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涉及煤矿排水技术领域,为解决煤矿在井下疏放水过程中,因未进行水砂分离而导致的排水管路泥砂淤积的问题而设计。该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包括外壳、筛盘和挡水板,外壳具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入口、排砂口、回水口和出水口;筛盘固定设置于外壳的内腔,且筛盘倾斜设置,筛盘的较低端自排砂口向外壳的外部延伸,筛盘位于外壳外部的盘体向上翘曲形成排砂槽,排砂槽开设有漏水孔;挡水板固定连接于外壳,且挡水板位于排砂槽的下方,挡水板被配置为将排砂槽中的水经回水口引流至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能够对进入排水管路前的水砂进行分离,减少排水管路的泥砂淤积。减少排水管路的泥砂淤积。减少排水管路的泥砂淤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煤矿排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多数煤矿在井下疏放水过程中,均是将钻孔中的水直接排出矿井排水系统,没有对水砂进行分离,尤其当煤层顶板含水层为弱胶结含水层或松散含水层时,水中砂石的含量增大,不仅会造成水仓中泥砂堆积,减少水仓的容积,还会造成排水管路泥砂淤积,不仅会严重降低排水效率,而且,还会缩短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并增加排水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以解决煤矿在井下疏放水过程中,因未进行水砂分离而导致的排水管路泥砂淤积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包括外壳、筛盘和挡水板。
[0005]所述外壳具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入口、排砂口、回水口和出水口。
[0006]所述筛盘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腔,且所述筛盘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筛盘的较低端自所述排砂口向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所述筛盘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盘体向上翘曲形成排砂槽,所述排砂槽开设有漏水孔。
[0007]所述挡水板靠近所述回水口设置,所述挡水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且所述挡水板位于所述排砂槽的下方,所述挡水板被配置为将所述排砂槽中的水经所述回水口引流至所述内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筛盘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筛盘在所述内腔沿上下方向分散排布,所述排砂口的数量与所述筛盘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排砂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筛盘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个所述筛盘的较低端均自对应的所述排砂口向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并向上翘曲形成所述排砂槽,多个所述排砂槽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挡水板位于最底部的所述排砂槽的下方;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筛盘的筛孔孔径逐渐减小。
[0009]进一步地,所述筛盘的倾角为40
°
~50
°
。
[0010]进一步地,所述筛盘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筛盘和第二筛盘,所述第一筛盘位于所述第二筛盘的上方。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筛盘的筛孔为圆孔,所述第一筛盘的筛孔的直径为d1,其中,1.5mm≤d1≤2.5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筛盘的筛孔为圆孔,所述第二筛盘的筛孔的直径为d2,其中,0.05mm≤d2≤0.1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外壳。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支腿,所述支腿为长度可调节支腿。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壳、所述挡水板和所述支撑架的材质均为金属。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进入口呈漏斗状,所述漏斗状的大口端用于水砂进入,所述漏斗状的小口端朝向所述内腔。
[0017]本技术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8]通过设置主要由外壳、筛盘和挡水板组成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其中,外壳具有进入口、出水口、排砂口和回水口,进入口、排砂口、回水口和出水口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于进入口和出水口之间,且排砂口和回水口均开设于外壳的侧壁;筛盘倾斜设置于外壳的内腔,筛盘的较低端自排砂口向外壳的外部延伸,且其位于外壳外部的盘体向上翘曲形成具有漏水孔的排砂槽;挡水板靠近回水口设置并与外壳固定连接,且挡水板位于排砂槽的下方,用于将排砂槽中的水经回水口引流至内腔。
[0019]当利用该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对水砂进行分离时,使需要进行分离的水砂自进入口进入到壳体的内腔,在水砂的重力作用下,进入内腔的水砂将向出水口方向运动;上述过程中,当水砂流动至筛盘位置处时,将通过筛盘进行水砂分离,其中,随着水砂在倾斜的筛盘上的运动,将有一部分水直接由筛盘的盘体分离得到,并进一步经出水口排出;而分离得到的泥砂则顺着筛盘的斜面向排砂槽移动,以通过排砂槽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排砂槽中的泥砂所附着的水,则经漏水孔流动至挡水板处,在挡水板的阻挡及引导作用下,将这部分水引流至内腔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实现对井下作业过程中大量水砂的分离。
[0020]该井下水砂分离装置不仅实现了井下水砂的分离操作,使得经出水口排出的水所混有的泥砂大大减少,防止了排水管路的泥砂淤积现象,从而提高了排水效率,延长了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并减少了排水费用。
[0021]另外,回水口的设置,还在排砂槽处实现了进一步的水砂分离,减少了泥砂中所附着的水,使得经疏放水钻孔排出的水砂中的水体能够尽可能充分地经出水口排出,提高了水砂分离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0
‑
外壳;200
‑
第一筛盘;300
‑
第二筛盘;400
‑
支撑架;500
‑
挡水板;
[0026]110
‑
进入口;120
‑
出水口;131
‑
第一排砂口;132
‑
第二排砂口;140
‑
回水口;150
‑
内腔;
[0027]210
‑
第一排砂槽;
[0028]310
‑
第二排砂槽;
[0029]410
‑
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包括外壳100、筛盘和挡水板500,具体地,外壳100具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入口110、排砂口、回水口140和出水口120;筛盘固定设置于外壳100的内腔150,且筛盘倾斜设置,其中,筛盘的较低端自排砂口向外壳100的外部延伸,筛盘位于外壳100外部的盘体向上翘曲形成排砂槽,排砂槽开设有漏水孔;挡水板500靠近回水口140设置,挡水板500固定连接于外壳100,且挡水板500位于排砂槽的下方,挡水板500被配置为将排砂槽中的水经回水口140引流至内腔150。
[0032]当利用该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对水砂进行分离时,使需要进行分离的水砂自进入口110进入到壳体的内腔150,在水砂的重力作用下,进入内腔150的水砂将向出水口120方向运动;上述过程中,当水砂流动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具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入口(110)、排砂口、回水口(140)和出水口(120);筛盘,所述筛盘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100)的内腔(150),且所述筛盘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筛盘的较低端自所述排砂口向所述外壳(100)的外部延伸,所述筛盘位于所述外壳(100)外部的盘体向上翘曲形成排砂槽,所述排砂槽开设有漏水孔;以及靠近所述回水口(140)设置的挡水板(500),所述挡水板(50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100),且所述挡水板(500)位于所述排砂槽的下方,所述挡水板(500)被配置为将所述排砂槽中的水经所述回水口(140)引流至所述内腔(1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盘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筛盘在所述内腔(150)沿上下方向分散排布,所述排砂口的数量与所述筛盘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排砂口分别与多个所述筛盘一一对应地设置,每个所述筛盘的较低端均自对应的所述排砂口向所述外壳(100)的外部延伸,并向上翘曲形成所述排砂槽,多个所述排砂槽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挡水板(500)位于最底部的所述排砂槽的下方;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筛盘的筛孔孔径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水砂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盘的倾角为4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全超,崔俊峰,巩永春,韩健,王冯,祁建虎,张海成,焦建军,张磊,杨阳,李天潇,楚子琪,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煤炭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