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7995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包括上连接架体、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上连接架体包括两个导轮组件、两个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连接板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两侧,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交叉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连接在两个导轮组件下表面且位于两个导轮组件之间;中连接架体包括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多个左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一侧,多个右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另一侧;相邻的左连接柱和相邻的右连接柱之间连接有加强连接件;下承载架体连接在中连接架体的下表面,本方案制作的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具有优良的承载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梯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工厂、仓库等场合对大吨位电梯需求量一直在增加。由于载重量、轿厢尺寸较大,现有的轿厢架上、下梁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大吨位货物上下运输的需求;在偏载工况下,轿厢架产生变形较大,容易使轿门压向层门或轿门门刀脱出层门门锁,从而导致电梯事故发生,有鉴于此遂有了本方案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具有优良的承载效果。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包括上连接架体、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所述上连接架体包括两个导轮组件、两个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两个所述导轮组件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和承载轮,所述承载轮转动连接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在两个导轮组件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长度方向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两个所述导轮组件下表面且位于两个所述导轮组件之间;
[0005]所述中连接架体包括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多个所述左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一侧,多个所述右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另一侧;相邻的所述左连接柱和相邻的所述右连接柱之间连接有加强连接件;
[0006]所述下承载架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多个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多个所述左连接柱的下表面,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在多个所述右连接柱的下表面,多个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
[0007]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两端的上表面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所述第二承载板上的凸台通过螺栓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相连接。
[0008]所述上连接架体还包括稳固连接件,所述稳固连接件位于所述两个导轮组件之间,所述稳固连接件包括第三承载板、第四承载板和多个加强柱,多个所述加强柱连接在第三承载板和第四承载板之间。
[0009]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数量为两组,其一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连接在其一所述导轮组件的第二承载板下表面,其一所述第一加强板另一端连接第三承载板下表面,其一所述第二加强板一端连接在其一所述导轮组件的第二承载板下表面,其一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第三承载板下表面;
[0010]另一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连接在另一所述导轮组件的第一承载板下表面,另一所
述第一加强板另一端连接第四承载板下表面,另一所述第二加强板一端连接在另一所述导轮组件的第一承载板下表面,另一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第四承载板下表面。
[0011]所述加强连接件包括第三加强板、第四加强板、第五加强板和过渡连接体,所述过渡连接体两个端面形成有连接槽,所述过渡连接体的侧面形成有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三加强板一端与所述左连接柱或右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另一端伸入所述连接槽内且与所述过渡连接体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板一端与相邻的所述左连接柱或右连接柱连接,所述第四加强板另一端伸入另一面所述连接槽内且与所述过渡连接体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第五加强板一端与所述左连接柱或右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五加强板另一端与相邻所述左连接柱或者右连接柱连接。
[0012]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形成有第一延伸台,所述第一延伸台与相邻的所述左连接柱之间通过第六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形成有第二延伸台,所述第二延伸台与相邻的所述右连接柱之间通过第七加强板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上连接架体、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且三个结构之间互相紧密连接来提供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的使用要求,其中上连接架体两个导轮组件、两个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两个导轮组件的一端下表面和另一端的下表面,且两个导轮组件之间设置有交叉式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通过上述结构设置的上连接架体承重能力强且结构稳固;中连接架体包括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分别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两侧,且相邻的左连接柱和相邻的右连接柱之间形成有加强连接件来增强结构连接强度,下承载架体连接在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的下表面,下承载架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多个第四连接板,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设置提供了一个稳固的下承载架体。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上连接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上连接架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中过渡连接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中过渡连接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1、上连接架体;11、导轮组件;111、第一承载板;112、第二承载板;113、承载轮;114、固定柱;12、第一连接板;13、第一加强板;14、第二加强板;141、凸台;15、稳固连接件;151、第三承载板;152、第四承载板;153、加强柱;16、护栏;
[0024]2、中连接架体;21、左连接柱;22、右连接柱;23、加强连接件;231、第三加强板;232、第四加强板;233、第五加强板;234、过渡连接体;2341、通孔;2342、连接槽;
[0025]3、下承载架体;31、第二连接板;311、第一延伸台;32、第三连接板;321、第二延伸台;33、第四连接板;34、第六加强板;35、第七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7]如图1

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包括上连接架体1、中连接架体2和下承载架体3。
[0028]上连接架体1包括两个导轮组件11、两个第一连接板12和两个第一加强板13、两个第二加强板14、稳固连接件15和护栏16,稳固连接件15位于两个导轮组件11之间,稳固连接件15包括第三承载板151、第四承载板152和多个加强柱153,多个加强柱153连接在第三承载板151和第四承载板152之间,护栏16位于导轮组件11的两旁与导轮组件11固定连接,两个导轮组件11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架体、中连接架体和下承载架体,所述上连接架体包括两个导轮组件、两个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两个所述导轮组件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和承载轮,所述承载轮转动连接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在两个导轮组件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长度方向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两个所述导轮组件下表面且位于两个所述导轮组件之间;所述中连接架体包括多个左连接柱和多个右连接柱,多个所述左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一侧,多个所述右连接柱连接在导轮组件的下表面的另一侧;相邻的所述左连接柱和相邻的所述右连接柱之间连接有加强连接件;所述下承载架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多个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在多个所述左连接柱的下表面,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在多个所述右连接柱的下表面,多个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螺栓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两端的上表面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所述第二承载板上的凸台通过螺栓与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吨位电梯用龙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架体还包括稳固连接件,所述稳固连接件位于所述两个导轮组件之间,所述稳固连接件包括第三承载板、第四承载板和多个加强柱,多个所述加强柱连接在第三承载板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镰黄绿丹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福建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