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除了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以外还含有质量百分含量如下的下述各化学元素:C:0.055~0.099%,Si:0.35~0.65%,Mn:1.21~1.49%,Nb:0.04~0.065%,Al:0.02~0.06%,Ca:0.001~0.006%,0<B≤0.0030%,0<N≤0.006%,并且还满足Mn+Si≤2.0%;所述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不含有Ti。相应地,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步骤:(1)冶炼和连铸;(2)热轧;(3)酸洗和冷轧;(4)连续退火:控制加热速度≤10s/℃,均热温度为7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钢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冷轧微合金带钢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为了达到车身减重又不降低安全性的目的,现有汽车工业对车身用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既要求高强度又要求兼具良好成形性能和焊接性能。冷轧高强度微合金钢(HSLA)是汽车用高强度钢板中开发较早的一类产品,其具有高强度、成形性好、可焊性好及容易制造等优点,该钢板在市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制造汽车零件,也用于家电、机械等行业。
[0003]带钢在轧制时沿着纵向(带钢轧制方向)和横向(带钢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上的变形差异巨大,会出现纤维状或带状组织,所以显示出较明显的各向异性,即使保证退火工艺良好,结晶择优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导致带钢的各向异性不能完全消除。带钢的各向异性在零件制造时会有很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制耳、开裂以及零件精度不满足要求等,影响带钢的应用范围。由于冷轧带钢厚度很薄,在实际使用中,对零件的成形影响以钢板平面上的性能差异为主,也称为平面各向异性或面内各向异性,可以简称为面内异性。
[0004]在现有技术中,高强度冷轧微合金钢同样也存在着面内异性问题,而且随着强度提升,面内异性也会不同程度增加。目前,市面上很多屈服强度低于500MPa的冷轧微合金带钢的横纵向强度差已经有30
‑
50MPa;当屈服强度达到500MPa、550MPa或更高强度时,一些冷轧微合金带钢的横纵向强度差达到60MPa左右,有些情况下可以达到70
‑
80MPa或更高,这样的带钢在应用范围上就会受到限制。
[0005]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和缺陷,本专利技术期望获得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该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不仅具有面内各向异性低的特点,还兼具良好的成形性和焊接性能,其可以有效适用于制造汽车零件,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该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合金成本低廉且制造容易,其不仅具有面内各向异性低的特点,还兼具良好的成形性和焊接性能,其可广泛应用于制造汽车零件,具有十分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含有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外还含有质量百分含量如下的下述各化学元素:
[0008]C:0.055~0.099%,Si:0.35~0.65%,Mn:1.21~1.49%,Nb:0.04~0.065%,Al:0.02~0.06%,Ca:0.001~0.006%,0<B≤0.0030%,0<N≤0.006%,并且还满足Mn+Si≤2.0%;所述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不含有Ti。
[0009]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其各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为:
[0010]C:0.055~0.099%,Si:0.35~0.65%,Mn:1.21~1.49%,Nb:0.04~0.065%,Al:0.02~0.06%,Ca:0.001~0.006%,0<B≤0.0030%,0<N≤0.00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还满足Mn+Si≤2.0%。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采用单一的微合金Nb进行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而不添加成本更低的微合金Ti。
[0012]这主要是由于轧硬态的带钢在回复和再结晶时,带钢组织会被细小弥散的碳化物特别是TiC所抑制,从而使亚结构的加工硬化被保留。这些亚结构的加工硬化有利于带钢强度提升,但是再结晶受到限制,很多晶粒会保持长条状,不利于降低横纵向强度差异;Ti元素也特别容易与N元素结合生产多角的大尺寸硬质颗粒TiN,对材料的性能特别是疲劳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0013]此外,Ti元素还容易和P、O、S等元素发生反应,造成强化效果损失和性能波动,相比于Ti,Nb合金化钢带钢的性能波动较小,更有利于生产顺行和性能稳定。
[0014]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各化学元素的设计原理具体如下所述:
[0015]C: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C是基本的强化元素,其价格低廉,C既可以通过固溶强化提升带钢的强度,也可以与Nb元素结合形成碳化物,通过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机理来提升带钢的强度。但需要注意的是,C是易偏析元素,当钢中C元素含量过高时易产生中心偏析或导致渗碳体聚集形成带状组织,其不仅会增加带钢的面内各向异性,还会对带钢的塑性和焊接性不利。因此,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将C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55~0.099%之间。
[0016]当然,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更优的实施效果,可以优选地将C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55~0.085%之间。
[0017]Si: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Si是铁素体固溶强化元素,钢中添加适量的Si,不仅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还可以提升钢材的塑性。此外,Si还具有提高钢的纯净度及脱氧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钢中Si元素含量不宜过高,钢中Si含量过高时不仅会降低带钢的焊接性,还会影响带钢表面质量及涂镀性能。因此,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将Si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35~0.65%之间。
[0018]当然,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更优的实施效果,可以优选地控制Si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35~0.6%。
[0019]Mn: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Mn是一种低成本的强固溶强化元素,其可以有效提高带钢的强度特别是抗拉强度,因此钢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Mn元素以满足带钢的强度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Mn的缺点是会发生偏析,其在热轧时容易被轧制成带状分布的Mn富集区,形成带状组织,且含量越高中心偏析和带状组织越严重,这会恶化带钢的面内各向异性,也会降低塑性、弯曲性能、扩孔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将Mn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1.21~1.49%之间。
[0020]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在控制单一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的同时,还需要控制钢中Mn元素和Si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满足:Mn+Si≤2.0%。
[0021]Nb: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Nb是一种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Nb是本专利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强韧合金化元素,其具有很强的细化晶粒和较强的析出强化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钢中Nb元素含量不宜过高,Nb是贵重合金,若添加过多,一方面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其强化作用减弱,也容易导致碳、氮化物偏聚,劣化钢的加工性能。因此,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中,将Nb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04~0.065%之间。
[0022]当然,在某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更优的实施效果,可以优选地将Nb的质量百分含量控制在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其含有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外还含有质量百分含量如下的下述各化学元素:C:0.055~0.099%,Si:0.35~0.65%,Mn:1.21~1.49%,Nb:0.04~0.065%,Al:0.02~0.06%,Ca:0.001~0.006%,0<B≤0.0030%,0<N≤0.006%,并且还满足Mn+Si≤2.0%;所述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不含有Ti。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其各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为:C:0.055~0.099%,Si:0.35~0.65%,Mn:1.21~1.49%,Nb:0.04~0.065%,Al:0.02~0.06%,Ca:0.001~0.006%,0<B≤0.0030%,0<N≤0.006%;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还满足Mn+Si≤2.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各化学元素质量百分含量满足下述各项的至少其中之一:C:0.055~0.085%,Si:0.35~0.6%,Nb:0.04~0.06%,Al:0.02~0.05%,Ca:0.001~0.005%,B:0.001~0.003%。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在不可避免的杂质中,P≤0.015%,并且/或者S≤0.005%。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其微观组织为铁素体+渗碳体和/或珠光体,其中珠光体和渗碳体的体积百分比低于10%。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80%以上铁素体的晶粒尺寸小于10um,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为5
‑
8um,其中等轴晶比例大于70%。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其中90%以上的渗碳体的颗粒直径≤4um;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有纳米级的细小析出物,其中85%以上的析出物直径≤25nm。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强度冷轧微合金带钢,其特征在于,其屈服强度为500
‑
670MPa,抗拉强度为59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飞,毕文珍,钟勇,吴张炜,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