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2981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所述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目标工区,并依次建立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和属性模型;(2)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并建立净毛比模型;(3)根据步骤(1)所得属性模型和步骤(2)所得净毛比模型,拟合油藏的地质储量;(4)根据储量拟合标准,建立孔隙体积与地质储量的图版;(5)基于定容原则和步骤(4)所得图版,界定孔隙体积的上限,建立变净毛比模型;(6)基于步骤(5)所得变净毛比模型,将模型的特定属性输出,进行数值模拟拟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地层压力和含水率拟合的精度,进而保证了油藏开发方案指标预测的合理性。方案指标预测的合理性。方案指标预测的合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开发
,涉及一种地质建模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40%,油气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面临着“采液能力差异大、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以实现”等难题。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碳酸盐岩油藏长期依靠天然能量衰竭开采以外,大部分的油藏在一次采油后会采用注气、注水等技术来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然而,碳酸盐岩储层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平面及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尤其是碳酸盐岩油藏中隔夹层的发育,因其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一步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油水运动关系复杂多变,进而影响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最终的开发效果。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储层中的隔夹层与碎屑岩油藏中的泥质隔夹层和钙质隔夹层相比,在类型、成因机理及渗流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0003]目前,对于碳酸盐岩隔夹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类别、识别方法、成因机制、分布规律以及对油藏开发的影响等方面。通常认为,碳酸盐岩储层中的隔夹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影响,岩石类型中泥质含量高,导致隔夹层的储层物性较差,进而对流体的运移和压力传播起到隔档作用。然而,一些油田的开发实践证明,碳酸盐岩油藏中的隔夹层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铁板一块”,具有隔档能力,虽然孔隙度非常低,但是隔夹层受后期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常有微裂缝或溶蚀缝的存在,从而影响流体的运移和压力传播。因此,针对这种具有渗透性的隔夹层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对油藏压力、含水拟合以及油藏开发效果的评价均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
[0004]由此可见,如何提供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提高油藏数值模拟地层压力和含水率拟合的精度,进而保证油藏开发方案指标预测的合理性,成为了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在不影响地质模型储量的前提下,遵循单井测井解释结果,系统地考虑碳酸盐岩油藏中隔夹层具有一定渗流能力的特点,从而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地层压力和含水率拟合的精度,保证了油藏开发方案指标预测的合理性。
[0006]为达到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所述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选定目标工区,并依次建立所述目标工区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和属性模型;
[0009](2)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并根据所述下限标准建立净毛比模型;
[0010](3)根据步骤(1)所得属性模型和步骤(2)所得净毛比模型,拟合油藏的地质储量;
[0011](4)根据储量拟合标准,建立孔隙体积与地质储量的图版;
[0012](5)基于定容原则和步骤(4)所得图版,界定孔隙体积的上限,建立变净毛比模型;
[0013](6)基于步骤(5)所得变净毛比模型,将模型的特定属性输出,进行数值模拟拟合。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质建模方法既遵循了地质建模的流程和地质储量拟合的原则,又充分地在不改变“硬数据”的前提下将地质认识融入到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同时能够通过图版直观地观测到净毛比变化对模型储量以及孔隙体积的影响,还能保证历时拟合过程中压力传导和流体运移,提高了历时拟合精度,便于后期方案预测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0015]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质建模方法可重复性高,操作性强,同时可以在软件中编制工作流,达到快速实现目的;建立的地质模型符合地质认识,历时拟合精度高,便于油田开发技术人员掌握和应用。
[0016]优选地,步骤(1)所述属性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饱和度模型。
[0017]优选地,步骤(1)所述构造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18](1.1.1)对所述目标工区的井进行地质分层,并利用所述地质分层对三维地震解释的构造面进行矫正;
[0019](1.1.2)根据目标油藏的油水界面及数模对水体的需求,确定建模边界;
[0020](1.1.3)根据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断层模型;
[0021](1.1.4)建立所述目标工区目的层段的构造模型。
[0022]其中,步骤(1.1.1)和(1.1.2)不分先后顺序。
[0023]优选地,步骤(1)所述沉积相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24](1.2.1)根据目的层段的岩心和薄片资料,确定目的层段的岩性;
[0025](1.2.2)基于步骤(1.2.1)所得岩性,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构造,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0026](1.2.3)建立研究区测井相标准,实现全工区单井相划分;
[0027](1.2.4)基于所建立的构造模型,结合单井沉积相划分结果、地震相平面展布,利用地质建模软件,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沉积相模型。
[0028]优选地,步骤(1)所述属性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29](1.3.1)采集所述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对测井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进行数据分析;
[0030](1.3.2)对孔隙度曲线进行数据粗化,采用相控建模的思路,结合地震属性构建孔隙度模型;
[0031](1.3.3)基于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相关性,采用孔隙度约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
[0032](1.3.4)构建所述目标工区目的层段的饱和度模型,具体选用以下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0033](1.3.4A)针对小过渡带的油藏,以单井测井解释的饱和度为硬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以油柱高度作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模拟算法建立饱和度模型;
[0034](1.3.4B)针对大过渡带的油藏,采用J函数的方法建立饱和度模型。
[0035]其中,步骤(1.3.4A)所述小过渡带的面积<纯油区面积的2倍,例如可以是0.2倍、0.4倍、0.6倍、0.8倍、1倍、1.2倍、1.4倍、1.6倍或1.8倍,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36]步骤(1.3.4B)所述大过渡带的面积≥纯油区面积的2倍,例如可以是2倍、2.2倍、2.4倍、2.6倍、2.8倍、3倍、3.2倍、3.4倍、3.6倍、3.8倍或4倍,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0037]优选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8](2.1)基于岩心资料,以测井解释为手段,以试油验证为依据,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
[0039](2.2)根据步骤(2.1)所得下限标准,经过计算建立所述目标工区的净毛比模型;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酸盐岩油藏中具有渗透性隔夹层的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目标工区,并依次建立所述目标工区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和属性模型;(2)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下限标准,并根据所述下限标准建立净毛比模型;(3)根据步骤(1)所得属性模型和步骤(2)所得净毛比模型,拟合油藏的地质储量;(4)根据储量拟合标准,建立孔隙体积与地质储量的图版;(5)基于定容原则和步骤(4)所得图版,界定孔隙体积的上限,建立变净毛比模型;(6)基于步骤(5)所得变净毛比模型,将模型的特定属性输出,进行数值模拟拟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属性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饱和度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构造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1.1)对所述目标工区的井进行地质分层,并利用所述地质分层对三维地震解释的构造面进行矫正;(1.1.2)根据目标油藏的油水界面及数模对水体的需求,确定建模边界;(1.1.3)根据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断层模型;(1.1.4)建立所述目标工区目的层段的构造模型;其中,步骤(1.1.1)和(1.1.2)不分先后顺序。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沉积相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2.1)根据目的层段的岩心和薄片资料,确定目的层段的岩性;(1.2.2)基于步骤(1.2.1)所得岩性,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构造,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相;(1.2.3)建立研究区测井相标准,实现全工区单井相划分;(1.2.4)基于所建立的构造模型,结合单井沉积相划分结果、地震相平面展布,利用地质建模软件,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沉积相模型。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属性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3.1)采集所述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对测井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进行数据分析;(1.3.2)对孔隙度曲线进行数据粗化,采用相控建模的思路,结合地震属性构建孔隙度模型;(1.3.3)基于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相关性,采用孔隙度约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1.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培元何娟童凯军王龙童艺孙福亭张宇林国松万志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国际能源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