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及其与鼠李糖乳杆菌复配的制剂和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982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及其与鼠李糖乳杆菌复配的制剂和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的分类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3,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与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4的鼠李糖乳杆菌M504联合使用,增强了两株菌株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效果,两株菌株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共聚能力较好,在开发具有根除幽门螺杆菌作用的保健食品和药物制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景。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及其与鼠李糖乳杆菌复配的制剂和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及其与鼠李糖乳杆菌复配的制剂和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具有广泛的致病因子谱,可以在胃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并在胃粘膜上定植。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的复发率、消化性溃疡、癌前的发展与其在胃粘膜定植的程度有直接关系。Hp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达到50%左右,而我国平均感染率却高达59%。由于Hp对一些用于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且抗菌药物往往伴随许多副作用,给医学科学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寻找根除Hp在胃肠道中的定植、降低胃肠道炎症等疾病发病率的方案迫在眉睫。
[0003]乳酸菌作为一类益生菌具有活性强、耐酸、调节肠道菌群和安全性高等特性,在临床治疗病原体感染中引起了许多关注。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细菌素、短链脂肪酸等物质,使环境pH下降,在肠道内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其产生的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而这些糖是潜在致病菌和结合细菌毒素的受体。许多研究报道,摄入外源的益生菌及其制剂对动物及人肠道微环境均具有改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已报道了有关乳酸菌对Hp的抑制效果,但不同乳酸菌菌株对于抑制Hp的效果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拮抗Hp菌株的选择及不同菌株组合物、不同组分治疗Hp的协同作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及其与鼠李糖乳杆菌复配的制剂和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植物乳杆菌 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M504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共聚能力较好,且具有较高的黏附能力,体外抑制Hp效果明显,且能根除Hp在胃部环境的定植,进而预防和治疗Hp感染相关病症。
[000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其分类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3。
[0007]进一步的,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0008]进一步的,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共聚能力,其发酵菌液和发酵上清液均能在体外培养实验中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含有所述的植物乳杆菌M503的复配制剂,所述复配制剂中包括植物乳杆菌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复配制剂是由植物乳杆菌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发酵菌液、发酵上清液或菌体重悬液以1∶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
[0011]进一步的,所述鼠李糖乳杆菌采用的是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4的鼠李糖乳杆
菌M504,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的植物乳杆菌M503或者所述的复配制剂在用于制备抑菌剂中的应用。
[0013]进一步的,所述抑菌剂抑制的是幽门螺杆菌。
[0014]进一步的,所述抑菌剂中的植物乳杆菌M503的活菌含量为1.0
×
104CFU/mL
‑ꢀ
1.0
×
10
10
CFU/mL。
[0015]优选的,所述抑菌剂中的植物乳杆菌M503的活菌含量为1.0
×
106CFU/mL
‑ꢀ
1.0
×
10
10
CFU/mL。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的植物乳杆菌M503或者所述的复配制剂在用于制备防治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疾病的保健食品或药物中的应用。
[0017]进一步的,所述保健食品或药物中包含植物乳杆菌M503和/或鼠李糖乳杆菌的发酵菌液、发酵上清液或菌体重悬液。
[001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从泡菜汁中筛选得到了植物乳杆菌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M504,其来源天然。两株菌株的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共聚能力较好,对幽门螺杆菌抑制效果明显。本专利技术还将两株菌株联合使用,增强其幽门螺杆菌抑制效果,两株菌株还具有很好的黏附能力,有利于其更好的发挥抑菌效果,因此,可作为开发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抑菌剂,或者用于在胃部定植作用的药物进行深层的开发。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植物乳杆菌(A)和鼠李糖乳杆菌(B)形态图。
[0021]图2是植物乳杆菌(A)和鼠李糖乳杆菌(B)镜检图。
[0022]图3是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16S r DNA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0023]图4是植物乳杆菌(A)和鼠李糖乳杆菌(B)抑制幽门螺杆菌效果图。
[0024]图5是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联合抑制幽门螺杆菌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结合以下具体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例表述的范围。
[0026]实施例1、菌株的培养和鉴定
[0027]一、菌株的培养
[0028]采用涂布法将100μL泡菜汁接种于MRS琼脂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0g/L、牛肉浸粉8.0g/L、酵母浸粉4.0g/L、葡萄糖20.0g/L、磷酸氢二钾2.0g/L、柠檬酸氢二铵2.0g/L、乙酸钠5.0g/L、硫酸镁0.2g/L、硫酸锰0.04g/L、琼脂14.0g/L、吐温801.0g/L、pH值6.5
±
0.2),37℃微氧培养24

48h。用无菌接种环刮一环菌,采用三区划线的方法接种于新的MRS琼脂培养基,37℃微氧培养24

48h。挑取菌株典型特征、菌落较大、活性较强的单菌落接种于培养基进行划线纯化培养,37℃微氧培养24

48h。此步骤重复2

3次,直到划线平皿中菌落特征一致。挑取已纯化的单菌落液体培养24h,取出部分用甘油保藏法保藏,置于

80℃冰箱中。
[0029]二、菌株的鉴定
[0030]1、形态学特征
[0031]经培养挑选得到两株菌株,分别命名为M503和M504。观察菌株在MRS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并对纯化后的目标菌株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观察细菌特征。结果如图1和2所示,M503和M504菌株在MRS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约2

3 mm,凸起,呈圆形,表面光滑,细密,呈白色。革兰氏染色阳性,油镜下观察呈短杆状,无芽孢,不运动,成单、成对或者成串存在。
[0032]2、生理生化特征
[0033]对分离的M503和M504菌株进行硫化氢试验、糖发酵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等实验,观察菌株的生化特征。具体试验操作参考生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植物乳杆菌M503,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的分类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杆菌M503,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乳杆菌M503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3.一种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乳杆菌M503的复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制剂中包括植物乳杆菌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制剂是由植物乳杆菌M503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发酵菌液、发酵上清液或者菌体重悬液以1∶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配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鼠李糖乳杆菌采用的是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64的鼠李糖乳杆菌M504,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锦来曹峻菡曲长凤梁绍鑫何英英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