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530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进水管路、沉淀过滤机构、景观水体、第一管路、过滤消毒机构、清水池、第二管路、绿化设施;还包括连通市政自来水的补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清水池;所述景观水体的侧壁设有常水位出水口,所述景观水体通过所述常水位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清水池的底部;所述第一管路及所述第二管路上均设有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景观水体和绿化设施用水的水质不同依次对水进行处理,节约成本,达到节能效果,且清水池仅储存绿化用水,功能明确,市政自来水可直接向清水池补水,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资源利用
,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规的雨水回收系统会将回收处理后的雨水统一储存在清水池中,同时用于补给景观水体和绿化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和绿化灌溉的用水处于平行关系,二者均由雨水回收系统末端清水池的提升设备完成供给。当清水池储水不足时,会利用市政自来水对其补水,此时市政自来水与回收雨水混合难以区别,若照常给景观水体补水将触犯《民用建筑节水标准》中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这一规定。
[0003]另外,景观水体对于水质的要求与绿化灌溉并不相同,回收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宜选用生态处理设施,回收用于绿化灌溉的用水则应经过过滤、沉淀及消毒等操作,可见绿化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高于景观水体。常规的雨水回收系统并未将两者水质处理进行区分,均按照高标准的水质要求进行处理,无形中也增加了处理系统的成本,造成了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不同水质要求,设计一种既满足景观水体补水,又满足绿化灌溉用水且不触犯规定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进水管路、沉淀过滤机构、景观水体、第一管路、过滤消毒机构、清水池、第二管路、绿化设施;
[0006]还包括连通市政自来水的补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清水池;
[0007]所述景观水体的侧壁设有常水位出水口,所述景观水体通过所述常水位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相连通;
[0008]所述第二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清水池的底部;
[0009]所述第一管路及所述第二管路上均设有水泵。
[0010]优选的,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侧壁设有蓄水池进水口,所述蓄水池进水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常水位出水口的高度,所述常水位出水口依次通过所述蓄水池进水口、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
[0011]优选的,所述沉淀过滤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弃流装置、沉淀装置及生物滞留设施,所述雨水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通至所述弃流装置,所述生物滞留设施与所述景观水体相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沉淀过滤机构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沉淀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管路连通至所述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内铺设有鹅卵石,所述鹅卵石铺设于所述第三管路的出水端处。
[0013]优选的,所述沉淀过滤机构还包括滚水坝,所述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所述滚水坝连
通至所述景观水体。
[0014]优选的,还包括市政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所述弃流装置包括上下连通的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雨水进水管通过所述上腔室连通至所述沉淀装置,所述下腔室的底端与所述污水管网相连通,所述上腔室的顶端与所述市政雨水管网相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景观水体的侧壁设有溢流水位排水口,所述溢流水位排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常水位出水口的高度,所述景观水体通过所述溢流水位排水口连通至所述市政雨水管网。
[0016]优选的,所述过滤消毒机构包括絮凝装置、过滤装置及第一消毒装置,所述第一管路的出水端与所述絮凝装置、所述过滤装置、所述第一消毒装置及所述第二管路的进水端依次连通。
[0017]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路的上还设有第二消毒装置。
[0018]优选的,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清水池内设有水位计,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水位计通信连接。
[001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雨水回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0]本技术实施例的雨水回收系统在常规的雨水回收利用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改造,将景观水体前置,位于一次水质处理即沉淀过滤机构之后,使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满足其不高的水质要求,二次水质处理即过滤消毒机构置于景观水体与清水池之间,用于将经过一次水质处理的雨水再次进行过滤消毒,使进入清水池的雨水满足绿化设施灌溉的水质要求。当清水池蓄水不足时,采用市政自来水对清水池补水,经自来水补水后清水池内的雨水混合水仅用于绿化灌溉,不违反“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这一规定。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水平面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断面结构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水平面示意图的部分放大图。
[0024]图中,1、雨水进水管路;2、沉淀过滤机构;21、弃流装置;211、上腔室;212、下腔室;22、沉淀装置;23、生物滞留设施;231、鹅卵石;24、第三管路;25、滚水坝;3、景观水体;31、常水位出水口;32、溢流水位排水口;4、蓄水池;41、蓄水池进水口;5、第一管路;51、水泵;6、过滤消毒机构;61、絮凝装置;62、过滤装置;63、第一消毒装置;7、清水池;71、水位计;8、第二管路;81、第二消毒装置;9、补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29]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进水管路1、沉淀过滤机构2、景观水体3、第一管路5、过滤消毒机构6、清水池7、第二管路8、绿化设施;
[0030]还包括连通市政自来水的补水管路9,所述补水管路9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清水池7;
[0031]所述景观水体3的侧壁设有常水位出水口31,所述景观水体3通过所述常水位出水口31与所述第一管路5的进水端相连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进水管路、沉淀过滤机构、景观水体、第一管路、过滤消毒机构、清水池、第二管路、绿化设施;还包括连通市政自来水的补水管路,所述补水管路的出水端连通至所述清水池;所述景观水体的侧壁设有常水位出水口,所述景观水体通过所述常水位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清水池的底部;所述第一管路及所述第二管路上均设有水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侧壁设有蓄水池进水口,所述蓄水池进水口的高度不高于所述常水位出水口的高度,所述常水位出水口依次通过所述蓄水池进水口、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水端位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弃流装置、沉淀装置及生物滞留设施,所述雨水进水管路的进水端连通至所述弃流装置,所述生物滞留设施与所述景观水体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机构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沉淀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管路连通至所述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内铺设有鹅卵石,所述鹅卵石铺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秋霞蔡昌明陈新狄罗飞汤建玲王思臻施海权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