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连接组件以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2722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1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组连接组件以及电池包。该模组连接组件包括正输出极、负输出极和连接构件;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中的任一输出极均包括本体部和外接部;外接部与本体部相连接,本体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外接部朝向第二方向弯折,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均与第一方向垂直;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该电池包包括该模组连接组件。该模组连接组件和电池包,无需输出极绝缘底座、螺栓连接以及特殊的绝缘防护盖,所用的零部件种类少,成本低,减少装配工时,能够避免螺栓连接力矩反松,连接构件与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均连接可靠,避免产生火灾。火灾。火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组连接组件以及电池包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组连接组件以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包中相邻的电池模组通过模组输出极相连接,从而使得二者相导通。
[0003]目前,模组输出级通常在模组端板上适当位置设置绝缘底座,绝缘底座内嵌螺母或者螺栓,模组输出极采用铜、铝等材质成型,在模组输出极上打孔,然后通过打的孔和螺栓、螺母将相邻的电池模组相连接。
[0004]这种模组输出极的实现方案,零部件种类繁多,装配复杂,还需配合复杂的防护帽对裸露部位进行防护,防止人员触电风险。
[0005]此外,当电池包应用于车辆等多振动场景,螺栓的机械连接在振动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出现力矩反松的情况,导致连接点出现打火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组连接组件以及电池包,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模组输出极实现方案结构过于复杂,在多振动工况下连接不可靠且容易发生用电危险的技术问题。
[000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组连接组件,包括正输出极、负输出极和连接构件;
[0008]所述正输出极和所述负输出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0009]所述正输出极和所述负输出极中的任一输出极均包括本体部和外接部;
[0010]所述外接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接,所述本体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外接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朝向第三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0011]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所述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两个连接部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延伸部;
[0013]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所述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绝缘保护层。
[00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设置有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的褶皱。
[00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外接部和所述连接部均呈板状,所述外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搭接。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外接部的搭接面通过导电粘剂相粘接。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外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背离于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形成有第一限位翻边;
[0019]所述负输出极或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于所述正输出极或所述负输出极的边缘形成有第二限位翻边。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外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00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外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为15

30mm;
[0022]所述第一限位翻边或所述第二限位翻边的高度分别为1

4mm。
[002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和多个电池模组;
[0024]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
[0025]所述第一电池模组和所述第二电池模组中的任一电池模组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有极柱,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连接并用于外露;
[0026]所述第一电池模组和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间隔排布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0027]所述正输出极的本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第一侧壁的靠近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端部,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第二侧壁的靠近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端部;
[0028]所述负输出极的本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第一侧壁的靠近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端部,所述负输出极的外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模组的第二侧壁的靠近所述第一电池模组的端部。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30]本申请提供的模组连接组件包括正输出极、负输出极和连接构件,正输出极的本体部用于与第一电池模组的正极输出端相连接,负输出极的本体部用于与第二电池模组的负极输出端相连接,正极输出极和负极输出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外接部相对于本体部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并弯折,第二方向环绕第一方向设置,在本体部被遮挡的情况下,外接部可以弯折至不被遮挡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从而连接构件能够将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便捷且可靠地连接。
[0031]因而,采用该模组连接组件,无需传统的输出极绝缘底座、螺栓连接以及特殊的绝缘防护盖,所用的零部件种类少,成本低,减少装配工时。且由于不使用螺栓,能够避免螺栓连接力矩反松,连接构件与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均连接可靠,提高用电安全性,避免产生火灾,尤其适用于在车辆等多振动场景安全可靠地使用。
[0032]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包括上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因而能够实现该模组连接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模组连接组件的正输出极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模组连接组件的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包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包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
[0040]1‑
正输出极;10

第一本体部;11

第一外接部;12

正输出极的第一限位翻边;13

正输出极的第二限位翻边;2

负输出极;20

第二本体部;21

第二外接部;22

负输出极的第一限位翻边;23

负输出极的第二限位翻边;3

连接构件;30

第一连接部;31

延伸部;32

第二连接部;4

电池包;40

第一电池模组;41

第二电池模组;42

模组连接组件;43

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正输出极、负输出极和连接构件;所述正输出极和所述负输出极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正输出极和所述负输出极中的任一输出极均包括本体部和外接部;所述外接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接,所述本体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外接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朝向第三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所述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两个连接部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延伸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正输出极的外接部和所述负输出极的外接部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绝缘保护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设置有至少沿所述第一方向堆叠的褶皱。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部和所述连接部均呈板状,所述外接部与所述连接部相搭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外接部的搭接面通过导电粘剂相粘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背离于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形成有第一限位翻边;所述负输出极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海阳陈荣康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