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7861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具体涉及底栖生物筛选技术领域,包括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之间上下依次分布有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柔性网兜、第二柔性网兜、第三柔性网兜,所述第一柔性网兜设在第二漏斗型套筛上方,所述第二柔性网兜设在第三漏斗型套筛上方,两个支撑杆之间底部固定设有底座,所述底座顶端开设有漏斗型排污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底栖动物更加容易被筛选出来,可直接获集中取底栖动物,节约了人力,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同时使得泥土底栖混合物在底栖动物筛选时更加快捷高效,避免造成作业环境受到清洗泥污的污染。污染。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栖生物筛选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底栖生物筛选领域,具体涉及底栖生物筛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估计,从而为水体中鱼类的增养殖指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0003]根据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

2007,在获取海洋底栖动物样品的过程中,需要将含有底栖动物的底质沉积物经过套筛滤洗。套筛由3件筛子组成,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网目为:上层2.0mm~5.0mm,中层1.0mm,底层0.5mm)。使用时,将套筛放置好,内放置由采泥器采集到的底质沉积物,再使用经过过滤的海水冲洗沉积物,沉积物随着海水的冲洗逐步经过筛网,依据网目的不同大小,依次保留大小不同的底栖动物和残渣。
[000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集上来的底质泥土,一般粘度较大,杂质较多;现场冲洗的过程中,需要人不断的手动去筛动和搅动均匀,含水泥土重量较重,操作过程中容易损耗体力;泥水冲刷流出易于污染作业环境;在冲洗完毕后,底栖动物会随机分布在网中,与杂质混合进行夹取时易造成遗漏。
[0005]在市场上目前应用的传统套筛中,使用较为费时费力;在实际的出海调查过程中,由于海浪等颠簸等因素,现场挑取底栖动物,易导致操作人员身体不适,还容易破坏和遗漏底栖动物。
技术内容
[0006]本技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针对底栖动物获取的筛选装置,使底栖动物更加容易被筛选出来,可直接获集中取底栖动物,节约了人力,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同时使得泥土底栖混合物在底栖动物筛选时更加快捷高效,避免造成作业环境受到清洗泥污的污染。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之间上下依次分布有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柔性网兜、第二柔性网兜、第三柔性网兜,所述第一柔性网兜设在第二漏斗型套筛上方,所述第二柔性网兜设在第三漏斗型套筛上方,将沉积物倒入第一漏斗型套筛中,随着水流的冲洗,底栖动物随着个体大小依次会汇聚在不同网目规格的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的漏斗口处中心位置。
[0008]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与两个支撑杆均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与第一柔性网兜、第二漏斗型套筛与第二柔性网兜、第三漏斗型套筛与第三柔性网兜均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便于三个套筛及三个柔性网兜
的拆装。
[0009]两个支撑杆之间底部固定设有底座,所述底座设在第三柔性网兜下方,所述底座顶端开设有漏斗型排污口,所述底座底端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一端连接至漏斗型排污口底端且与漏斗型排污口内部连通,所述排污管另一端延伸出底座外侧,底座用于排污。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网目分别为2.0mm~5.0mm、1.0mm、0.5mm,且第一柔性网兜、第二柔性网兜、第三柔性网兜网目分别为2.0mm~5.0mm、1.0mm、0.5mm。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环,三个第一连接机构上的三个固定环上下依次分布且均固定在两个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第二漏斗型套筛、第三漏斗型套筛顶端外侧均固定设有与固定环适配的连接环,且三个固定环分别套设在三个连接环外侧,所述固定环与连接环螺纹连接,螺纹连接便于套筛的拆装。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内螺纹环和外螺纹环,所述外螺纹环设在内螺纹环外侧且与内螺纹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与第一柔性网兜间第二连接机构的内螺纹环与第一漏斗型套筛底端固定连接,且该第二连接机构上的外螺纹环与第一柔性网兜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漏斗型套筛与第二柔性网兜间第二连接机构的内螺纹环与第二漏斗型套筛底端固定连接,且该第二连接机构上的外螺纹环与第二柔性网兜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漏斗型套筛与第三柔性网兜间第二连接机构的内螺纹环与第三漏斗型套筛底端固定连接,且该第二连接机构上的外螺纹环与第三柔性网兜顶端固定连接,螺纹连接便于柔性网兜的拆装。
[0013]优选的,所述排污管上固定设有阀门,且阀门设在底座外侧,所述底座底端开设有用于容纳排污管的安装槽,冲洗时的污水直接落在底座的漏斗型排污口中,打开阀门,污水可从排污管排出。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将沉积物倒入第一漏斗型套筛中,随着水流的冲洗,底栖动物随着个体大小依次会汇聚在不同网目规格的三个套筛的漏斗口处中心位置,本技术由于套筛采用漏斗型设计,可以快速将沉积物汇集,冲洗时更加方便高效,使底栖动物更加容易被筛选出来,节约了人力,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0016]2、本技术通过每一个柔性网兜均可直接拆卸,直接收获所需底栖动物样本,简单实用;
[0017]3、本技术通过增加了用于排污的底座,减少了冲洗时的污水污染作业环境的现象;
[0018]4、本技术总体具有成本低,可维护性好,实用性高的特点,针对性的解决了人工挑选底栖动物时的多种问题,具有成本低,易于更换,节约人力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漏斗型套筛结构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漏斗型套筛与第一柔性网兜结构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底座剖视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支撑杆、底座、固定环结构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支撑杆、2第一漏斗型套筛、3第二漏斗型套筛、4第三漏斗型套筛、5第一柔性网兜、6第二柔性网兜、7第三柔性网兜、8第一连接机构、9第二连接机构、10底座、11漏斗型排污口、12排污管、13固定环、14连接环、15内螺纹环、16外螺纹环、17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9]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1,两个支撑杆1之间上下依次分布有第一漏斗型套筛2、第二漏斗型套筛3、第三漏斗型套筛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杆(1),两个支撑杆(1)之间上下依次分布有第一漏斗型套筛(2)、第二漏斗型套筛(3)、第三漏斗型套筛(4),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2)、第二漏斗型套筛(3)、第三漏斗型套筛(4)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柔性网兜(5)、第二柔性网兜(6)、第三柔性网兜(7),所述第一柔性网兜(5)设在第二漏斗型套筛(3)上方,所述第二柔性网兜(6)设在第三漏斗型套筛(4)上方;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2)、第二漏斗型套筛(3)、第三漏斗型套筛(4)与两个支撑杆(1)均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连接,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2)与第一柔性网兜(5)、第二漏斗型套筛(3)与第二柔性网兜(6)、第三漏斗型套筛(4)与第三柔性网兜(7)均通过第二连接机构(9)连接;两个支撑杆(1)之间底部固定设有底座(10),所述底座(10)设在第三柔性网兜(7)下方,所述底座(10)顶端开设有漏斗型排污口(11),所述底座(10)底端设有排污管(12),所述排污管(12)一端连接至漏斗型排污口(11)底端且与漏斗型排污口(11)内部连通,所述排污管(12)另一端延伸出底座(10)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斗型套筛(2)、第二漏斗型套筛(3)、第三漏斗型套筛(4)网目分别为2.0mm~5.0mm、1.0mm、0.5mm,且第一柔性网兜(5)、第二柔性网兜(6)、第三柔性网兜(7)网目分别为2.0mm~5.0mm、1.0mm、0.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生物筛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8)包括固定环(13),三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智成孙涛王蒙蔡万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碧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