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5437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柱;灯板包括基板和多个灯源,多个灯源位于基板上;扩散板位于多个灯源远离基板的一侧;多个支撑柱位于扩散板和基板之间,支撑柱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灯源在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扩散板靠近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柱的第二端与基板抵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扩散板靠近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既可以不破坏扩散板的结构,又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扩散板与支撑柱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了扩散板被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的技术问题。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的技术问题。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不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液晶显示面板需要借助背光源来发光。关于背光源的迭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侧入式背光为主,在该阶段,光源为环绕导光板一圈的发光二极管大灯珠,由于要借助导光板将光均匀分散至背光模组的每个角落,所以该方案光效低、能耗高、均匀性差、亮度低。然后进入第二阶段,满天星背光方案,与侧入式背光相比,第二阶段的直下式背光为分散均匀的发光二极管灯珠,使得光的均匀性增加,光效提高。但是第二阶段的背光仍然是“全亮

常暗式”,这仍然会导致大量无谓的能耗增加。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第三阶段的迷你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方案,与传统的侧入式背光以及直下式背光相比,可通过对光源的精准调控,实现局部调光功能,既可以显著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对比度,又可以减少无谓能源的消耗,节能省电。这使得搭载迷你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面板具备了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较高下的实力。
[0003]直下式背光模组中一般都会在灯板和扩散板之间设置支撑柱,支撑柱用于增加混光距离,淡化显示不均(Mura)、灯影等品味问题,使亮度更均匀、品味更好。传统方案是将支撑柱与灯板固定连接,由于支撑柱一般为硬性材质,而扩散板也为硬性材质,在运输过程中,扩散板容易与支撑柱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摩擦,导致扩散板被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故,有必要改善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容易与支撑柱发生相对位移,导致扩散板被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柱;所述灯板包括基板和多个灯源,多个所述灯源位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扩散板位于多个所述灯源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多个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所述支撑柱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源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其中,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基板抵接。
[0006]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侧表面;其中,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射片抵接,所述支撑柱包括主体部以及包覆所述主体部的反射层。
[0007]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
[0008]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在所述基板至所述扩散板的方向上,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逐渐增大。
[0009]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主体部的材料为树脂,所述反射层的材
料为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或者氧化锌纳米材料。
[0010]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支撑柱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圆柱形的底面与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形的顶面与所述反射片抵接。
[001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多个所述支撑柱逐行排布,一所述支撑柱位于相邻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的区域。
[0012]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通过锡膏或者粘胶与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扩散板的雾度大于百分之九十,所述扩散板的材料为聚苯乙烯树脂,所述扩散板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或等于10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300微米。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扩散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在基板上制作多个灯源;将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基板抵接,所述支撑柱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源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
[001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柱;灯板包括基板和多个灯源,多个灯源位于基板上;扩散板位于多个灯源远离基板的一侧;多个支撑柱位于扩散板和基板之间,支撑柱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灯源在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其中,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扩散板靠近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柱的第二端与基板抵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扩散板靠近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既可以不破坏扩散板的结构,又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扩散板与支撑柱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了扩散板被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7]图1是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20]图4a~图4d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的制备工艺流程中各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21]图5a~图5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柱与扩散板固定连接的工艺流程中各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23]图7a~图7d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备工艺流程中各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及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中绘示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并未按
照比例。
[0025]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灯板10、位于灯板10上的支撑柱30、位于支撑柱30上的扩散板20、位于扩散板20上的光学膜片组40。由于支撑柱30与灯板10固定连接,支撑柱30一般为硬性材质,而扩散板20也为硬性材质,在运输过程中,扩散板20容易与支撑柱30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摩擦,导致扩散板20被刮伤,导致背光模组的品味变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解决上述缺陷。
[0026]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灯板10、扩散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所述灯板10包括基板101和多个灯源102,多个所述灯源102位于所述基板101上;所述扩散板20位于多个所述灯源102远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多个所述支撑柱30位于所述扩散板20和所述基板101之间,所述支撑柱30在所述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源102在所述基板10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其中,所述支撑柱30的第一端301的端面与所述扩散板20靠近所述基板10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30的第二端302与所述基板101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图2中将支撑柱30绘示为与基板101分离,在实际产品中,支撑柱30的第二端302与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板,包括基板和多个灯源,多个所述灯源位于所述基板上;扩散板,位于多个所述灯源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多个支撑柱,位于所述扩散板和所述基板之间,所述支撑柱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灯源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其中,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扩散板靠近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基板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扩散板的一侧表面;其中,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反射片抵接,所述支撑柱包括主体部以及包覆所述主体部的反射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等于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至所述扩散板的方向上,所述反射层的反射率逐渐增大。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材料为树脂,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二氧化钛纳米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红照刘净陈昊陈林楠
申请(专利权)人: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