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790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包括涤棉层,所述涤棉层由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腈纶纤维提升耐磨程度,聚乳酸纤维使得布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抗皱性以及保型性,再通过活性印染工艺进行印染,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活性基因与纤维分子结合形成整体,色牢度高,亲肤层中包含棉纤维和竹纤维,使得布料吸湿迅速、柔软舒适,第一粘胶纤维截面为Y型,提高纤维表面积,提高传递水气的效果,设置的含有纳米银纤维的抗菌层能够起到抗菌效果。米银纤维的抗菌层能够起到抗菌效果。米银纤维的抗菌层能够起到抗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


[0001]本技术涉及梭织布
,尤其涉及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

技术介绍

[0002]涤棉梭织布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抗皱性和保形性,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服装面料,尤其是夏季的服装面料,特别是做过印花处理后,由于其简单的印花工艺和漂亮的外表受到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000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涤棉印花布,仍然存在容易褪色的缺陷,而且功能较为单一,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包括涤棉层,所述涤棉层由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组成,所述涤棉层经过活性印染处理;设置在所述涤棉层上表面的印花层;设置在所述印花层远离涤棉层一侧用于防水防污的面层,所述面层为聚四氟乙烯涂层;设置在所述涤棉层远离印花层一侧用于抗菌的抗菌层,所述抗菌层为纳米银纤维;设置在所述抗菌层远离涤棉层一侧用于提升与皮肤接触舒适度的亲肤层,所述亲肤层由第三经纱和第三纬纱纺织而成。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7]所述第一经纱是由涤纶纤维、棉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所述第二经纱是由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第一纬纱是氨纶包芯纱,所述第二纬纱是由聚乳酸纤维、涤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按照相互间隔排列的方式分布。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第三经纱是由棉纤维制成的第一粘胶纤维纺纱而成,所述第一粘胶纤维截面呈Y型。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第三纬纱是由竹纤维制成的第二粘胶纤维纺纱而成,所述第二粘胶纤维表面经过亲水性基团交联改性处理。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采用涤纶纤维、棉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第一经纱,采用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第二经纱,配合氨纶包芯纱制作的第
一纬纱以及由聚乳酸纤维、涤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第二纬纱,间隔纺织成涤棉层,通过腈纶纤维提升耐磨程度,聚乳酸纤维使得布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抗皱性以及保型性,再通过活性印染工艺进行印染,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活性基因与纤维分子结合形成整体,色牢度高,不易褪色。
[00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亲肤层中包含棉纤维和竹纤维,使得布料吸湿迅速、柔软舒适,且对皮肤无刺激,吸汗、透气性好,将第一粘胶纤维截面设置成Y型,提高纤维表面积,提高传递水气的效果,设置的含有纳米银纤维的抗菌层能够起到抗菌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的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一纬纱以及第二纬纱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的第三经纱、第三纬纱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的第一粘胶纤维局部截面形状示意图。
[0023]图例说明:
[0024]1、面层;2、印花层;3、涤棉层;4、抗菌层;5、亲肤层;6、第一经纱;7、第二经纱;8、第一纬纱;9、第二纬纱;10、第三经纱;11、第三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参照图1到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包括涤棉层3,涤棉层3由第一经纱6、第二经纱7、第一纬纱8和第二纬纱9组成,涤棉层3经过活性印染处理,活性印染工艺进行印染,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活性基因与纤维分子结合形成整体,色牢度高,不易褪色,第一经纱6是由涤纶纤维、棉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第二经纱7是由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腈纶纤维提高了布料的耐磨性,第一纬纱8是氨纶包芯纱,第二纬纱9是由聚乳酸纤维、涤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聚乳酸纤维使得布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抗皱性以及保型性,第一经纱6、第二经纱7、第一纬纱8和第二纬纱9按照相互间隔排列的方式分布。
[0027]设置在涤棉层3上表面的印花层2;设置在印花层2远离涤棉层3一侧用于防水防污的面层1,面层1为聚四氟乙烯涂层,通过聚四氟乙烯涂层进行防水防污;
[0028]设置在涤棉层3远离印花层2一侧用于抗菌的抗菌层4,抗菌层4为纳米银纤维,纳米银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0029]设置在抗菌层4远离涤棉层3一侧用于提升与皮肤接触舒适度的亲肤层5,亲肤层5
由第三经纱10和第三纬纱11纺织而成,第三经纱10是由棉纤维制成的第一粘胶纤维纺纱而成,第一粘胶纤维截面呈Y型,第三纬纱11是由竹纤维制成的第二粘胶纤维纺纱而成,第二粘胶纤维表面经过亲水性基团交联改性处理,棉纤维、竹纤维使得布料吸湿迅速、柔软舒适,且对皮肤无刺激,吸汗、透气性好,第一粘胶纤维截面呈Y型,提高纤维表面积,提高传递水气的效果。
[0030]工作原理:涤棉层3由第一经纱6、第二经纱7、第一纬纱8和第二纬纱9组成,涤棉层3经过活性印染处理,活性印染工艺进行印染,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活性基因与纤维分子结合形成整体,色牢度高,不易褪色,第二经纱7是由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腈纶纤维提高了布料的耐磨性,第二纬纱9是由聚乳酸纤维、涤纶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聚乳酸纤维使得布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抗皱性以及保型性,抗菌层4为纳米银纤维,纳米银纤维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面层1为聚四氟乙烯涂层,通过聚四氟乙烯涂层进行防水防污,亲肤层5中棉纤维、竹纤维使得布料吸湿迅速、柔软舒适,且对皮肤无刺激,吸汗、透气性好,第一粘胶纤维截面呈Y型,提高纤维表面积,提高传递水气的效果。
[00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其特征在于:包括涤棉层(3),所述涤棉层(3)由第一经纱(6)、第二经纱(7)、第一纬纱(8)和第二纬纱(9)组成,所述涤棉层(3)经过活性印染处理;设置在所述涤棉层(3)上表面的印花层(2);设置在所述印花层(2)远离涤棉层(3)一侧用于防水防污的面层(1),所述面层(1)为聚四氟乙烯涂层;设置在所述涤棉层(3)远离印花层(2)一侧用于抗菌的抗菌层(4),所述抗菌层(4)为纳米银纤维;设置在所述抗菌层(4)远离涤棉层(3)一侧用于提升与皮肤接触舒适度的亲肤层(5),所述亲肤层(5)由第三经纱(10)和第三纬纱(11)纺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褪色的涤棉梭织印花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纱(6)是由涤纶纤维、棉纤维相互交捻而成的复合纱,所述第二经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晨浩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晨骄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