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537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该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一次性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光谱感应芯片,光谱感应芯片具有唯一标识码;壳体内设有测试条或测试舱;光谱感应芯片具有感光接受单元;感光接受单元朝向壳体内;壳体内设有激发光源;光谱感应芯片的数据输出端经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智能移动终端具有身份认证模块,检测装置控制模块,检测数据处理模块,数据绑定模块,数据上传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能用于自行检测,且在检测过程中全程闭环,无需人工干预,具有足够的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属于医疗检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相关技术手段主要以一次性单向层析免疫测试条为主,然而,这虽然能满足自行检测的需要,但却并不能达到足够的受检人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比如,有人出示了自行检测后测试条的照片,但是既无法证明这是其本人的检测结果,也无法证明这是即时的检测结果,如果为了上述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而保存完整证据链,则会因过于繁琐而失去居家自行检测便利性的意义。这导致虽然人们能够实现自行检测,但是若要给出有证明力度的检测结果,还是需要去医院或权威检测机构再次进行检测。亟待研制出既能用于居家自行检测,又能具备相当程度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的技术手段。
[0003]申请人致力于检测试剂和装置的研发,且持有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定量检测化合物的测试条及侧向免疫层析的检测方法》(CN107037211B),该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定量检测化合物的测试条,其包括一层NC膜、位于NC膜前端上的一层样品垫、位于样品垫内侧的一层标记物垫、位于标记物垫后方的检测区及与位于检测区后方第一控制区,位于第一控制区后方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区,标记物垫含有待检测化合物的单克隆抗体偶联上Eu微球以及偶联上Eu微球的第一种抗体,检测区含有第二种抗体或待检测化合物的抗原,第一控制区含有第三种抗体,第二控制区含有与检测化合物、第二种抗体、第三种抗体不相互反应的第四种抗体,第四种抗体只与第一种抗体相互反应。该专利技术可以提高检测化合物的检测精密度。
[0004]经检索发现,申请号CN201610864221.2、公布号CN106404783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试纸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试纸的第一图像,其中待检测试纸已加入待测样本和增敏剂;分析第一图像,得到检测指标分析结果。
[0005]申请号CN201580081403.6、公布号CN108139387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从使用一次性检测试剂盒收集测试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代码阅读器扫描设置于一次性检测试剂盒上的唯一测试标识符;识别模块从扫描的唯一测试标识符中识别由一次性检测试剂盒执行的测试的类型;代码阅读器扫描患者标识符;识别模块从扫描的患者标识符中识别使用了一次性检测试剂盒的患者;显示和选择模块在显示屏上自动显示与所识别的测试相关联的所有可能的特定结果中的每一个作为可选择的选项;使用者选择显示的所有可能特定结果之一作为测试数据来收集;关联模块将测试数据与患者自动关联;以及使用者激活测试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器。
[0006]申请号CN202010901063.X、公布号CN111999288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病原体和抗体检测系统,包括:检测设备,用于检测病原体和抗体;身份创建模块,用于为检测设备创建唯一性身份标识,和根据用户信息创建带有唯一性身份标识的操作者角色或受检者角色;绑定模块,用于根据待进行的检测活动,使检测设备、操作者角色和受检者角色与本次检测活动绑定;检测信息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并
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智能移动终端模块,用于识别检测设备、操作者角色或受检者角色的唯一性身份标识,并且用于为操作者角色或受检者角色获取本次检测活动的数据。
[0007]然而,以上述技术方案为代表的现有技术手段在检测获取数据过程中或多或少需要人工干预,比如,有的需要人工扫描或录入检测装置识别码以实现绑定,有的需要人工拍照以上传检测结果,有的需要人工比对判读得出检测结论,等等。这就很难实现完全避免人工干预的全程闭环,在用于需要上传、上报即时检测结果的居家自行检测时无法达到足够的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能用于居家自行检测,且在检测过程中全程闭环,无需人工干预,具有足够的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同时还提供相应的控制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一次性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经接插式的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光谱感应芯片,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唯一标识码;所述壳体内设有测试条或测试舱,所述测试条或测试舱具有加样区,所述壳体设有与加样区对应的加样孔;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感光接受单元;所述感光接受单元朝向壳体内,用以接收壳体内光线;所述壳体内设有激发光源,所述激发光源的受控端与光谱感应芯片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的数据输出端经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激发光源的供电来源为智能移动终端;
[0011]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具有:
[0012]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对使用者身份进行实名认证、或者对当前使用者进行身份识别;
[0013]检测装置控制模块,用以确认检测装置是否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或者识别并记录光谱感应芯片的唯一标识码、或者向光谱感应芯片下达开始自检或检测的指令;
[0014]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光谱感应芯片发来的检测数据、或者根据检测数据判断检测装置自检是否正常、或者将检测数据处理为检测结果数据;
[0015]数据绑定模块,用以将检测结果数据、唯一标识码、当前使用者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并生成上传数据;
[0016]数据上传模块,用以将上传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
[0017]该系统在使用前,事先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完成使用者的实名认证;使用时,以智能移动终端对当前使用者进行身份识别(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在连接检测装置后进行自检以确认检测装置未被使用,然后启动检测装置开始检测,使用者将自己的采集样本经检测装置的加样孔加至加样区,由测试条或测试舱完成测试,激发光源以激发光照射测试条或测试舱,激发产生的荧光进入感光接受单元产生光电信号,进而由光谱感应芯片处理生成检测数据,并发送至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移动终端将检测数据处理为检测结果,并将其与唯一标识码、当前使用者身份信息进行绑定,最终上传至云服务器。检测全程闭环,实现
样本检测、数据处理、身份绑定、结果上传全部自动化完成,无需人工干预,保证结果真实性,同时检测装置一次性使用且记录上传光谱感应芯片的唯一标识码以确保检测装置使用的唯一性,从而具有足够的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9]优选地,所述激发光源位于壳体顶部;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壳体顶部;所述壳体内设有遮光构件,用以切断干扰光线。
[0020]更优选地,所述激发光源采用单波长LED灯。
[0021]优选地,所述测试条位于壳体下部;所述测试条为荧光免疫层析测试条,所述测试条具有检测区和控制区,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分别含有抗体或抗原;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在反应后于激发光源照射下分别发出荧光,所述荧光均处于感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一次性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经接插式的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光谱感应芯片,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唯一标识码;所述壳体内设有测试条或测试舱,所述测试条或测试舱具有加样区,所述壳体设有与加样区对应的加样孔;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感光接受单元;所述感光接受单元朝向壳体内,用以接收壳体内光线;所述壳体内设有激发光源,所述激发光源的受控端与光谱感应芯片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的数据输出端经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激发光源的供电来源为智能移动终端;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具有: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对使用者身份进行实名认证、或者对当前使用者进行身份识别;检测装置控制模块,用以确认检测装置是否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或者识别并记录光谱感应芯片的唯一标识码、或者向光谱感应芯片下达开始自检或检测的指令;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光谱感应芯片发来的检测数据、或者根据检测数据判断检测装置自检是否正常、或者将检测数据处理为检测结果数据;数据绑定模块,用以将检测结果数据、唯一标识码、当前使用者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并生成上传数据;数据上传模块,用以将上传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位于壳体顶部;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壳体顶部;所述壳体内设有遮光构件,用以切断干扰光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采用单波长LED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位于壳体下部;所述测试条为荧光免疫层析测试条,所述测试条具有检测区和控制区,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分别含有抗体或抗原;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在反应后于激发光源照射下分别发出荧光,所述荧光均处于感光接受单元的识别与检测光谱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包括检测区激发光源、控制区激发光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位于测试条的检测区和控制区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上部的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上遮挡件;所述第一上遮挡件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感光接受单元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检测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控制区的光线;所述第二上遮挡件位于感光接受单元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控制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检测区的光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检测区包括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所述控制区包括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所述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按层析流动方向顺序布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所述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二检测区和第一控制区之间,所述第一感光区位于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一感光区和
第二上遮挡件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中部且位于感光接受单元下方的第三中遮挡件和第四中遮挡件;所述第三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所述第四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三中遮挡件的截面至少包括一条既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又遮挡由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的线段;所述第三中遮挡件截面的上缘或上端与第一感光区或第二感光区之间留有或形成第一检测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第一控制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以及第二检测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所述第三中遮挡件截面的下缘或下端与第一检测区或第二检测区之间留有或形成检测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一检测区的光路、以及检测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二检测区的光路;所述第四中遮挡件的截面至少包括一条既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又遮挡由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的线段;所述第四中遮挡件截面的上缘或上端与第一感光区或第二感光区之间留有或形成第一控制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第二控制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以及第二检测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所述第四中遮挡件截面的下缘或下端与第一控制区或第二控制区之间留有或形成控制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一控制区的光路、以及控制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二控制区的光路。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设于壳体下部的第五下遮挡件,所述第五下遮挡件位于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之间、且位于第二检测区和第一控制区之间,用以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和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二上遮挡件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和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上遮挡件的荧光光线。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检测区、控制区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所述遮光构件包括第一遮挡件和第二遮挡件;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检测区和控制区之间;所述感光接受单元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所述第一遮挡件位于壳体上部、且位于激发光源和第一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一感光区位于第一遮挡件和第二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二遮挡件位于壳体上部或中部、且位于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之间,用以遮挡由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并遮挡由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还具有样品垫、结合垫、以及吸水垫,所述样品垫位于加样区;所述检测区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所述控制区有一个;所述样品垫、结合垫、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控制区、吸水垫沿层析方向顺序布置;所述结合垫设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1、抗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2、以及抗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3;所述第一检测区设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抗体4,所述第二检测区设有抗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抗体5,所述第三检测区设有抗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抗体6;所述控制区设有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1的抗体、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2的抗体、以
及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3的抗体。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还具有样品垫、结合垫、以及吸水垫,所述样品垫位于加样区;所述检测区有一个;所述控制区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所述样品垫、结合垫、检测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吸水垫沿层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