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5186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架和车轮装置,车轮装置包括有车桥装置和若干车轮,各车轮设于车桥装置上并可行走;还包括有数量均与车轮数量相同的承托装置和减震装置,车桥装置与底盘架通过各承托装置和各减震装置连接,并使各承托装置可承托各车轮的承载力和各减震装置可吸收各车轮颠簸时产生的震动,也即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行走底盘使其每一车轮均具备有独立的承载系统和减震系统,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行走底盘的承载能力和减震效果;当单个车轮遇到凹凸不平的路况时,由于单个车轮具备了自己的独立减震系统,因而导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行走底盘的整体性颠簸较小,从而提升减震效果,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行走底盘的减震效果较佳。减震效果较佳。减震效果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走底盘


[0001]本技术涉及底盘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行走底盘。

技术介绍

[0002]行走底盘是可移动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机器人整体移动到各作业点。某些机器人在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用摄像头实时采集图像信息,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将直接影响采集图像的品质,因此,需要采用减震效果较佳的行走底盘来承载机器人。此外,某些需要完成精密动作的机器人也要求行走底盘行驶必须平稳和减震效果好。然而,现有的行走底盘由于其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其承重能力降低,不适用于底盘承载较大的物体,同时,底盘的单轮遇到凹凸不平的路况时,其整体性颠簸较为严重,减震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走底盘,其能够大大提升承载能力,同时其单轮遇到凹凸不平的路况时,整体性颠簸较小,从而提升减震效果,使得本技术的行走底盘的减震效果较佳。
[0004]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架和车轮装置,所述车轮装置包括有车桥装置和若干车轮,各车轮设于所述车桥装置上并可行走;还包括有数量均与所述车轮数量相同的承托装置和减震装置,所述车桥装置与所述底盘架通过各承托装置和各减震装置连接,并使各承托装置可承托各车轮的承载力和各减震装置可吸收各车轮颠簸时产生的震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车桥装置包括前车桥,所述车轮包括两前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两前减震装置,两前轮分别可滚动设于所述前车桥的两端,两所述前减震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桥连接,两所述前减震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架连接,各前减震装置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前车桥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前轮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承托装置包括有两前承托装置,两前承托装置一端与前车桥连接,另一端与底盘架连接,各前承托装置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前车桥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前轮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前车桥上设置有前固定座,所述前承托装置通过所述前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前车桥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车桥装置还包括有后车桥,所述车轮还包括有后轮,所述承托装置还包括有两后承托装置,两后承托装置一端与后车桥连接,另一端与底盘架连接,各后承托装置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后车桥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后轮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有两后减震装置,两后轮分别可滚动设于所述后车桥的两端,两后减震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桥连接,两后减震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架连接,各后减震装置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后车桥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后轮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架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前车桥与后车桥之间并与所述前车桥和后车桥平行,所述后承托装置与所述前承托装置均通过所述横梁固定在所述底盘架上,且两后承托装置与所述横梁固定的一端位于两前承托装置与所述横梁固定的一端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后车桥上设置有后固定座,所述后承托装置与通过所述后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后车桥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前承托装置与所述后承托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后承托装置包括有后承托臂和后承托减震件,所述后承托臂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后固定座上,所述后承托减震件连接所述后承托臂的第二端和所述横梁,所述后承托减震件用于承托所述后轮的承托力和吸收所述后轮颠簸时产生的震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后承托减震件形成有一第一套筒和若干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设有中空的第一减震胶块,所述第一减震胶块的内腔镶嵌有第一金属套,所述第二套筒内设有中空的第二减震胶块,所述第二减震胶块的内腔镶嵌有第二金属套,所述后承托减震件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设于后承托臂的一侧、第一金属套和后承托臂的另一侧而与所述后承托臂连接,所述后承托减震件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设于设置在所述横梁上的第一连接座的一侧、第二金属套和所述第一连接座的另一侧而与所述横梁连接。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的行走底盘通过数量均与车轮数量相同的承托装置和减震装置连接车桥装置和底盘架,使行走底盘的每一车轮均具备独立的承载系统和减震系统,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本技术行走底盘的承载能力和减震效果;另外,当单个车轮遇到凹凸不平的路况时,由于单个车轮具备了自己的独立减震系统,因而可使本技术行走底盘的整体性颠簸较小,从而提升减震效果,使得本技术的行走底盘的减震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行走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行走底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前车桥与前承托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后车桥与后承托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前承托减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后承托减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0、底盘架;101、横梁;20、车轮装置;201、车桥装置;2011、前车桥;2012、后车桥;202、车轮;2021、前轮;2022、后轮;30、减震装置;301、前减震装置;302、后减震装置;40、承托装置;401、前承托装置;4011、前承托臂;4012、前承托减震件;40121、第四套筒;401211、第四减震胶块;4012110、第四金属套;40122、第三套筒;401221、第三减震胶块;4012210、第三金属套;402、后承托装置;4021、后承托臂;4022、后承托减震件;40221、第二套筒;402211、第一减震胶块;4022110、第一金属套;40222、第一套筒;402221、第二减震胶块;4022210、第二金属套;50、前固定座;60、后固定座;70、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优先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架(10)和车轮装置(20),所述车轮装置(20)包括有车桥装置(201)和若干车轮(202),各车轮(202)设于车桥装置(201)上并可行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数量均与车轮(202)数量相同的承托装置(40)和减震装置(30),所述车桥装置(201)与底盘架(10)通过各承托装置(40)和各减震装置(30)连接,并使各承托装置(40)可承托各车轮(202)的承载力和各减震装置(30)可吸收各车轮(202)颠簸时产生的震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装置(201)包括前车桥(2011),所述车轮(202)包括两前轮(2021),所述减震装置(30)包括两前减震装置(301),两前轮(2021)分别可滚动设于前车桥(2011)的两端,两前减震装置(301)的一端与前车桥(2011)连接,两前减震装置(30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架(10)连接,各前减震装置(30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前车桥(2011)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前轮(2021)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装置(40)包括有两前承托装置(401),两前承托装置(401)一端与所述前车桥(2011)连接,另一端与底盘架(10)连接,各前承托装置(401)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前车桥(2011)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前轮(2021)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桥(2011)上设置有前固定座(50),所述前承托装置(401)通过所述前固定座(50)固定在所述前车桥(2011)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装置(201)还包括有后车桥(2012),所述车轮(202)还包括有后轮(2022),所述承托装置(40)还包括有两后承托装置(402),两后承托装置(402)一端与后车桥(2012)连接,另一端与底盘架(10)连接,各后承托装置(402)沿水平方向设置且自身与所述后车桥(2012)连接的一端位于两后轮(2022)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行走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30)还包括有两后减震装置(302),两后轮(2022)分别可滚动设于所述后车桥(2012)的两端,两后减震装置(302)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桥(2012)连接,两后减震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立祥何立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赛亚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