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绝热体和冰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973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7
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真空绝热体包括:抗传导片,其将第一板构件与第二板构件彼此连接;密封框架,其覆盖该抗传导片;部件固定框架,其由密封框架支撑;以及安装在该部件固定框架上的部件。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防止热损失的同时,稳定地供给操作所必需的电力。地供给操作所必需的电力。地供给操作所必需的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绝热体和冰箱
[0001]本申请是申请人为LG电子株式会社,申请日为2018年12月11日,申请号为201880080831.0,专利技术名称为“真空绝热体和冰箱”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公开涉及真空绝热体和冰箱。

技术介绍

[0003]真空绝热体是一种通过对其内部提供真空来抑制热传递的结构。真空绝热体能够减少通过对流和传导进行的热传递,且因此被应用于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在应用于冰箱的传统绝热方法中,尽管是以不同方式应用于冷藏和冷冻,但通常是设置具有约30mm或更大的厚度的发泡聚氨酯绝热壁(adiabatic wall,隔热壁)。然而,冰箱的内部容积因此减小。为了增大冰箱的内部容积,尝试将真空绝热体应用于冰箱。
[0004]在第一示例中,韩国专利No.10

0343719公开了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制备真空绝热嵌板并将其内置到冰箱的多个壁内,而真空绝热嵌板的外部通过单独的模塑,如发泡聚苯乙烯(聚苯乙烯)加以整饰。根据该方法,不需要额外的发泡加工,并且改善了冰箱的绝热性能。然而,制造成本增加,且制造方法变得复杂。
[0005]作为另一示例,韩国专利申请No.10

2015

0012712中披露了一种提供采用真空绝热材料的壁以及附加地提供采用发泡填充材料的绝热壁的技术。根据该参考文献中描述的技术,制造成本增加,且制造方法变得复杂。
[0006]作为另一示例,尝试使用真空绝热体(其是一种单独的产品)来制造冰箱的所有的壁。例如,美国专利公报No.2040226956A1披露了一种提供要被置于真空状态的冰箱绝热结构的技术。然而,其难以通过将冰箱的壁置于充分的真空状态来获得实用层面的绝热效果。具体而言,难以阻止具有不同温度的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接触部分的热传递。再者,难以维持稳定的真空状态。此外,由于真空状态中的声压因素,难以防止壳体变形。由于这些问题,该参考文献的技术被局限于低温制冷装置,而不适用于一般家庭的制冷装置。作为又一种选择,韩国专利申请公开文献No.10

2017

0016187公开了一种真空绝热体和冰箱。该申请的技术提出了一种冰箱,其中的主体和门均被设置为真空绝热体。
[0007]真空绝热体本身仅起到绝热作用,还需要将多个必要的部件安装在应用真空绝热体的产品(如冰箱),但这一点并未被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技术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在上文所述的背景中被提出,并且本专利技术提出在不致影响真空绝热体的绝热性能的情况下装设操作设备所必需的部件。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在不影响真空绝热体的绝热性能的情况下引导冰箱的操作所必需的布线。
[001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冰箱,其降低了组装作业的难度。
[0012]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真空绝热体包括:抗传导片,其将多个板构件彼此连接,这些板构件提供了真空绝热体的壁;密封框架,其覆盖抗传导片;部件固定框架,其被密封框架支撑;以及装设在部件固定框架上的一部件。根据此方案,真空绝热体的功能(的实现)所必需的部件能够被稳固地紧固。
[0014]所述部件的操作所必需的布线,不需要以损害真空绝热体的真空空间部为代价,提高了热效率,并使作业变得容易,通过连接抗传导片外部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0015]真空绝热体还包括:加强构件,用于加强板构件的强度;以及狭缝,其设置在加强构件上,以允许布线穿过,进而防止穿过加强构件的电线断裂,并提高产品在操作上的可靠性。
[0016]狭缝的角部可被设置为圆角,以防止电线脱离。
[0017]布线通过狭缝被向前抽出,并通过加强构件与密封框架之间的间隙部而被侧向地抽出,以确保电线的引导空间。
[0018]部件固定框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拉长的形状,并进一步包括:部件安置肋,所述部件被安置在部件安置肋上;以及电线容纳部,其设置在部件安置肋的外侧。根据此方案,被供电的所述部件能够被方便地安置。
[0019]在部件固定框架的至少一个端部部分上设有一倾斜肋,从而确保相邻部件之间的表面接触,进而确保密封并防止因外部产品的非期望进入而导致故障。特别是,可以防止露水侵入的现象。
[0020]部件安置框架和密封框架的至少一个彼此对应的部分彼此配合并紧固,从而使工人能够在制造场所方便地工作。
[0021]通过包括布置在密封框架与抗传导片之间的间隙中的绝热材料,能够进一步减少经过抗传导片的热损失。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冰箱包括:主体,其具有相对于产品的容纳空间的一开口;控制器,其设置于主体外部的任一侧;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部件;以及布线,其穿过主体与门之间的间隙,以便连接该部件与控制器。根据此方案,由于主体内部的操作所必需的布线并不直接穿过主体,因此操作变得容易,且能够减少热损失。
[0023]该冰箱还包括:加强构件,其设置在主体的周缘部的内表面上;密封框架,其密封主体的周缘部的前部,且该密封框架与门接触;以及部件固定框架,其布置在容纳空间中并装设该部件。根据此方案,能够将该部件方便地装设在主体上。
[0024]该冰箱还包括:狭缝,其形成在加强构件中,从而使布线朝向加强构件的前部被抽出。根据此方案,可以容易地布置向需要外部电源的该部件供电的电线,从而能够确保该部件的的稳定操作。
[0025]该布线通过加强构件与密封框架之间的间隙而被侧向地抽出,从而使布线能够被稳定地引导。
[0026]该冰箱还包括:第一构件插入部,其设置在密封框架中;以及第二构件插入凹部,其形成在构件固定框架中,从而使第一构件插入部被装配。根据此方案,该结构能够被设置为与多种不同部件对应地被同时改变。
[0027]该布线通过密封框架的内表面与主体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而被抽出到主体外部,进而改善了空间利用性。
[0028]该控制器被布置在主体外部的上表面,且布线从主体紧靠着控制器前部被抽出。根据此方案,尽可能减少了布线的外露,且便于其制造和维修。
[002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冰箱包括:主体,其具有相对于产品的容纳空间的一开口,并且该主体被设置为真空绝热体;门,其打开和关闭该主体的开口;加强构件,其设置在主体开口的周缘部的内侧;衬垫,其安装在门上,用以对该门与主体彼此接触的部分进行密封;密封框架,其固定到主体开口的周缘部,从而使衬垫与密封框架接触;部件固定框架,其紧固到密封框架和加强构件中的任一者,并布置在容纳空间中;固定到部件固定框架的一部件;控制器,其控制该部件的操作;以及布线,其将该控制器和该部件连接,以便为该部件供电。根据此方案,真空绝热体能够被用于稳定地向操作冰箱所必需的部件供电。
[0030]该布线可穿过主体与门之间的间隙,以稳固地引导电线。
[0031]在部件固定框架的端部部分处设有倾斜肋。根据此方案,这些部件固定框架能够与相应的表面一致地彼此表面接触,从而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绝热体,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薄片部,密封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以提供处于真空状态的空间;第一框架,覆盖所述薄片部;以及第二框架,从所述第一框架延伸,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通过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的至少任何一个彼此对应或彼此配合的部分来紧固,或所述真空绝热体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薄片部之间的间隙上的绝热材料,或所述真空绝热体包括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或所述真空绝热体包括:加强梁,设置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周缘部的内表面;插入延伸部,设置到所述第一框架;以及插入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以接纳所述插入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第二框架提供所述第一框架的内表面壁的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设置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联接到所述第一框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内表面壁接触,以消除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内表面壁,所述内表面壁包括构造成紧固到所述第二框架的联接延伸部。7.一种真空绝热体,包括:第一板,限定用于第一空间的壁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板,限定用于第二空间的壁的至少一部分;薄片部,密封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以提供处于真空状态的第三空间;至少一个框架;布线,连接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布线在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与所述薄片部之间延伸,或所述真空绝热体包括加强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加强梁;以及所述布线延伸于所述加强梁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之间的间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在所述加强梁中设置有狭缝,以及所述布
线延伸通过所述狭缝。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狭缝的角部呈圆形。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布线通过所述加强梁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之间的间隙沿侧向被抽出。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布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与一部件之间的间隙穿越所述至少一个框架。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绝热体,其中,所述布线被构造为移动所述加强梁的突出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的侧表面壁之间的间隙。1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奇斗赞金捧辰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