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412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具有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外壳,构成车辆用转向盘柱;以及护套,朝向外壳的内侧贯通设置,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用于吸收随着外部碰撞而传递到柱的冲击,包括:内护套,朝向构成柱的外壳的内侧插入设置;吸收槽,设置于内护套的表面一侧;长度形状的挠性齿轮,设有与吸收槽相对应地紧贴结合的吸收键,在外侧表面设有与形成于外壳内侧面的齿轮齿相啮合的线性的齿轮齿;以及断裂部件,为了将挠性齿轮固定在内护套表面而被接合,在固定设置于挠性齿轮的两侧后,若内护套随着车辆碰撞而相对于外壳移动规定距离,则进行断裂动作。则进行断裂动作。则进行断裂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即,具有简化的结构,根据车辆发生碰撞而具有柱的冲击吸收功能。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无人驾驶汽车是指在没有驾驶员介入的情况下,识别周边环境并判断行驶情况来控制车辆,从而自行行驶到指定目的地的汽车。最近,这种无人驾驶汽车可作为未来个人交通工具而备受关注,其可以通过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效率、节约燃料及代替驾驶来增加便利性。
[0003]这种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为止还不像人类正常驾驶那么完美,可能会发生部分突发情况。例如,因摄像头传感器电源不稳定,可导致一段时间内没能接收到输入、由于在激光传感器表面附着有树叶等物体,可导致获取信息失败。在发生这种突发状况的情况下,无人驾驶汽车应立即将车辆控制权交给驾驶员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
[0004]因此,目前为止,无人驾驶汽车在自动行驶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驾驶员是否把持转向盘。即,当发生突发情况时,如果驾驶员在睡觉或回头看,则车辆控制权无法快速转给驾驶员,因此,无人驾驶汽车要定期检查驾驶员是否在把持转向盘,以免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向驾驶员转换车辆控制权。
[0005]一方面,作为在汽车转向时用于降低驾驶员的转向力的助力转向装置,通过从液压泵形成液压来辅助转向力的液压助力转向装置(Hydraulic Power Steering)和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扭矩(旋转力)辅助转向力的电动转向装置(Motor Driven Power Steering,以下,称为”MDPS”)广为人知。
[0006]其中,MDPS根据车辆行驶条件自动控制电动马达,并根据驾驶员对转向盘的操作执行转向力辅助功能,与液压助力转向装置相比,提供进一步改进的转向性能和转向感。
[0007]上述MDPS可根据车速等减少转向盘的操作力,实现轻便、迅速的转向操作,为此的基本结构包括:扭矩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等的传感器类和控制器(ECU);以及电动马达,控制器被配置为从多个上述传感器获取转向信息(转向角、转向盘扭矩等的转向输入信息)和车辆的行使信息(车速等的车辆信息),以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
[0008]在此情况下,控制器运算调谐后的电流值并将其供应给电动马达,通过电动马达的旋转和旋转减速,产生用于辅助驾驶员转向力的力量,上述电流值与基于转向信息和行使信息来确定的扭矩值相对应。
[0009]观察这种MDPS的机械配置,其包括:蜗轮(worm wheel),位于MDPS轴上,与转向轴(steering shaft)相结合;蜗轴(worm shaft),以啮合的方式与上述蜗轮相结合;以及电动马达(以下,称为“MDPS马达”),以与上述蜗轴的一端连接的状态通过控制器(以下,称为“MDPS控制器”)的控制来驱动,用于向蜗轴传递动力,通过上述MDPS马达及与其连接的蜗轴使得MDPS轴的蜗轮(worm wheel)旋转来辅助转向力。
[0010]在功能性方面和安全性方面持续要求这种车辆用柱,尤其,在柱的情况下,为了吸
收气囊展开时产生的柱的冲击能量,正在尝试多种研究,但实际情况为,需要一种能够在吸收冲击能量时,最小化由于施加到结构物的能量而造成的破损或变形问题的改进的结构。
[0011]但是,虽然用于吸收柱的冲击的现有多种技术虽然已在开发当中,但不仅结构非常复杂,而且相应地在满足商品化特性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配件数量增加、生产成本增加等。
[0012]现有技术文献
[0013]专利文献
[0014]专利文献0001:KR10

1338645号
[0015]专利文献0002:KR10

2015

0017508号
[0016]专利文献0003:KR10

1208890号
[0017]专利文献0004:KR10

0962804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18]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提出可确保在吸收能量时可能产生的诸如结构物的受损之类的物理稳定性的冲击吸收结构,以便有效吸收施加于车辆用柱的的碰撞能量,从而可确保车辆用柱的耐久性和驾驶员的安全性。
[0019]并且,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可通过改善碰撞吸收装置的结构来提升工程组装的便利性。
[0020]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为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装置,上述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包括:外壳,构成车辆用转向盘柱;以及护套,朝向上述外壳的内侧贯通设置,上述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装置用于吸收随着外部碰撞而传递到柱的冲击,包括:内护套,朝向上述外壳的内侧插入设置;吸收槽,设置于上述内护套的表面;长度形状的挠性齿轮,设有与上述吸收槽相对应地紧贴结合的吸收键,在外侧表面设有用于上述柱的伸缩驱动的线性的齿轮齿;以及断裂部件,为了将上述挠性齿轮固定在上述内护套表面而被接合,在固定设置于上述挠性齿轮的两侧后,若上述内护套随着车辆碰撞而相对于上述外壳移动规定距离,则进行断裂动作。
[0021]其中,上述吸收键可以被配置为在平面上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形状,上述吸收槽的形状也以与上述吸收键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
[0022]并且,上述吸收键可以由以与上述吸收槽的长度形状相对应的方式排列的板簧构成。
[0023]并且,上述吸收键的一端部可插入于上述挠性齿轮,露出于外部的另一端部可呈与上述吸收槽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0024]并且,上述吸收键可沿着上述内护套随着车辆碰撞而移动的方向具有曲面形状的剖面。
[0025]并且,在上述吸收键中,对应于抛物线或半球形状的吸收键的高度尺寸可小于构成上述内护套的钢管的厚度尺寸。
[0026]并且,上述挠性齿轮可通过具有与上述内护套的外周面曲率相对应的表面曲率的上述断裂部件固定设置。
[0027]并且,上述断裂部件可接合并固定上述挠性齿轮和上述内护套,在与上述挠性齿轮和上述内护套接合的边界线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槽口。
[0028]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并工作的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采用冲击能量吸收方式,从而在转向盘发生碰撞时,可通过吸收能量来确保驾驶员的安全性。
[0029]尤其,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提供结构非常简单且由此具有组装简易性的柱冲击吸收结构,从而可提升生产性和满足产品质量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技术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0031]图2为本技术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中的内护套的立体图。
[0032]图3为本技术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中的内护套和挠性齿轮的分解立体图及挠性齿轮的仰视图。
[0033]图4为示出本技术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具有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上述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包括:外壳,构成车辆用转向盘柱;以及护套,朝向上述外壳的内侧贯通设置,上述车辆用转向柱的冲击吸收结构用于吸收随着外部碰撞而传递到柱的冲击,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护套,朝向上述外壳的内侧插入设置;吸收槽,设置于上述内护套的表面;挠性齿轮,设有与上述吸收槽相对应地紧贴结合的吸收键,在外侧表面设有用于上述柱的伸缩驱动的线性的齿轮齿;以及断裂部件,为了将上述挠性齿轮固定在上述内护套表面而被接合,在固定设置于上述挠性齿轮的两侧后,若上述内护套随着车辆碰撞而相对于上述外壳移动规定距离,则进行断裂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键被配置为在平面上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形状,上述吸收槽的形状也以与上述吸收键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柱的冲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圣种洪进榕金炳熙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耐斯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