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中的微粒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研究生物体解复杂组织的功能、探索疾病发病机理的过程中,对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至关重要,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RNA
‑
seq)为基因表达分析的一种强大工具。Tang等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RNA
‑
seq)。基于从整个转录组获得的大量数据,scRNA
‑
seq提供了关于基因表达及其调节的完整信息,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类型和状态。如今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能够快速确定成千上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分析相同基因细胞的的表型异质性,并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器官生长、癌症生物学、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胚胎学、产前基因诊断等多个领域。
[0003]随着分子条形码技术以及微流控测序文库制备平台的发展,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对成千上万个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将单个细胞与唯一的条形码微珠实行一对一的捕获配对的方式制备测序文库。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技术来实现这一功能并致力于效率的提升。例如,Zheng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滴的系统,该系统使用GemCode微珠能够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组合在一起的介电泳捕获部(1)、微井收集部(2)、裂解埋层电极部(3);所述微井收集部(2)为长方体薄层,位于介电泳捕获部(1)的下方并上下对齐;所述裂解埋层电极部(3)为长方体薄层,位于微井收集部(2)下方并上下对齐,裂解埋层电极部(3)的上表面具有两条内凹的液体电极通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泳捕获部(1)由顶层(10)和位于其下方的电极
‑
流道层(12)构成;所述的电极
‑
流道层(12)具有一对位于顶层(10)下方、且关于沿顶层(10)长度方向且经过顶层(10)的宽度中点的对称轴(4)相对称的双层结构电极(5);对称的双层结构电极(5)的每个电极由上下叠放的两层长条状薄层构成,长条状薄层沿着对称轴(4)方向平行延伸,与顶层(10)长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的双层结构电极(5)之间所夹空隙形成流道(13);所述对称的双层结构电极(5)的上层长条状薄层(6)相对于下层长条状薄层(7)向流道(13)内伸出;所述下层长条状薄层(7)面向流道(13)的侧壁修饰有周期性的下层捕获凹槽(15);所述上层长条状薄层(6)面向流道(13)的侧壁为直线型或者修饰有周期性上层捕获凹槽(14);所述电极
‑
流道层(12),从出口和入口分别沿流道(13)平行方向延伸出通向外部的窄沟道(16);窄沟道(16)、出入口和流道(13)组成的空隙将对称放置的双层结构电极(5)彻底分隔绝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微井收集部具有两列周期性从上表面内凹、并沿流道(13)方向延伸的微井(17);微井(17)与所述介电泳捕获部(1)的下层捕获凹槽(15)一一对应;当所述介电泳捕获部的上层长条状薄层(6)面向流道(13)的侧壁为直线型时,所述下层捕获凹槽(15)在流道深度方向上的投影完全包含在微井(17)的底面中;微井(17)底面整体形状能够容纳下一个微珠和一个细胞,微井(17)底面大于下层捕获凹槽(15)投影的部分向流道中心延伸,并且不受下层长条状薄层(7)在流道深度方向上的投影遮挡;当所述介电泳捕获部的上层长条状薄层(6)面向流道(13)的侧壁修饰有周期性上层捕获凹槽(14)时,所述下层捕获凹槽(15)和上层捕获凹槽(14)在流道深度方向上的投影均完全包含在微井(17)的底面中;微井(17)底面整体形状能够容纳下一个微珠和一个细胞,并且不受下层长条状薄层(7)在流道深度方向上的投影遮挡,以防止该遮挡阻碍微珠的回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液体电极通道(11)沿薄层长度方向并贯通;所述两条液体电极通道(11)分别位于所述两列微井(17)的正下方,且液体电极通道(11)的宽度和微井(17)宽度相同;所述两条液体电极通道(11)内充高电导率液体形成两条液体电极。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
‑
微珠捕获配对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泳捕获部(1)的双层结构电极(5)的外侧分别连接捕获激励信号(18)和捕获接地信号(19);当所述介电泳捕获部(1)的上层长条状薄层(6)面向流道(13)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晓星,刘珠珠,蔡瑶,俞度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