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盗感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905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源管理模块使得整体电压更为稳定,并且通过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将传感器收集的信号放大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为精确。放大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为精确。放大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为精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防盗系统领域,更涉及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防盗报警系统是指当非法侵入防范区时,引起报警的装置,它是用来发出出现危险情况信号的。防盗报警系统就是用探测器对建筑内外重要地点和区域进行布防。它可以及时探测非法入侵,并且在探测到有非法人侵时,及时向有关人员示警;譬如门磁开关、玻璃破碎报警器等可有效探测外来的人侵,红外探测器可感知人员在楼内的活动等。一旦发生入侵行为,能及时记录入侵的时间、地点,同时通过报警设备发出报警信号。
[0003]但是当前防盗感应系统的传感器误报率高,容易受温度、风、阳光的干扰,干扰信号在传感器输出波形上的表现是低速缓慢的抖动漂移,当漂移的幅度达到传感器的控制门槛时引起误报,按现有的同类产品的处理方法,这个时候就会引起一次误报,因此同时也限制了同类产品的应用范围,因此现有的热缩电产品不适合户外的白天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低成本、可远程操控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路控制开关SUN、稳压电源J12、发射芯片U4、稳压芯片U5、二极管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10、二极管D92、电容C2、电容C5、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31、电阻R4、固定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95、三极管N1、三极管N2、通断开关N3、通断开关N6、电池BT1、天线E3、有极性电容E7、有极性电容C26、电感线圈L2、电感线圈L3、电感线圈L4、电感线圈L5、电感线圈L6、插头X1;
[0008]稳压电源J12的1号端接地,稳压电源J12的2号端与二极管D92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92的2号端与电容C31的1号端、电阻R31的1号端、三极管N1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1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1的2号端与电阻R32的2号端以及二极管D3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2的1号端与三极管N1的2号端连接;三极管N1的3号端与电阻R33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2号端连接;电阻R33的2号端接地;
[0009]通断开关N6的3号端与电路控制开关SUN的1号端、电阻R6的1号端、电阻R18的1号端、电容C25的1号端以及稳压芯片U5的2号引脚连接,并且在其六者之间还设置有接入电
源;电路控制开关SUN的2号端、电阻R6的2号端、电容C25的2号端接地以及稳压芯片U5的1号引脚均接地;电阻R18的2号端与ADSUN连接;
[0010]稳压芯片U5的3号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10的1号端、电容C27的1号端以及二极管D2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2号端与电阻R95的1号端连接,电阻R95的2号端与SUNOK连接;电容C27的2号端接地;二极管D2的2号端与电池BT1的1号端、电容C2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3的1号端连接;电池BT1的2号端、电容C2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7的2号端接地;
[0011]通断开关N3的2号端与RFON连接;通断开关N3的3号端与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电容C5的1号端、电阻R4的1号端、电容C2的1号端、固定电阻R9的1号端、电容C14的1号端、电容C11的1号端、电感线圈L2的1号端、电感线圈L3的1号端以及发射芯片U4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C2的2号端、电容C14的2号端以及电容C11的2号端接地;固定电阻R9的2号端与电容C16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5的1号端连接;电感线圈L2的2号端与电容C1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5的1号端连接;电容C16的2号端以及电容C18的1号端接地;
[0012]发射芯片U4的1号引脚与插头X1的1号引脚连接,插头X1的2号引脚、3号引脚以及4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2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3号引脚与RFDATA连接;发射芯片U4的4号引脚与RFCLK连接;发射芯片U4的5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5的2号端以及电容C24的1号端连接;
[0013]电容C24的2号端与电容C28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6的1号端连接,电容C28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6的2号端与电阻R15的2号端、电阻R16的1号端以及三极管N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6的2号端接地;
[0014]三极管N2的3号端接地;三极管N2的2号端与电感线圈L3的2号端、电容C22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2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4的2号端与电容C15的2号端以及电容C17的1号端连接;电容C17的2号端接地;电容C15的1号端与天线E3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为正极。
[0016]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放大处理模块包括集成芯片U1、运算放大器U2A、运算放大器U2B、运算放大器U2C、运算放大器U2D、电感线圈L1、电容C1、电容C3、电容C4、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30、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7、电阻R8、电阻R13、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4、有极性电容E1、有极性电容E2、有极性电容E4、有极性电容E6;
[0017]集成芯片U1的1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1号端连接;集成芯片U1的2号引脚与电阻R1的1号端以及电容C1的2号端连接;电容C1的3号端接地;
[0018]电感线圈L1的2号端与电容C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2的1号端以及电阻R3的1号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2的2号端接地;电阻R3的2号端与电容C4的1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1号端连接;电容C4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4的2号端接地;
[0019]电阻R1的2号端与电阻R10的1号端、电容C8的1号端以及电阻R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0的2号端以及电容C8的2号端接地;电阻R2的2号端与电容C9的1号端以及运算放大器U2C的10号引脚连接;电容C9的2号端接地;
[0020]运算放大器U2C的9号引脚与电容C12的1号端、电阻R12的1号端、电容C10的1号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MCU、信号放大处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执行模块、传感器和远端接收设备;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连接,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与MCU连接;MCU与执行模块连接;MCU与无线信号输出模块,无线信号输出模块与交互平台连接,交互平台与远端接收设备连接;电源管理模块与信号放大处理模块以及MCU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路控制开关SUN、稳压电源J12、发射芯片U4、稳压芯片U5、二极管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10、二极管D92、电容C2、电容C5、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31、电阻R4、固定电阻R9、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阻R95、三极管N1、三极管N2、通断开关N3、通断开关N6、电池BT1、天线E3、有极性电容E7、有极性电容C26、电感线圈L2、电感线圈L3、电感线圈L4、电感线圈L5、电感线圈L6、插头X1;稳压电源J12的1号端接地,稳压电源J12的2号端与二极管D92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92的2号端与电容C31的1号端、电阻R31的1号端、三极管N1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1端连接;电容C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1的2号端与电阻R32的2号端以及二极管D3的1号端连接;二极管D3的2号端接地;电阻R32的1号端与三极管N1的2号端连接;三极管N1的3号端与电阻R33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6的2号端连接;电阻R33的2号端接地;通断开关N6的3号端与电路控制开关SUN的1号端、电阻R6的1号端、电阻R18的1号端、电容C25的1号端以及稳压芯片U5的2号引脚连接,并且在其六者之间还设置有接入电源;电路控制开关SUN的2号端、电阻R6的2号端、电容C25的2号端接地以及稳压芯片U5的1号引脚均接地;电阻R18的2号端与AD SUN连接;稳压芯片U5的3号引脚与发光二极管D10的1号端、电容C27的1号端以及二极管D2的1号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0的2号端与电阻R95的1号端连接,电阻R95的2号端与SUN OK连接;电容C27的2号端接地;二极管D2的2号端与电池BT1的1号端、电容C23的1号端、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以及通断开关N3的1号端连接;电池BT1的2号端、电容C23的2号端以及有极性电容E7的2号端接地;通断开关N3的2号端与RF ON连接;通断开关N3的3号端与有极性电容C26的 1号端、电容C5的1号端、电阻R4的1号端、电容C2的1号端、固定电阻R9的1号端、电容C14的1号端、电容C11的1号端、电感线圈L2的1号端、电感线圈L3的1号端以及发射芯片U4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C2的2号端、电容C14的2号端以及电容C11的2号端接地;固定电阻R9的2号端与电容C16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5的1号端连接;电感线圈L2的2号端与电容C18的2号端以及电阻R15的1号端连接;电容C16的2号端以及电容C18的1号端接地;发射芯片U4的1号引脚与插头X1的1号引脚连接,插头X1的2号引脚、3号引脚以及4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2号引脚接地;发射芯片U4的3号引脚与RF DATA连接;发射芯片U4的4号引脚与RF CLK连接;发射芯片U4的5号引脚与电感线圈L5的2号端以及电容C2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4的2号端与电容C28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6的1号端连接,电容C28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6的2号端与电阻R15的2号端、电阻R16的1号端以及三极管N2的1号端连接,电阻R16的2号端接地;
三极管N2的3号端接地;三极管N2的2号端与电感线圈L3的2号端、电容C22的1号端以及电感线圈L4的1号端连接,电容C22的2号端接地;电感线圈L4的2号端与电容C15的2号端以及电容C17的1号端连接;电容C17的2号端接地;电容C15的1号端与天线E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盗感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极性电容E7的1号端为正极;有极性电容C26的1号端为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君玉王全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恒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