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3227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冷器总成及车辆。中冷器总成包括换热芯体,设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的出气端气室,设于换热芯体的另一侧的进气端气室,与所述出气端气室连通的泄压组件;所述泄压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均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泄压进气管和泄压排气管,所述泄压进气管的第一进气端与所述出气端气室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端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泄压进气管的第一出气端和所述泄压排气管的第二进气端均与所述第一壳体内连通,所述泄压排气管用于排出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中冷器总成,具有泄压过程中不产生噪声的优点;同时,中冷器总成集成冷却气体和泄气消声双重功能,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工况。况。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冷器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中冷器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
,增压器是发动机借以增加气缸进气压力的装置。进入发动机气缸前的空气先经增压器压缩以提高空气的密度,使更多的空气充填到气缸里,从而增大发动机功率。空气经由增压器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会相应变大,在高温空气进入发动机之前需要经过中冷器,中冷器对增压后的高温空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再进入发动机中,以避免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内导致发动机出现例如熄火等故障。车辆运行过程中收油门时,增压器的叶轮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高速运转,此时需要对增压器下游的空气进行泄压。现有技术中,泄压过程会出现例如“呲呲”等噪声,影响车辆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中冷器总成,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对增压后空气泄压过程中出现噪声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中冷器总成,包括换热芯体,设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的出气端气室,设于所述换热芯体的另一侧的进气端气室,与所述出气端气室连通的泄压组件;所述泄压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均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泄压进气管和泄压排气管,所述泄压进气管的第一进气端与所述出气端气室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端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泄压进气管的第一出气端和所述泄压排气管的第二进气端均与所述第一壳体内连通,所述泄压排气管用于排出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气体。
[0006]进一步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出气端内气流方向做截面,所述第一出气端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截面积。
[0007]进一步的,所述泄压进气管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泄压排气管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出气端和所述第二进气端为错位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气端和所述第二进气端均伸入至所述第一壳体内,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纵向中线做投影,所述泄压进气管和所述泄压排气管的部分重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气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进气端的横截面积。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为管式消声构件。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中冷器总成还包括连接所述进气端气室和所述出气端气室的直通管,设于所述直通管和所述进气端气室之间的第二控制阀,以及设于所述出气端气室下游的温度监测元件,所述温度监测元件用于监测所述出气端气室下游的气体温度;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根据所述温度监测元件监测到的气体温度开启或关闭。
[0012]进一步的,所述直通管为管式消声构件。
[0013]进一步的,所述直通管外侧包裹消音结构,和/或,所述第一壳体外侧包裹所述消音结构。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中冷器总成具有以下优势:
[0015]本技术的中冷器总成,高压气体通过泄压进气管进入到第一壳体内,第一壳体可以对从泄压进气管流入的空气进行缓冲,降低空气的压力,减小空气流速,空气的压力降低且流速减小后再缓慢由第二出气端泄出至低压端,能够防止产生例如“呲呲”的噪声。因此,中冷器总成具有泄压过程中不产生噪声的优点;同时,中冷器总成集成冷却气体和泄气消声双重功能,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工况。
[001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车辆对增压后空气泄压过程中出现噪声的问题。
[001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8]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增压器和上述的中冷器总成,所述发动机与所述中冷器总成的出气端气室连接,所述中冷器总成的进气端气室与所述增压器连接。
[0019]所述车辆与上述中冷器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中冷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述中冷器总成A

A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所述中冷器总成B

B剖视图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所述中冷器总成C

C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5为图1所述中冷器总成C

C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6]图6为图1所述中冷器总成与发动机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换热芯体;11

扁管;12

冷却流道;2

出气端气室;3

进气端气室;4

泄压组件;41

第一壳体;42

泄压进气管;421

第一进气端;422

第一出气端;43

泄压排气管;431

第二进气端;432

第二出气端;5

旁通阀座;6

直通管;71

第一连接管;72

第二连接管;8

第二控制阀;91

发动机;92

温度监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后,是指相对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
[00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2]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总成,设于换热芯体1的一侧的出气端气室2,设于换热芯体1的另一侧的进气端气室3,与出气端气室2连通的泄压组件
4;泄压组件4包括第一壳体41、均与第一壳体41连接的泄压进气管42和泄压排气管43,泄压进气管42的第一进气端421与出气端气室2连接,第一进气端421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泄压进气管42的第一出气端422和泄压排气管43的第二进气端431均与第一壳体41内连通,泄压排气管43用于排出第一壳体41内的气体。
[0033]参照图4和图5所示,换热芯体1包括容纳高温空气使之流过的扁管11,以及通常位于相邻两个扁管11之间用于散热的冷却流道12,冷却流道12内流通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流动时带走高温空气的热量,实现对压缩后的高温空气进行冷却的目的。中冷器总成中,压缩后的高温空气进入到进气端气室3内,通过进气端气室3流入到扁管11后,再通过出气端气室2流出进入到发动机91内。
[0034]车辆运行收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体(1),设于所述换热芯体(1)的一侧的出气端气室(2),设于所述换热芯体(1)的另一侧的进气端气室(3),与所述出气端气室(2)连通的泄压组件(4);所述泄压组件(4)包括第一壳体(41)、均与所述第一壳体(41)连接的泄压进气管(42)和泄压排气管(43),所述泄压进气管(42)的第一进气端(421)与所述出气端气室(2)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端(421)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泄压进气管(42)的第一出气端(422)和所述泄压排气管(43)的第二进气端(431)均与所述第一壳体(41)内连通,所述泄压排气管(43)用于排出所述第一壳体(41)内的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垂直于所述第一出气端(422)内气流方向做截面,所述第一出气端(422)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进气管(42)设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一侧,所述泄压排气管(43)设于所述第一壳体(41)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出气端(422)和所述第二进气端(431)为错位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端(422)和所述第二进气端(431)均伸入至所述第一壳体(41)内,向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耳楠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