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5199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其包括扫地机器人和充电桩,充电桩包括充电壳体,充电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连接有主无线传输装置,扫地机器人设有副无线传输装置,副无线传输装置与主无线传输装置信号连接,充电桩的侧面设有充电针,充电针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扫地机器人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桩设有至少两个吸附线圈,所述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吸附线圈相对应的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充电桩设有用于控制吸附线圈工作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吸附线圈串联,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附线圈和吸附磁石,使得充电桩对扫地机器人充电时两者之间有吸附力,避免在外力下容易分离,导致充电失败。充电失败。充电失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扫地机器人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很多家庭都使用了智能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能够自动规划扫地路线,并能按照扫地路线进行清扫;但目前扫地机器人在使用时,大部分都是人工操作充电;为了进一步地减轻人工操作,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用于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对接充电装置,如专利号为:CN2016200436922,名称为:一种智能扫地机器人自动对接充电装置,该专利技术问下记载:在充电站设置主信号发射器、顶板信号发射器以及充电触点,在扫地机器人上设置充电接触点、中间红外接收器以及辅助接收器,扫地机器人上的辅助接收器接收主信号发射器发送的导引信号,驱动自身的移动装置逐步与充电站靠近,并进行对准使得扫地机器人上的充电接触点与充电站上的充电触点抵接;由于在充电过程中,扫地机器人并没有相对充电站固定,当遇到外力时,如被脚磕碰了下,很容易将其分离,导致充电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该对接装置可以保持扫地机器人在充电时,能够被稳定的定位。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其包括扫地机器人和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壳体,充电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连接有主无线传输装置,扫地机器人设有副无线传输装置,副无线传输装置与主无线传输装置信号连接,充电桩的侧面设有充电针,充电针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充电针相配合的充电接口;
[0006]所述充电桩设有至少两个吸附线圈,所述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吸附线圈相对应的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充电桩设有用于控制吸附线圈工作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吸附线圈串联,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壳体设有与充电接口相配合的充电孔,充电孔的外端呈锥形。
[0008]进一步地,充电桩设有两个吸附线圈,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吸附线圈相对应的吸附磁石,且吸附磁石的磁力方向相反。
[0009]进一步地,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壳体呈圆盘形;所述充电桩设有与扫地机器人相配合的弧形侧面,充电针位于弧形侧面中部,两个吸附线圈位于弧形侧面的两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弧形侧面设有柔性缓冲层。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吸附线圈和吸附磁石,使得充电桩对扫地机器人充电时,两者之间有吸附力,避免在外力下容易分离,导致充电失败。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施例扫地机器人与充电桩结合的一种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施例扫地机器人与充电桩分离的一种示意图。
[0014]图3为吸附线圈工作的一种原理电路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包括:
[0016]1——扫地机器人;11——充电孔;2——充电桩;21——充电壳体;22——控制电路板;23——吸附线圈;24——充电针;25——柔性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
[0018]实施例1:一种扫地机器人1的对接充电装置,其包括扫地机器人1和充电桩2,所述充电桩2包括充电壳体21,充电壳体21内设有控制电路板22,控制电路板22连接有主无线传输装置,扫地机器人1设有副无线传输装置(图中未画出),副无线传输装置与主无线传输装置信号连接,充电桩2的侧面设有充电针24,充电针24与控制电路板22电连接;扫地机器人1设有与充电针24相配合的充电接口(图中未画出);
[0019]所述充电桩2设有至少两个吸附线圈23,所述扫地机器人1设有与吸附线圈23相对应的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图中未画出),充电桩2设有用于控制吸附线圈23工作的控制开关k1,控制开关k1与吸附线圈23串联,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板22电连接。
[0020]本技术方案在现有基础上设置了吸附线圈23、吸附磁石以及控制开关;当扫地机器人1靠近或与充电桩2接触时,控制开关可以控制控制开关闭合,使得扫地机器人1在吸附线圈23对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的吸附下,与充电桩2紧密靠近并接触;即使有外力作用(不要过于大),扫地机器人1不会与充电桩2分离;即使扫地机器人1可能有短距离的分离,但在吸附线圈23的吸附下,扫地机器人1会复位。从而避免扫地机器人1在电未充满的情况下在外力作用下与充电桩2分离,导致扫地机器人1在下次清扫过程中要充电;一般扫地机器人1只有在电量较低的情况下启动充电程序,而充部分电后,则不会启动充电程序。主无线传输装置、副无线传输装置可以为蓝牙装置、WiFi装置等,主要是短距离传输装置,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当充电完成后,控制电路板22控制控制开关断开,吸附线圈23停止工作。
[0021]进一步的,所述扫地机器人1的壳体设有与充电接口相配合的充电孔11,充电孔11的外端呈锥形。
[0022]在复位前期,2个以上的吸附线圈23对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进行吸附,2个以上的吸附铁皮在吸附力的作用下,使得扫地机器人1逐步靠近充电桩2;其次2个以上的吸附力作用下,扫地机器人1在靠近充电桩2时,位置大致正确,犹如两个吸铁石吸附在一起时,位置大致正确;为能够准确复位;本技术方案将充电孔11的外端部设置为锥形,充电孔11进行最后阶段的导正,进行位置纠正。
[0023]进一步地,充电桩2设有两个吸附线圈23,扫地机器人1设有与吸附线圈23相对应的吸附磁石,且吸附磁石的磁力方向相反。
[0024]设置两个吸附磁石,吸附磁石的磁力方向相反,使得扫地机器人1在与充电桩2分离时,错位分离的距离较短,且容易复位;因为吸附线圈23只对对应的吸附磁石吸附,而另外一个则是排斥。
[0025]进一步地,所述扫地机器人1的壳体呈圆盘形;所述充电桩2设有与扫地机器人1相配合的弧形侧面,充电针24位于弧形侧面中部,两个吸附线圈23位于弧形侧面的两侧。
[0026]目前有种扫地机器人1的壳体呈圆盘形,本技术方案也主要针对该类的扫地机器人1进行改进;为方便设置吸附线圈23,工作时不能距离扫地机器人1太远,否则比较浪费电力;本技术方案将充电桩2设置了弧形侧面,扫地机器人1与充电桩2的弧形侧面抵接,接触面积大;将两个吸附线圈23设置在弧形侧面的两侧。
[0027]进一步地,所述弧形侧面设有柔性缓冲层25。
[0028]柔性缓冲层25可以为海绵层等,扫地机器人1在受到外力时,也可能是向充电桩2的,避免与充电桩2之间的冲击力较大,本技术方案设置了柔性缓冲层25,以减少冲击力。
[0029]以上内容仅为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技术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置,其包括扫地机器人和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壳体,充电壳体内设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连接有主无线传输装置,扫地机器人设有副无线传输装置,副无线传输装置与主无线传输装置信号连接,充电桩的侧面设有充电针,充电针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充电针相配合的充电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设有至少两个吸附线圈,所述扫地机器人设有与吸附线圈相对应的吸附磁石或吸附铁片,充电桩设有用于控制吸附线圈工作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吸附线圈串联,控制开关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对接充电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笙李康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伟嘉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