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牟连宝专利>正文

一种加长叠合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285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3
一种叠合框架,主要包括1个顶框、1个底框、3个端框、4个侧框、8组支撑,该框架对载货用常规框架进行了加长、加强设计,在顶框和底框上相应位置增设了承重角件,在框架长度中间位置增设了端框,对端框的斜杆及支撑的交叉位置均进行了连接,在侧框上设置了安全卡,通过该设计方案实现了框架更大装载空间状态下的强度要求。要求。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长叠合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加长型叠合框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装载货物的叠合钢框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般汽车用或船用运输货架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框架,一种是叠合框架。固定式框架一般为运输特定的物品,因此不具有通用性,而叠合框架除了满足正常的装载物品进行运输的要求,还可通过叠合减少体积,便于储存体积。叠合框架根据所需运输体积的不同又分为标准叠合框架和加长型叠合框架,标准叠合框架长度一般不超过8米、宽度一般不超过3米,对于更大体积的运输物品来说满足不了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汽车用及船用运输框架提供一种加长型叠合框架的技术方案,满足体积更大运输件的装载要求。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设计一种可叠合的框架,主要包括1个顶框、1个底框、3个端框、4个侧框、8组支撑,其中顶框的四周边框上在两端和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了6个角件作为该框架的吊装点和承重支点,顶框上有若干连接板用来向下连接端框、侧框和支撑;底框的四周边框与顶框一样在相应位置上设置了6个角件作为承重支点,底框上有若干连接板用来向上连接端框、侧框和支撑;3个端框设置在框架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在框架展开状态下端框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框和底框通过螺栓连接,且端框下端与底框之间还设置有合页,在框架的叠合过程中端框以合页为轴旋转可完全放置在底框上,端框内设置有1组可拆卸的斜杆;4个侧框对称设置在框架长度方向的两侧,侧框与顶框和底框均通过合页连接,在框架叠合过程中侧框进行伸缩变化;8组支撑对称设置在端框和侧框之间,在框架展开状态下发挥侧向稳定作用;当需要对框架进行叠合操作时,卸掉侧向支撑、将端框绕下端合页旋转放置在底框上,拔掉侧框的安全保险卡,缓慢将顶框降至底框上,用连接板将顶框和底框连接即可,在框架叠合状态下仅有顶框、底框裸露在外,端框、侧框、支撑等均放置在顶框或底框上,从而压缩了框架的体积,以节省空间,叠合后的框架可多个堆码便于存放和运输。
[0006]同现有叠合框架相比较,本方案在现有叠合框架基础上作了加长和加强处理,在框架长度中间位置增设了1个端框以起到加大强度的作用,在框架长度两侧增加了4个侧框使得框架在进行叠合作业时更平稳,除了端框内的3组斜杆,在端框和侧框之间还设置了8组侧框支撑同样增强了框架的整体强度,另外还在侧框上设置了安全保险卡增强了侧框的稳定性。该方案在保持了现有叠合框架操作简便性的同时,增强了框架的强度、加大了框架的长度,满足了运输大件物品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09]图3为本技术折叠状态示意图
[0010]图4为本技术顶框构造的示意图
[0011]图5为本技术顶框上连接件的示意图
[0012]图6为本技术底框构造的示意图
[0013]图7为本技术底框上连接件的示意图
[0014]图8为本技术端框构造的示意图
[0015]图9为本技术侧框构造的示意图
[0016]图10为本技术支撑的示意图
[0017]图11为本技术底框与端框连接的示意图
[0018]图12为本技术顶框与端框连接的示意图
[0019]图13为本技术侧框与底框连接、侧框与顶框连接的示意图
[0020]图14、图15为本技术支撑与底框连接、支撑与顶框连接的示意图
[0021]图16为本技术叠合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叠合方式。
[0023]1.见图1、图2、图3所示,叠合框架主要包括顶框(1)、底框(2)、端框(3)、侧框(4)、支撑(5)、螺栓(6)、连接板(7),叠合框架在展开状态时端框(3)上下两端均采用螺栓(6) 与顶框(1)和底框(2)固定,侧框(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框(1)的顶框合页(109)和底框(2)的底框合页(208)连接且呈伸直状态,框架长度方向的支撑(5)交叉布置在端框 (3)和侧框(4)之间且用螺栓(6)固定。
[0024]2.见图4、图5所示,顶框(1)由顶框角件(101)、顶框长梁(102)、顶框短梁(103)、顶框次梁(104)以及顶框所用连接板组成,其中顶框所用连接板包括顶框角连接板(105)、顶框中间连接板(106)、顶框挂板(107)、顶框支撑连接板(108)、顶框合页(109),顶框角件(101)为六面体空腔结构且在上端面和外露侧端面设置有长圆孔便于吊装作业,顶框角连接板(105)呈L型、顶框中间连接板(106)呈T型,顶框所用连接板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在顶框(1)上。
[0025]3.见图6、图7所示,底框(2)由底框角件(201)、底框长梁(202)、底框短梁(203)、底框次梁(204)以及底框所用连接板组成,其中底框所用连接板包括底框角连接板(205)、底框中间连接板(206)、底框支撑连接板(207)、底框合页(208),底框角件(201)为六面体空腔结构且在下端面和外露侧端面设置有长圆孔便于吊装,底框角连接板(205)呈L型、顶框中间连接板(206)呈T型,底框所用连接板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框(2)上。
[0026]4.见图8所示,端框(3)由端框横杆(301)、端框竖杆(302)、斜杆(303)、端框连接板(304)和螺栓(6)组成,斜杆(303)呈X型且交叉位置也采用螺栓(6)进行了连接,以增大端框(3)的强度。
[0027]5.见图9所示,侧框(4)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侧框横杆(401)、侧
框竖杆(402)、侧框斜杆(403)以及卡环(406)组成,侧框合页(404)连接上下两部分,安全卡(405)在侧框(4)呈伸直状态时插入卡环(406)中起到锁紧的作用。
[0028]6.见图10所示,支撑(5)呈X型且交叉位置采用螺栓(6)进行了连接。
[0029]7.见图1、图11所示,在框架展开状态时端框(3)底部与底框(2)的底框角连接板(205) 通过螺栓(6)连接固定,且端框(3)的端框横杆(301)与底框(2)的底框合页(208)连接。
[0030]8.见图1、图12所示,在框架展开状态时端框(3)上部与顶框(1)的顶框角连接板(105) 通过螺栓(6)固定。
[0031]9.见图1、图13所示,侧框(4)上部与顶框(1)顶框合页(109)连接,侧框(4)下部与底框合页(208)连接。
[0032]10.见图1、图14、图15所示,靠近框架两端位置的支撑(5)与顶框(1)的顶框角连接板(105)和底框支撑连接板(207)连接并用螺栓(6)固定,靠近框架中间位置的支撑(5) 与顶框中间连接板(106)和底框(2)底框支撑连接板(207)连接并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长叠合框架,主要包括顶框(1)、底框(2)、端框(3)、侧框(4)、支撑(5)、螺栓(6)、连接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长叠合框架顶框(1)的四周边框上对称设置了6个顶框角件(101),顶框(1)上有若干连接板用来向下连接端框(3)、侧框(4)和支撑(5);底框(2)设置了6个底框角件(201),底框(2)上同样有若干连接板用来向上连接端框(3)、侧框(4)和支撑(5);端框(3)平行分布在叠合框架的两端和长度方向中间的位置,端框(3)设置了可拆卸斜杆(303),端框(3)底部与底框(2)之间设置了可折叠底框合页(208);侧框(4)对称设置在框架长度方向的两侧,侧框(4)与顶框(1)通过顶框合页(109)连接、侧框(4)和底框(2)通过底框合页(208)连接,侧框(4)上设置有安全卡(405);叠合框架在展开状态下端框(3)分别与顶框(1)和底框(2)连接并用螺栓(6)固定、侧框(4)呈伸直状态且安全卡(405)插入到卡环(406)中、支撑(5)设置在端框(3)之间;叠合框架在叠合状态下顶框(1)与底框(2)通过连接板(7)连接并用螺栓(6)紧固,端框(3)和侧框(4)呈折叠状态水平放置在底框(2)上,支撑(5)固定在顶框(1)的连接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长叠合框架,其特征在于顶框(1)由顶框角件(101)、顶框长梁(102)、顶框短梁(103)、顶框次梁(104)以及顶框所用连接板组成,其中顶框(1)所用连接板包括顶框角连接板(105)、顶框中间连接板(106)、顶框挂板(107)、顶框支撑连接板(108)、顶框合页(109),顶框角件(101)为六面体空腔结构且在上端面和外露侧端面设置有长圆孔,顶框角连接板(105)呈L型、顶框中间连接板(106)呈T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长叠合框架,其特征在于底框(2)由底框角件(201)、底框长梁(202)、底框短梁(203)、底框次梁(204)以及底框所用连接板组成,其中底框所用连接板包括底框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连宝
申请(专利权)人:牟连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