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6312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以及具备控制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通讯模块,电源管理模块仅对通讯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将功耗降低,通讯模块自身能对控制器的充放电进行直接管控处理,并能在单位时间内将数据上传,使得管理员可远程获知控制器的现实状况,能随时远程地管控太阳能光伏板对电池的供电,以及电池对负载的放电,且无需额外设置处理器等控制模块,采用的电子芯片与器件少,结构精简合理,成本和功耗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控制器,特别是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可联网的太阳能控制器一般都是处理器搭载通讯模块组合而成,其中处理器为控制器的充放电及其他基本控制和状态指示的控制处理核心,再通过与通讯模块通讯实现数据的发送长传,因此,整个太阳能控制器的模块多、电路结构复杂,需要采用多块集成芯片以及多个电子器件,导致太阳能控制器的成本和功耗都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包括具备控制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通讯模块以及为所述通讯模块供电的电源管理模块,所述通讯模块电连接有用于控制太阳能光伏板对电池供电的充电管理模块以及用于控制电池对负载供电的放电管理模块。
[0006]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二极管D2、电感L3、电容C8、电容C9、电阻R1、三极管 Q6、MOS管Q1、MOS管Q2、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6的B极,另一端接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6的E极接地,C 极分两路,一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2和电容C9接地,另一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3和电容 C8接地;所述MOS管Q1的S极接太阳能光伏板,D极接所述MOS管Q2的S极,G极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MOS管Q2的S极接电池,G极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相连。
[0007]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4、三极管Q20、电阻R12、电阻R6、电阻R60和电阻R8;所述三极管Q20的E极接地,B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地,C极分两路,一路接所述三极管Q14的B极,另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60接所述三极管Q14的C极,所述三极管 Q14的E极通过所述电阻R8接地;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20的B极与所述电阻R6的节点,另一端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4的E极与所述电阻 R8的节点处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4的C极与所述电阻R60的节点处为电源输入端。
[0008]所述放电管理模块包括放电驱动电路和MOS管Q3,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放电驱动电路的接所述MOS管Q3的G极;所述MOS管Q3的S极连接电池,D极为接连负载的放电输出端。
[0009]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升压调节器U3、电感L1、二极管D1、电容C3、电容C7、电容C6、电容C4、电阻R3、电阻R16和电阻R2;所述升压调节器U3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依次通过所述二极管D1、电阻R16和电阻R2接地,另一路通过所述电感L1和电容 C3接地;所述升压调节器U3的2引脚接地,3引脚接所述电阻R16与所述电阻R2的节点, 4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3接所
述电感L1与所述电容C3的节点,5引脚通过所述电容C7接地;所述电容C6与所述电容C4并联后一端接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电阻R16的节点,另一端接地。
[0010]所述通讯模块电连接有指示模块,所述指示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 LED2、三极管Q15、三极管Q16、电阻R33、电阻R13、电阻R35和电阻R27;所述三极管Q15的E极接地,B极通过所述电阻R33接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C极通过所述电阻R13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三极管Q16的E极接地,B极通过所述电阻R35 接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C极通过所述电阻R27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源管理模块仅对通讯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将功耗降低,通讯模块自身能对控制器的充放电进行直接管控处理,并能在单位时间内将数据上传,使得管理员可远程获知控制器的现实状况,能随时远程地管控太阳能光伏板对电池的供电,以及电池对负载的放电,且无需额外设置处理器等控制模块,采用的电子芯片与器件少,结构精简合理,成本和功耗低。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方框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一部分;
[0015]图3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二部分;
[0016]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三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图1,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包括具备控制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通讯模块 (图3中标号为A)以及为所述通讯模块供电的电源管理模块,为通讯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由于仅对通讯模块供电,可以把功耗降到最低,所述通讯模块电连接有用于控制太阳能光伏板(图3中标号为PV)对电池(图3中标号为B)供电的充电管理模块以及用于控制电池对负载(图3中标号为F)供电的放电管理模块,通讯模块自身能对控制器的充放电进行直接管控处理,并能在单位时间内将数据上传,使得管理员能远程获知控制器的现实状况,能随时远程地管控太阳能光伏板对电池的供电,以及电池对负载的放电,且无需额外设置处理器等控制模块,采用的电子芯片与器件少,结构精简合理,成本和功耗低;通讯模块的型号为EC600S。(图2至图4合起来是本实施例的完整电路原理图,为了便于观察,将完整的电路图分割成图2至图4三个部分,图中标号相同的端子表示电连接)。
[0018]参照图3,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二极管D2、电感L3、电容C8、电容C9、电阻R1、三极管Q6、MOS管Q1、MOS管Q2、第一驱动电路(图中标号为C)和第二驱动电路 (图中标号为D);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6的B极,另一端接所述通讯模块 (图中标号为A)的信号输出端(即图中的IO69引脚);所述三极管Q6的E极接地,C极分两路,一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2和电容C9接地,另一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3和电容C8 接地;所述MOS管Q1的S极接太阳能光伏板,D极接所述MOS管Q2的S极,G极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MOS管Q2的S极接电池(负极),G极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相连(即图中通讯模块的IO10和IO11引脚),所述二极管D2、
电感L3、电容C8、电容C9、电阻R1、三极管Q6构成升压电路,太阳能光伏板需要对电池充电时,通讯模块会产生一个高频率方波启动升压电路,升压电路会将外接电源VCC升压生成启动电压HVCC,为第一、第二以及下述的放电驱动电路提供启动电源,所述MOS管Q1、MOS管Q2构成开关器件,串接在太阳能光伏板与电池之间的供电支路上,通讯模块通过两个驱动电路驱动MOS管Q1 和MOS管Q2,令太阳能光伏板与电池之间的供电支路联通,让电池充电,内阻小而供电效率高,同时有效地将成本约束。
[0019]参照图4,所述第一驱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控制和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通讯模块以及为所述通讯模块供电的电源管理模块,所述通讯模块电连接有用于控制太阳能光伏板对电池供电的充电管理模块以及用于控制电池对负载供电的放电管理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包括二极管D2、电感L3、电容C8、电容C9、电阻R1、三极管Q6、MOS管Q1、MOS管Q2、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6的B极,另一端接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6的E极接地,C极分两路,一路依次通过二极管D2和电容C9接地,另一路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3和电容C8接地;所述MOS管Q1的S极接太阳能光伏板,D极接所述MOS管Q2的S极,G极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MOS管Q2的S极接电池,G极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通讯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联网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4、三极管Q20、电阻R12、电阻R6、电阻R60和电阻R8;所述三极管Q20的E极接地,B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地,C极分两路,一路接所述三极管Q14的B极,另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60接所述三极管Q14的C极,所述三极管Q14的E极通过所述电阻R8接地;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20的B极与所述电阻R6的节点,另一端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4的E极与所述电阻R8的节点处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深潘锐佳李德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中泰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