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911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将多个古建筑进行区域划分,并在划分区域的间隔均设置供水管路以及水幕喷头,设置与供水管网连通的储水空间,并设置有用于补充水源的补水装置;在水幕生成装置旁设置有集水回收装置,所述集水回收装置的排水端连通储水空间;通过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判断古建筑发生火灾区域,启动该区域水幕喷头将火灾范围分隔,对于部分火势较大的部分增加水幕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古建筑群之间间隔的地下排布有供水管路并设置有水幕喷头,使其可以在发生火灾时通过喷射出水幕,防止局部火灾蔓延,减少损失,利于火灾的扑灭,并可以将水回收利用,将雨水聚集备用,减少资源浪费。减少资源浪费。减少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建筑通常是木质结构,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相比,很容易发生火灾,同时古建筑之间往往建造的很密集,当开始进行灭火时火灾已经蔓延开来,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在火灾发生时对古建筑进行分隔保护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可以使古建筑群在发生火灾时通过水幕喷头将其他古建筑分隔开,减少火灾蔓延到其他古建筑。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S1:将多个古建筑按具体信息进行区域划分;
[0006]步骤S2:根据划分的古建筑区域铺设供水管路,并在供水管路上设置水幕生成装置;
[0007]步骤S3:设置与供水管网连通的储水空间,并设置有用于补充水源的补水装置;
[0008]步骤S4:在水幕生成装置旁设置有集水回收装置,所述集水回收装置的排水端连通储水空间;
[0009]步骤S5:在各个区域安装有多个用于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当部分区域温和烟雾浓度异常时,增加该区域的水幕强度;
[0010]步骤S6:通过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判断古建筑发生火灾区域,启动该区域水幕生成装置将火灾范围分隔,对于部分火势较大的部分增加水幕强度。
[00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具体信息包括古建筑的位置信息、结构信息、古建筑之间的密度信息以及其他会影响区域划分的相关信息。
[00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的供水管路之间组成一个供水管网,所述供水管网通过供水连通管与所述储水空间连通,所述供水连通管上设置有供水水泵,所述水幕生成装置由多个排布在供水管网上的水幕喷头组成。
[00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的储水空间为储水罐,所述储水罐预埋在地下,所述储水罐与所述供水连通管连通,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储水罐内部的水位监测装置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水罐和补水源连通,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补水水泵。
[00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的集水回收装置由聚水槽、回水管网和回水连通管组成,所述聚水槽设置在所述水幕喷头两侧,所述回水管网与所述供水管网排布结构相同,所述聚水槽底部连通所述回水管网,所述回水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回水管网和所述储水罐上段,所述回水连通管上设置有回水水泵。
[0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的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分别为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其中各区域所述古建筑的多个位置上均设置有所述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
[0016]进一步的,所述储水罐内部为两层,分别为设置在底层的储水区,和位于顶层的缓冲区,所述供水连通管和所述补水管均与所述储水区连通,所述回水连通管与所述缓冲区连通,所述储水区和所述缓冲区之间设置有二次过滤装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区上方设置有一次过滤装置。
[0018]进一步的,所述聚水槽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聚水槽设置有便于水流聚集的倾斜面。
[0019]进一步的,所述供水连通管的管径为DN20,所述供水水泵的压力不低于0.5Mpa,所述水幕喷头为扇形水幕喷头,喷洒角度为110
°
,所述水幕喷头的接口直径为DN15,所述补水水泵的压力不低于0.3Mpa。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古建筑群之间间隔的地下排布有供水管路并设置有水幕喷头,使其可以在发生火灾时通过喷射出水幕,防止局部火灾蔓延,减少损失,利于火灾的扑灭;
[0022](2)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供应水幕产生的水源充足,在地下设置有储水罐,储水罐中设置有水位检测装置,方便及时补充,确保火灾发生时水源充足,同时储水罐上方设置有一次过滤装置,下沉到地里的水源通过过滤后进入到储水罐中的缓冲区之后进行二次过滤后进入到储水罐待使用,其次在水幕喷头处设置回水管网,使水幕喷头输出的水通过集水装置回流到储水罐的缓冲区中进行过滤处理,并在平时对雨水、污水等进行过滤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通过对收集的水进行多次过滤,确保可以在产生水幕时不会堵塞水幕喷头,并对水源的供应采用多种方式,节能环保。
[0023](3)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古建筑上方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温度、烟雾过高的区域增大水幕喷头的功率,加强局部水幕的强度,合理利用资源。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0028]古建筑1、烟雾传感器101、温度传感器102、供水管网2、供水连通管201、储水罐202、水位监测装置203、储水区204、二次过滤装置205、一次过滤装置206、供水水泵207、缓冲区208、水幕喷头3、聚水槽4、过滤网401、回水管网5、回水连通管501、回水水泵502、补水管6、补水水泵6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0]实施例1
[0031]参考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包括
[0032]步骤S1将多个古建筑1按具体信息进行区域划分,具体信息包括古建筑1的位置信息、结构信息、古建筑1之间的密度信息以及其他会影响区域划分的相关信息,通过将古建筑1之间尽可能地分隔成多个区域以便于后续发生火灾时进行火灾分隔和局部保护;
[0033]步骤S2根据划分的古建筑区域铺设供水管路,并在供水管路上设置水幕生成装置,将划分出的区域间隔间设置的多个供水管路组成一个供水管网2,供水管网2通过供水连通管201与储水空间连通,并在供水连通管201上设置有水泵压力不低于0.5Mpa的供水水泵207,水幕生成装置由多个排布在供水管网2上的水幕喷头3组成,水幕喷头3为扇形水幕喷头,喷洒角度110
°
,接口直径DN15,水幕喷头3的排布要使喷出的水幕无间断处,并且多个水幕喷头3通过水幕系统控制阀组统一控制,供水管网2预埋在地表附近,水幕喷头3设置在墙角地面下,不会对正常的通行造成影响,同时也防止水幕喷头3被损坏。
[0034]步骤S3设置与供水管网连通的储水空间,并设置有用于补充水源的补水装置,储水空间为储水罐202,储水罐202预埋在古建筑的地下,当古建筑的条件不允许埋设储水罐202时,将储水罐202埋设在古建筑外部或设立在地面,储水罐202与供水连通管201连通,供水连通管201为DN20的水管,补水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多个古建筑(1)按具体信息进行区域划分;步骤S2:根据划分的古建筑区域铺设供水管路,并在供水管路上设置水幕生成装置;步骤S3:设置与供水管网连通的储水空间,并设置有用于补充水源的补水装置;步骤S4:在水幕生成装置旁设置有集水回收装置,所述集水回收装置的排水端连通储水空间;步骤S5:在各个区域安装有多个用于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当部分区域温和烟雾浓度异常时,增加该区域的水幕强度;步骤S6:通过检测温度和烟雾浓度的装置判断古建筑发生火灾区域,启动该区域水幕生成装置将火灾范围分隔,对于部分火势较大的部分增加水幕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具体信息包括古建筑的位置信息、结构信息、古建筑之间的密度信息以及其他会影响区域划分的相关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供水管路之间组成一个供水管网(2),所述供水管网(2)通过供水连通管(201)与所述储水空间连通,所述供水连通管(201)上设置有供水水泵(207),所述水幕生成装置由多个排布在供水管网(2)上的水幕喷头(3)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储水空间为储水罐(202),所述储水罐(202)预埋在地下,所述储水罐(202)与所述供水连通管(201)连通,所述补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储水罐(202)内部的水位监测装置(203)和补水管(6),所述补水管(6)的两端分别与储水罐(202)和补水源连通,所述补水管(6)上设置有补水水泵(6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水幕分隔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集水回收装置由聚水槽(4)、回水管网(5)和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辉胡忠日
申请(专利权)人: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