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属于医疗检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相关技术手段主要以一次性单向层析免疫测试条为主,然而,这虽然能满足自行检测的需要,但却并不能达到足够的受检人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比如,有人出示了自行检测后测试条的照片,但是既无法证明这是其本人的检测结果,也无法证明这是即时的检测结果,如果为了上述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而保存完整证据链,则会因过于繁琐而失去居家自行检测便利性的意义。这导致虽然人们能够实现自行检测,但是若要给出有证明力度的检测结果,还是需要去医院或权威检测机构再次进行检测。亟待研制出既能用于居家自行检测,又能具备相当程度身份溯源及检测结果真实性证明力度的技术手段。
[0003]申请人致力于检测试剂和装置的研发,且持有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定量检测化合物的测试条及侧向免疫层析的检测方法》(CN107037211B),该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定量检测化合物的测试条,其包括一层NC膜、位于NC膜前端上的一层样品垫、位于样品垫内侧的一层标记物垫、位于标记物垫后方的检测区及与位于检测区后方第一控制区,位于第一控制区后方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区,标记物垫含有待检测化合物的单克隆抗体偶联上Eu微球以及偶联上Eu微球的第一种抗体,检测区含有第二种抗体或待检测化合物的抗原,第一控制区含有第三种抗体,第二控制区含有与检测化合物、第二种抗体、第三种抗体不相互反应的第四种抗体,第四种抗体只与第一种抗体相互反应。该专利技术可以提高检测化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一次性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经接插式的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光谱感应芯片,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唯一标识码;所述壳体内设有测试条或测试舱,所述测试条或测试舱具有加样区,所述壳体设有与加样区对应的加样孔;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感光接受单元;所述感光接受单元朝向壳体内,用以接收壳体内光线;所述壳体内设有激发光源,所述激发光源的受控端与光谱感应芯片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的数据输出端经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激发光源的供电来源为智能移动终端;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具有: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对使用者身份进行实名认证、或者对当前使用者进行身份识别;检测装置控制模块,用以确认检测装置是否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或者识别并记录光谱感应芯片的唯一标识码、或者向光谱感应芯片下达开始自检或检测的指令;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光谱感应芯片发来的检测数据、或者根据检测数据判断检测装置自检是否正常、或者将检测数据处理为检测结果数据;数据绑定模块,用以将检测结果数据、唯一标识码、当前使用者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并生成上传数据;数据上传模块,用以将上传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位于壳体顶部;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壳体顶部;所述壳体内设有遮光构件,用以切断干扰光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采用单波长LED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位于壳体下部;所述测试条为荧光免疫层析测试条,所述测试条具有检测区和控制区,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分别含有抗体或抗原;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在反应后于激发光源照射下分别发出荧光,所述荧光均处于感光接受单元的识别与检测光谱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包括检测区激发光源、控制区激发光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位于测试条的检测区和控制区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上部的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上遮挡件;所述第一上遮挡件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感光接受单元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检测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控制区的光线;所述第二上遮挡件位于感光接受单元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控制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检测区的光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检测区包括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所述控制区包括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所述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按层析流动方向顺序布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所述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二检测区和第一控制区之间,所述第一感光区位于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一感光区和
第二上遮挡件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中部且位于感光接受单元下方的第三中遮挡件和第四中遮挡件;所述第三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所述第四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三中遮挡件的截面至少包括一条既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又遮挡由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的线段;所述第三中遮挡件截面的上缘或上端与第一感光区或第二感光区之间留有或形成第一检测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第一控制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以及第二检测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所述第三中遮挡件截面的下缘或下端与第一检测区或第二检测区之间留有或形成检测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一检测区的光路、以及检测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二检测区的光路;所述第四中遮挡件的截面至少包括一条既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又遮挡由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的线段;所述第四中遮挡件截面的上缘或上端与第一感光区或第二感光区之间留有或形成第一控制区通向第一感光区的光路、第二控制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以及第二检测区通向第二感光区的光路;所述第四中遮挡件截面的下缘或下端与第一控制区或第二控制区之间留有或形成控制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一控制区的光路、以及控制区激发光源通向第二控制区的光路。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设于壳体下部的第五下遮挡件,所述第五下遮挡件位于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之间、且位于第二检测区和第一控制区之间,用以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和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二上遮挡件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和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上遮挡件的荧光光线。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检测区、控制区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所述遮光构件包括第一遮挡件和第二遮挡件;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检测区和控制区之间;所述感光接受单元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所述第一遮挡件位于壳体上部、且位于激发光源和第一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一感光区位于第一遮挡件和第二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二遮挡件位于壳体上部或中部、且位于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之间,用以遮挡由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并遮挡由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还具有样品垫、结合垫、以及吸水垫,所述样品垫位于加样区;所述检测区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所述控制区有一个;所述样品垫、结合垫、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控制区、吸水垫沿层析方向顺序布置;所述结合垫设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1、抗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2、以及抗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3;所述第一检测区设有抗新型冠状病毒抗原的抗体4,所述第二检测区设有抗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抗体5,所述第三检测区设有抗乙型流感病毒抗原的抗体6;所述控制区设有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1的抗体、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2的抗体、以
及抗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3的抗体。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还具有样品垫、结合垫、以及吸水垫,所述样品垫位于加样区;所述检测区有一个;所述控制区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所述样品垫、结合垫、检测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吸水垫沿层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