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3068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隔离器具备:第一结构体,具有: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部上;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第一电极朝向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设置于第二电极的周围;以及第一电介质部,连续地设置于第一绝缘部与第二电极之间及第二绝缘部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于第一绝缘部,且高于第二绝缘部,第二结构体,具有: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一端与第二电极的一端电连接,第一绝缘部设置于第三电极之上,第四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部之上,与第三电极对置,第二绝缘部沿着第一面设置于第四电极的周围,第一电介质部连续地设置于第一绝缘部与第四电极之间及第二绝缘部与第四电极之间。电极之间。电极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离器
[0001]本申请是本申请人于2020年8月11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010798584.7、专利技术名称为“隔离器”这一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相关申请
[0003]本申请享受日本专利申请2020

51047号(申请日:2020年3月23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包括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般涉及隔离器。

技术介绍

[0005]隔离器在切断电流的状态下,利用磁场或电场的变化来传递信号。关于该隔离器,优选不易产生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产生破坏的可能性的隔离器。
[0007]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隔离器具备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所述第一结构体具有: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以及第一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述第二结构体具有: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之上,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三电极对置,所述第二绝缘部沿着所述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所述第一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
[0008]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隔离器具备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所述第一结构体具有: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以及第一电介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之间,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面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短,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述第二结构体具有: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部
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之上,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三电极对置,所述第二绝缘部沿着所述第一面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面而位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的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四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四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短。
[0009]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隔离器具备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第二电极、第二绝缘部以及第一电介质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上。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所述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并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之间。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并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与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短。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俯视图。
[0011]图2是图1的A1

A2剖视图。
[0012]图3是将图2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0013]图4的(a)~(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0014]图5的(a)、(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0015]图6的(a)、(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0016]图7是表示参考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17]图8是表示参考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18]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19]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0]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1]图12的(a)~(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2]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3]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4]图15是将图14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0025]图16的(a)、(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0026]图17的(a)、(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0027]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8]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29]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30]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31]图22的(a)~(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32]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视图。
[0033]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俯视图。
[0034]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隔离器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0035]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隔离器的俯视图。
[0036]图27是图26的A1

A2剖视图。
[0037]图28是图26的B1

B2剖视图。
[0038]图2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0039]图3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隔离器的俯视图。
[0040]图3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隔离器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0041]图3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隔离器的示意图。
[0042]图3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封装件的立体图。
[0043]图3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封装件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器,具备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所述第一结构体具有: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以及第一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述第二结构体具有: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之上,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三电极对置,所述第二绝缘部沿着所述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所述第一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部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器,其中,还具备第三结构体、第四结构体、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所述第三结构体具有:第五电极;第三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五电极之上;第六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五电极对置,所述第六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第四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五电极朝向所述第六电极的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二面而设置于所述第六电极的周围;以及第二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与所述第六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绝缘部与所述第六电极之间,所述第二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三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四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述第四结构体具有:第七电极;以及第八电极,一端与所述第六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七电极之上,所述第八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七电极对置,所述第四绝缘部沿着所述第二面而设置于所述第八电极的周围,
所述第二电介质部被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与所述第八电极之间、以及所述第四绝缘部与所述第八电极之间;所述第一布线将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六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布线将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八电极电连接。3.一种隔离器,具备第一结构体和第二结构体,所述第一结构体具有:第一电极;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置;第二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一电极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一面而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以及第一电介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之间,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面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短,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一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二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述第二结构体具有: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极之上,所述第四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三电极对置,所述第二绝缘部沿着所述第一面设置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面而位于所述第四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四电极接触,所述第一电介质部和所述第二绝缘部的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四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四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器,其中,还具备第三结构体、第四结构体、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所述第三结构体具有:第五电极;第三绝缘部,设置于所述第五电极之上;第六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之上,与所述第五电极对置,所述第六电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电连接;第四绝缘部,沿着与从所述第五电极朝向所述第六电极的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二面而设置于所述第六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六电极接触;以及第二电介质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部与所述第四绝缘部之间,至
少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二面而位于所述第六电极的周围,与所述第六电极接触,所述第二电介质部和所述第四绝缘部的第二界面与所述第六电极的下端之间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第二界面与所述第六电极的上端之间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短,所述第二电介质部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所述第三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且比所述第四绝缘部的相对介电常数高;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庆彦根贺亮平大黑达也镰仓孝信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