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670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燃油组件,包括:燃油箱,设置有第一通气管;炭罐,设置有第二通气管;车架上设置有通气管组件,至少部分的通气管组件连接第一通气管,至少部分的通气管组件连接第二通气管;沿全地形车的上下方向,通气管组件设置在第一通气管的上侧,通气管组件还设置在第二通气管的上侧;车架上设置有通孔,通气管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通孔中并和车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将第一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连通,将第二通气管和第四通气管连通,从而将燃油箱和炭罐的气体输送至车架中,进而使气体从车架中输送至外界,从而可以避免外界的泥沙或水等进入燃油箱和炭罐中。水等进入燃油箱和炭罐中。水等进入燃油箱和炭罐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的燃油箱和炭罐上一般设置有通气管,通气管用于平衡燃油箱和炭罐中的气压,从而有利于提高燃油箱和炭罐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通气管一般直接裸露至外界,因此通气管容易进水和泥沙等,从而造成通气管的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燃油箱和炭罐的通气管堵塞的全地形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燃油组件,燃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燃油组件包括:燃油箱,燃油箱上设置有第一通气管;炭罐,炭罐上设置有第二通气管;车架上设置有通气管组件,至少部分的通气管组件连接第一通气管,至少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转向节、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所述车架;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燃油组件,所述燃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组件包括:燃油箱,所述燃油箱上设置有第一通气管;炭罐,所述炭罐上设置有第二通气管;所述车架上设置有通气管组件,至少部分的所述通气管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通气管,至少部分的所述通气管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通气管;沿所述全地形车的上下方向,所述通气管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气管的上侧,所述通气管组件还设置在所述第二通气管的上侧;所述车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气管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通孔中并和所述车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平面和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水平面;所述水平面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所述通气管组件的轴线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和所述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等于0
°
且小于等于18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线和所述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等于45
°
且小于等于135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线和所述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素策钟梅董涛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