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切插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4360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切插管结构,包括底板和调节板,所述底板和所述调节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底板和所述调节板之间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所述调节板设置有第三端边和第四端边,所述第一端边对应所述第三端边设置,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设置,且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对应所述第一端边设置,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对应所述第二端边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调节所述调节板角度的同时也可调节所述调节板高度,更便于对人体合适部位进行抵触依靠,从而更适于患者使用。而更适于患者使用。而更适于患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切插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气切插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气切插管,气管切开术是用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滞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
[0003]在国内医学界,对气管切开的清醒病人,为了能使其说话,简单的做法是采用软木塞、棉花棒、胶布等暂时封堵插管本体入口,若进展顺利,短时间内将其套管拔掉;否则,封堵管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慢性缺氧,影响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此外,若痰液粘稠,不能咳出,形成痰痂,则有窒息的危险。然而要让气管切开患者,在不拔掉插管本体的情况下说话却很难实现。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气切插管结构,包括插管本体,所述插管本体包括内置部和外置部,所述内置部和所述外置部密封连接,所述外置部设置为三通结构,所述外置部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三连通管均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内置部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三连通管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密封盖,且在所述第三连通管内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过滤层,所述过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密封盖之间。
[0006]较佳的,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侧部形成T型结构。
[0007]较佳的,在所述外置部内设置有阻隔膜,所述阻隔膜对应所述第三连通管设置,所述阻隔膜采用硬质材料且倾斜设置,所述阻隔膜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接,并由所述第二连通管向所述第一连通管的方向以远离所述第三连通管的方式倾斜设置。
[0008]较佳的,所述内置部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侧,且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密封胶合,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的囊体。
[0009]较佳的,所述囊体包括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所述第二囊体设置在远离所述外置部的所述内置部端部,所述第一囊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囊体和所述外置部之间。
[0010]较佳的,所述第一囊体连接第一充气管,所述第二囊体连接第二充气管。
[0011]较佳的,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设置在所述插管本体内,并在所述内管上对应所述第一囊体设置第一通气孔,在所述第二囊体设置第二通气孔,将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充气管和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
[0012]较佳的,所述外管设置为环形片状的两个,通过设置环形胶合线,通过两个所述环
形胶合线将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进行密封胶合,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以及两所述环形胶合线之间形成环形的所述囊体。
[0013]较佳的,所述第一囊体和所述第二囊体设置为环形囊体结构,并将所述第一囊体、所述第二囊体、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所述第二充气管均设置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所述内管采用硬质材料制作,且所述内管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均设置为环形,所述第一囊体和所述第二囊体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并通过材料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套设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所述外管设置为硅胶。
[0014]较佳的,所述内置部上,在所述第一囊体和所述第二囊体之间设置有气门,所述内置部内部通过所述气门与外部连通,所述气门设置有第二单向阀。
[00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气切插管结构通过对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三连通管的开闭控制,便于供氧供药和发声讲话,避免频繁在插管本体上插拔安装不同功能的装置,设计体验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所述气切插管结构的结构视图;
[0017]图2为所述内置部实施例二的结构视图;
[0018]图3为所述内置部实施例三的结构视图。
[0019]图中数字表示:
[0020]1‑
内置部;2

外置部;3

颈部固定器;11

内管;12

外管;13

第一囊体;14

第二囊体;15

第一充气管;16

第二充气管;17

第一固定槽;18

第二固定槽;19

气门;21

第一连通管;22

第二连通管;23

第三连通管;24

第一密封盖;25

第二密封盖;26

第一单向阀;27

过滤层;28

阻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所示,图1为所述气切插管结构的结构视图;本技术所述气切插管结构包括插管本体,所述插管本体包括内置部1和外置部2,所述内置部1和所述外置部2密封连接,所述内置部1和所述外置部2之间设置颈部固定器3,通过实施颈部固定器3和患者颈部之间的固定,从而将所述内置部1固定设置在患者的气管内,且将所述外置部2设置在患者体外。
[0024]所述外置部2设置为三通结构,具体的,所述外置部2包括第一连通管21、第二连通管22和第三连通管23,所述第一连通管21、所述第二连通管22和所述第三连通管23均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21与所述内置部1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22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密封盖24,所述第三连通管23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密封盖25,且在所述第三连通管23内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6和过滤层27,所述过滤层27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阀26和所述第二密封盖25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盖24可实现所述第二连通管22的密闭,所述第二密封盖25可实现所述第三连通管23的密闭。
[0025]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盖24将所述第二连通管22密闭,并将所述第三连通管23打开,当患者吸气时,在所述第一单向阀26的作用下,气流通过所述第三连通管23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呼气时,所述第一单向阀26实现所述第三连通管23的密封,呼出的气流经过声带,由口鼻呼出,这样声带受到振动,即可发声说话。同时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阀26外侧的所述过滤层27,所述过滤层27为过滤海绵或活性炭颗粒,可避免外部空气中灰尘等直接经所述外置部2进入患者体内,减少患者的感染几率,提高呼吸质量。
[0026]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盖24将所述第二连通管22打开,并将所述第三连通管23关闭,医护人员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22向患者体内摄入药品或将吸痰管经所述第二连接管伸入患者体内进行吸痰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切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管本体,所述插管本体包括内置部和外置部,所述内置部和所述外置部密封连接,所述外置部设置为三通结构,所述外置部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三连通管均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内置部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三连通管的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密封盖,且在所述第三连通管内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和过滤层,所述过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密封盖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切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侧部形成T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切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置部内设置有阻隔膜,所述阻隔膜对应所述第三连通管设置,所述阻隔膜采用硬质材料且倾斜设置,所述阻隔膜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接,并由所述第二连通管向所述第一连通管的方向以远离所述第三连通管的方式倾斜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切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部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侧,且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密封胶合,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的囊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切插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囊体包括第一囊体和第二囊体,所述第二囊体设置在远离所述外置部的所述内置部端部,所述第一囊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囊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禄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