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3434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具体涉及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在结构上的改进。

技术介绍

[0002]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实际工程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组合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柱代替钢柱,能够充分地发挥混凝土结构承载力高、刚度大、耐火性强,钢结构强度高、质量轻的优点。
[0003]现有技术中,自复位钢结构体系中一般采用整跨预应力筋通长连接,这增大了预应力筋的施工难度与技术要求,同时增加了部分预应力筋或锚具损伤导致结构倒塌的风险;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等构件多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或采用自复位装置连接,这可能导致在地震作用下无法有效保障结构体系的刚度、承载力和自复位能力等性能,同时增加了梁、柱等构件的技术处理与施工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组合框架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实现震后建筑结构预定功能快速恢复,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的影响。
[0004]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可装配,震后残余变形小、稳定性强以及预定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混合节点,满足现阶段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包括钢梁和混凝土柱,所述钢梁通过耗能角钢和预应力筋连接所述混凝土柱,还包括第二耗能组件,所述第二耗能组件包括倾斜设置的套筒,所述套筒两端均设置有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腔内可拆卸连接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延伸出所述安装腔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混凝土柱,另外一个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与所述安装腔之间通过弹性机构连接,用于挤压所述滑杆,所述滑杆延伸出所述安装腔且连接所述钢梁。
[0007]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滑杆上的弹簧,所述滑杆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安装腔适配的限位部,所述弹簧一端抵接所述限位部,另一端抵接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腔的开口;
[0008]还包括碟簧,所述碟簧设置在所述限位部端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
[0009]进一步的,所述套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所述套筒端部与所述安装腔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0010]进一步的,所述钢梁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耗能组件,且呈对称设置,所述混凝土柱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钢梁,并且两个所述钢梁上均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耗能组件。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横穿所述混凝土柱的两个连接杆,其分别位于所述钢梁的上方与下方,且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耗能组件上的支撑杆。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延伸出所述安装腔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座连接所述连接杆,所述滑杆延伸出所述安装腔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座可转动的连接所述钢梁。
[0013]进一步的,所述钢梁端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混凝土柱侧面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板适配的卡槽,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卡槽内,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耗能角钢连接所述钢梁。
[0014]所述连接板设置有两个,且位于所述混凝土柱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通过横条可拆卸连接;
[0015]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条共同形成中空结构,所述混凝土柱设置在其中空部分内,所述混凝土柱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横条适配的凹槽。
[0016]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一侧分布固定连接插杆和管套,所述管套套设在所述插杆上,所述混凝土柱设置有与所述管套适配的横向穿孔,所述管套设置在所述横向穿孔内;
[0017]进一步的,所述管套的表面设置有若干方孔,且围绕所述管套周面设置,所述方孔内设置有张紧机构;
[0018]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压紧条,所述压紧条一侧抵接所述横向穿孔,另一侧固定连接若干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滑条一侧的盲孔内,所述盲孔内还设置有抵接所述凸起的第二弹性件,所述滑条另外一侧延伸出所述方孔,且设置在所述插杆表面的滑槽内,所述插杆端部为楔形面,且所述楔形面围绕所述插杆周面设置一圈,所述滑条位于所述滑槽内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楔形面适配的倒角部。
[0019]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震或大震作用时,钢梁的长度方向、弯曲方向发生错位,预应力筋被拉伸,第二耗能组件上的滑杆在安装腔内滑动,并压缩弹性机构,之后预应力筋和弹性机构恢复形变,于是在轴向上推动钢梁复位、在钢梁弯曲的方向上,推动耗能角钢恢复形变,并使钢梁回到水平面上,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二耗能组件与耗能角钢共同形成一三角形的复位结构,可以形成对钢梁更稳定的支撑,在与预应力筋的共同作用下,可提高钢梁自复位的性能,并且在钢梁弯曲的方向上,可以有效复位钢梁至水平状态,还能有效降低预应力筋产生应力损失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整体剖视示意图;
[0022]图3为第二耗能组件剖视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A

A向示意图;
[0024]图5为连接板和横条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5]图6为卡槽和凹槽示意图;
[0026]图7为插杆和管套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

7,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9]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包括钢梁2和混凝土柱1,所述钢梁2通过耗能角钢5和预应力筋6连接所述混凝土柱1,还包括第二耗能组件3,所述第二耗能组件3包括倾斜设置的套筒301,所述套筒301两端均设置有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腔内可拆卸连接支撑杆302,所述支撑杆302延伸出所述安装腔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混凝土柱1,另外一个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滑杆303,所述滑杆303与所述安装腔之间通过弹性机构连接,用于挤压所述滑杆303,所述滑杆303延伸出所述安装腔且连接所述钢梁2。
[0030]如图1,钢梁2和混凝土柱1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耗能角钢5和预应力筋6连接,混凝土柱1竖直设置,钢梁2水平设置,钢梁2为工字钢,在钢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包括钢梁(2)和混凝土柱(1),所述钢梁(2)通过耗能角钢(5)和预应力筋(6)连接所述混凝土柱(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耗能组件(3),所述第二耗能组件(3)包括倾斜设置的套筒(301),所述套筒(301)两端均设置有安装腔,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腔内可拆卸连接支撑杆(302),所述支撑杆(302)延伸出所述安装腔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混凝土柱(1),另外一个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滑杆(303),所述滑杆(303)与所述安装腔之间通过弹性机构连接,用于挤压所述滑杆(303),所述滑杆(303)延伸出所述安装腔且连接所述钢梁(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滑杆(303)上的弹簧(304),所述滑杆(303)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安装腔适配的限位部,所述弹簧(304)一端抵接所述限位部,另一端抵接盖板(305),所述盖板(305)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腔的开口;还包括碟簧(310),所述碟簧(310)设置在所述限位部端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0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302),所述套筒(301)端部与所述安装腔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0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2)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耗能组件(3),且呈对称设置,所述混凝土柱(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钢梁(2),并且两个所述钢梁(2)上均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耗能组件(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穿所述混凝土柱(1)的两个连接杆(309),其分别位于所述钢梁(2)的上方与下方,且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耗能组件(3)上的支撑杆(30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

钢梁混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礼全陈晓健潘星月熊智海向征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万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