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105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扩散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扩散板的入光侧设有若干个散射凹腔,散射凹腔的开口朝向入射光线,散射凹腔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扩散板的入光侧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扩散板可解决当前作为背光源的灯板需设置较多的LED以满足显示要求,从而增加了物料成本,降低了显示设备性价比的技术问题。降低了显示设备性价比的技术问题。降低了显示设备性价比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光学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Mini LED显示技术作为行业内领先的显示技术,与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或者直下式背光相比能够实现更精密的动态背光效果,其搭配高分区区域调光技术时可具有较高的动态对比度,搭配高色域时的显示效果媲美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技术,且Mini LED的寿命较OLED具有先天性优势。
[0003]然而,现有的Mini LED显示技术中作为背光源的灯板受到LED发光角度的制约,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LED以满足显示亮度、显示均匀性上的要求以及达到主观无灯影等显示效果,如此则增加了物料成本,降低了显示设备的性价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散板,旨在解决当前作为背光源的灯板需设置较多的LED以满足显示要求,从而增加了物料成本,降低了显示设备性价比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扩散板,所述扩散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设有若干个散射凹腔,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朝向入射光线,所述散射凹腔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的方向逐渐减小。
[0007]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凹腔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射凹腔间隔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凹腔具有若干个弧状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凹腔在纵截面上的轮廓呈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纵截面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
[0010]对应地,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板以及如前述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灯板的出光侧,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朝向所述灯板的出光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灯板的出光侧设置有多个光源件,所述散射凹腔为多个,所述散射凹腔与所述光源件一一相对设置,且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环绕相对的所述光源件。
[0012]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凹腔在纵截面上的最大宽度满足以下关系:
[0013]W≤2*(OD

h)*sin(θ/2)
[0014]140
°
≤θ≤170
°
[0015]其中,所述纵截面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W为所述散射凹腔在所述纵截面上的最大宽度,OD为所述扩散板与所述灯板的最小间隔距离,h为所述光源件的高度,θ为所述光源件的主要发光角度。
[001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光源件等距设置。
[0017]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件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
[0018]进一步地,所述散射凹腔在纵截面上的最大宽度满足以下关系:
[0019]0<W≤P/2
[0020]其中,所述纵截面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W为所述散射凹腔在所述纵截面上的最大宽度,P为多个所述光源件之间的距离。
[0021]对应地,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的背光模组。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本技术提出的扩散板,通过在其入光侧设置散射凹腔,并令散射凹腔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扩散板的入光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如此,入射光线在通过散射凹腔的开口进入散射凹腔后,将在散射凹腔的边缘处发生偏折发散并成为发散光线,使得光线经扩散板扩散后的覆盖面积更大、扩散板出光侧上的光照分布更为均匀,相当于增加了光源件的发光角度;基于此,在显示装置同样的光照需求下,当扩散板上设置散射凹腔时,扩散板的入光侧处设置更少的光源件即可满足光照需求,从而降低了物料成本,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扩散板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扩散板一实施例的局部尺寸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8]附图标号说明:
[0029]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扩散板3光源件2灯板11散射凹腔
[003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3]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
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扩散板1,该扩散板1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扩散板1的入光侧设有若干个散射凹腔11,散射凹腔11的开口朝向入射光线,散射凹腔11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扩散板1的入光侧的方向逐渐减小。
[0035]在本实施例中,入射光线可由设置于扩散板1入光侧处的发光器件或如图示的灯板2发出,具体地,灯板2的出光侧可设置LED等用于为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提供光源的光源件3,并通过光源件3向扩散板1投射光线。
[0036]扩散板1可采用玻璃、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亚克力等透光性聚合材料或合成材料制成,其可借助化学或物理的手段,通过在基材中添加无机或有机光扩散剂、或者通过在基材表面设置微特征结构的阵列,使进入扩散板1的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及散射,从而改变光线行进路线,实现对光线的人为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具有入光侧和出光侧,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设有若干个散射凹腔,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朝向入射光线,所述散射凹腔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的方向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凹腔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散射凹腔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凹腔具有若干个弧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凹腔在纵截面上的轮廓呈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所述纵截面垂直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侧。5.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灯板的出光侧,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朝向所述灯板的出光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的出光侧设置有多个光源件,所述散射凹腔为多个,所述散射凹腔与所述光源件一一相对设置,且所述散射凹腔的开口环绕相对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谱张龙清朱杉婷陈伟雄邹文聪朋朝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