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720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电路板和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性质,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出射的光线在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之间不断反射,最终由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侧面出射,从而扩大了光线的出射角度,提升相邻两个发光器件的混光效果,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混光距离就可以得到均匀的光线,避免了由于混光距离的减小出现的明显的灯影现象,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显示效果。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制作技术快速的进步,以及其具备有轻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大量地被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数字摄录像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及液晶电视等各式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性的显示面板,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光源才能产生显示的功能。
[0003]目前常用的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为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光源和扩散板之间通常会设置一定的混光距离,为实现显示装置超薄化设计,需要减小混光距离,而混光距离的减小会出现明显的灯影现象,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电路板和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性质,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出射的光线在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之间不断反射,最终由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侧面出射,从而扩大了光线的出射角度,提升相邻两个发光器件的混光效果,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混光距离就可以得到均匀的光线,避免了由于混光距离的减小出现的明显的灯影现象,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为布拉格反射片;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均包括多层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
[0006]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的光学厚度为中心反射波长的1/4,因此是一种四分之一波长多层系统,相当于简单的一组光子晶体。由于频率落在能隙范围内的电磁波无法穿透,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的反射率均大于或等于99%。
[0007]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硅,采用二氧化硅制作的第一介质层不容易分解和吸收,散射性较好。第二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钛,采用二氧化钛制作的第二介质层硬度较高,可以提高发光器件的综合性能。
[0008]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包括7层第一介质层和7层第二介质层时,膜层厚度不会太厚,并且第一反射层和第二反射层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9.6%,满足使用需求。
[0009]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当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为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时,光学复合结构包括:第一扩散层、量子点层、第二扩散层、棱镜层和增光层。
[0010]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起到对光线进行扩散的作用。
[0011]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采用耐高温的材料进行制作,在高功率背光工作状态下,可以保证光学复合结构在受热状态保持板材自身的挺度,不易高温产生形变。
[0012]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层主要材料为被薄膜包裹合成的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重新包裹合成的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可以有效隔绝水和氧气,保证量子点的稳定性。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出的蓝光在通过第一扩散层的光扩散作用形成较为均匀的蓝光面,量子点层中的红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量子点材料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受激发射的红色光、绿色光以及透射的蓝色光混合成白光出射;第二扩散层起到对光线进行扩散的作用。
[0013]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棱镜层将分散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提高该范围内光线的亮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光线辉度;增光层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
[0014]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当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为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第一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硅,第二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钛,并且二氧化硅层的折射率为1.47,二氧化钛层的折射率为2.52时,第一介质层的厚度为63.02nm

73.02nm,第二介质层的厚度为34.68nm

44.68nm。
[0015]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当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包括红光色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绿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和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时,光学复合结构包括:扩散层、棱镜层和增光层。
[0016]其中,扩散层起到对光线进行扩散的作用,并且扩散层采用耐高温的材料进行制作,在高功率背光工作状态下,可以保证光学复合结构在受热状态保持板材自身的挺度,不易高温产生形变;棱镜层将分散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提高该范围内光线的亮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光线辉度;增光层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提高光线的利用效率。
[0017]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漫反射层,位于电路板靠近发光器件的一侧,漫反射层包括多个暴露发光器件的开口,可以将各发光器件暴露出来,保证发光器件可以顺利地出射光线。漫反射层可以将发光器件向电路板一侧出射的光线,或者被其它器件反射回电路板的光线,重新向出光一侧反射,并且反射光线的反射路径随机,因此经过漫反射层对光线的多次反射,对光线起到了匀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
[0018]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漫反射层是采用混有反射粒子的胶体涂覆在电路板上形成,漫反射层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97%。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布拉格反射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相同条件下包含不同层数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的布拉格反射片的反射率的光学模拟示意图;
[0026]图7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复合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7]图7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复合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示意图。
[0029]其中,100

背光模组,200

显示面板,11

背板,12

电路板,13

发光器件,14

漫反射层,15

光学复合结构,131

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132

第一反射层,133

第二反射层,1301

第一介质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用于提供背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电路板,位于所述背板的一侧,用于提供驱动信号;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作为背光源;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靠近所述电路板一侧的表面;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背离所述电路板一侧的表面;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出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第二反射层之间反射,由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侧面出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为布拉格反射片;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均包括多层交替堆叠的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二反射层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99%。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所述第二介质层采用的材料为二氧化钛。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包括7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7层所述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二反射层包括7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7层所述第二介质层。6.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为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丛晓东张志睿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