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1954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1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发光组件、驱动组件、多个第一导电件及多个第二导电件,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环绕第二电极;驱动组件包括多个驱动单元,一个驱动单元与一个发光单元对应设置,且不同的驱动单元对应不同的发光单元,驱动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第三电极环绕第四电极;第一导电件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第二导电件连接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本申请的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电连接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制备良率,进而提高Mini LED显示屏和Micro 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电显示技术和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发展,搭配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的显示器已经越发成熟,像是薄膜晶体管式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TFT

OLED)都已成功量产。但是,最新出现的Mini LED显示器和Micro LED显示器具有高亮度、高对比、高色域、高解析度、反应时间快、节能、低功耗等优点,被认为是显示革命技术的新方向。
[0003]相关技术中,Mini LED显示面板和Micro LED显示面板制备的过程为巨量转移。具体地,需要将无数个(上百万个或者上千万个或者上亿个)发光二极管(LED)转移到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上,并通过引线键合的方式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实现电连接,但是这种通过引线键合方式,引线与电极接触面积小、引线和薄膜晶体管连接的面积小,容易出现位移引起显示不良。因此,Mini LED和Micro LED想要制作大尺寸的显示屏一直很困难。如何提高Mini LED显示屏和Micro 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屏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如何提高Mini LED显示屏和Micro 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0006]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环绕所述第二电极;
[0007]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驱动单元,一个所述驱动单元与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且不同的驱动单元对应不同的发光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环绕所述第四电极;
[0008]多个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及
[0009]多个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
[0010]其中,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
[0011]第一基板;
[0012]第一电荷传输层,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包括本体部及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环绕于所述本体部的周缘,以形成收容槽,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承载部上;
[0013]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发光层与所述承载部间隔设置;以及
[0014]第二电荷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设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所述第一电
荷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或者,所述第一电极正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
[0015]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
[0016]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一者为阳极,另一者为阴极,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驱动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且所述阳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
[0017]第二方面,包括壳体及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壳体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
[0018]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用于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所述显示屏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设于所述发光组件背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
[0019]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用于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或者,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用于发出白光;
[0020]所述显示屏还包括滤光组件,所述滤光组件设于所述发光组件上,所述滤光组件用于过滤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
[0021]其中,所述滤光组件包括:
[0022]第三基板,所述第三基板包括背离所述发光组件的承载面及与所述发光组件弯折相连的第一周侧面;
[0023]滤光层,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承载面;
[0024]所述显示屏还包括粘结件,所述粘结件粘结所述第一周侧面及所述发光组件的第二周侧面。
[0025]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制备方法,包括:
[0026]提供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
[0027]提供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具有第二基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多个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
[0028]提供第一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及
[0029]提供第二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
[0030]其中,所述显示屏制备方法还包括:
[0031]提供滤光组件,所述滤光组件包括第三基板及滤光层,所述第三基板包括背离所述发光组件的承载面及与所述发光组件弯折相连的第一周侧面,所述滤光层设置于所述承载面;及
[0032]利用粘结件粘结所述第一周侧面及所述发光组件的第二周侧面。
[0033]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发光组件中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环绕第二电极,因此,第一电极的面积可做得较大。即便第一导电件与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相对位移或错位,则,第一导电件与第一电极仍然可电连接成功,即,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件电连接成功的概率较大。驱动组件中驱动单元的第三电极环绕第四电极,因此,第三电极可做得较大。即便第一导电件与第三电极之间存在相对位移或错位,则,第一导电件与第三电极仍然可电连接成功,即,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三电极与第一导
电件电连接成功的概率较大。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导电件电连接成功的概率较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驱动组件与发光组件电连接时的方式,本申请的驱动组件和发光组件电连接成功的概率更大,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制备良率,进而提高Mini LED显示屏和Micro LED显示屏的制备良率。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图1中A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环绕所述第二电极;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多个驱动单元,一个所述驱动单元与一个所述发光单元对应设置,且不同的驱动单元对应不同的发光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环绕所述第四电极;多个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一电荷传输层,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包括本体部及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环绕于所述本体部的周缘,以形成收容槽,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承载部上;发光层,所述发光层设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发光层与所述承载部间隔设置;以及第二电荷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设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或者,所述第一电极正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电极,所述第一电荷传输层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二电荷传输层为电子传输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中的一者为阳极,另一者为阴极,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驱动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薄膜晶体管,且所述阳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加袁海江
申请(专利权)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