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398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3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该转轴装置包括第一转动组件、第一转动组件以及第二转动组件。第一转动组件与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相连接。第二转动组件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相连接。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分别枢接于中心转轴的相对两侧,第一转动组件具有贴合中心转轴的第一侧壁的第一贴合面,第二转动组件具有贴合中心转轴的第二侧壁的第二贴合面,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均为弧面,并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中心转轴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10617917.1、申请日为2020年06月30日、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转动结构的
,尤其涉及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3]转轴是很多电子设备中用于旋转两个部件的常用结构,例如,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常采用转轴组件进行转动连接。然而,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需要为转轴组件提供较大的转动空间,使得该转轴组件能够灵活转动,这就造成转轴组件需要占用较大的结构设计空间,不利于产品的轻薄化,且转轴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其通过相贴合的第一转动组件和中心转轴以及相贴合的第二转动组件和中心转轴,有效地减小了转轴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0006]第一转动组件,其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相连接;
[0007]第二转动组件,其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相连接;
[0008]中心转轴,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分别枢接于所述中心转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贴合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一侧壁的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具有贴合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二侧壁的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和所述第二贴合面均为弧面,并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中心转轴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包括嵌套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转轴枢接于所述中心转轴,且二者的枢接处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一端,所述中心转轴上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区间的第一行程腔;
[0010]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中心转轴依次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转轴具有所述第一贴合面,以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心转轴能够保持稳定的贴合关系。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穿过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连杆转动区间的第二行程腔;
[0012]所述中心转轴具有第一摩擦面,所述第一连杆的伸出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摩擦面滑
动抵接的第一摩擦部,以通过所述第一摩擦部与所述第一摩擦面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以为所述转轴装置提供扭力。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部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二端设置;
[0014]所述第一摩擦部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贴合的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一摩擦部的截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为同心圆。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嵌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上且位于二者同一侧的第一锁止件,所述第一锁止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16]所述第二转轴具有使所述第一锁止件能够转动的第三行程腔,以使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能够相对转动。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包括嵌套设置的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所述第四转轴枢接于所述中心转轴,且二者的枢接处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二端,所述中心转轴上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四转轴的转动区间的第四行程腔;
[0018]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以及所述中心转轴依次贴合设置,所述第四转轴具有所述第二贴合面,以在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中心转轴能够保持稳定的贴合关系。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转轴具有穿过所述第四转轴的第二连杆,所述第四转轴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二连杆转动区间的第五行程腔;
[0020]所述中心转轴具有第二摩擦面,所述第二连杆的伸出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摩擦面滑动抵接的第二摩擦部,以通过所述第二摩擦部与所述第二摩擦面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以为所述转轴装置提供扭力。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摩擦部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一端设置;
[0022]所述第二摩擦部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相贴合的面为第二弧面,所述第二弧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二摩擦部的截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为同心圆。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嵌入于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上且位于二者同一侧的第二锁止件,所述第二锁止件用于限定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24]所述第四转轴具有使所述第二锁止件能够转动的第六行程腔,以使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能够相对转动。
[002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转轴装置。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通过第一转动组件上贴合中心转轴的第一侧壁的第一贴合面,以及第二转动组件上贴合中心转轴的第二侧壁的第二贴合面,也就是,第一转动组件、中心转轴以及第二转动组件的依次嵌套的设置,使得第一转动组件和/或第二转动组件相对中心转轴转动时,第一贴合面始终能够保持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贴合关系,和/或第二贴合面始终能够保持与第二侧壁的贴合关系,从而使转轴装置的结构紧凑,有效地减小转轴装置在电子设备内的设置空间,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
并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中心转轴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如此设计不仅能够提高三者之间的相对转动顺畅性,还能够优化产品外观,利于产品推广。
附图说明
[0027]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002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转轴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间的夹角为0度;
[002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转轴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间的夹角为180度;
[003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转轴装置的第一剖面图,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间的夹角为0度;
[0031]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转轴装置的第二剖面图,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间的夹角为45度;
[0032]图5为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其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相连接;第二转动组件,其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相连接;中心转轴,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分别枢接于所述中心转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具有贴合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一侧壁的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具有贴合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二侧壁的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和所述第二贴合面均为弧面,并且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中心转轴形成的外周面呈弧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嵌套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所述第二转轴枢接于所述中心转轴,且二者的枢接处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一端,所述中心转轴上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区间的第一行程腔;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以及所述中心转轴依次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转轴具有所述第一贴合面,以在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对所述中心转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心转轴能够保持稳定的贴合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具有穿过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转轴具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连杆转动区间的第二行程腔;所述中心转轴具有第一摩擦面,所述第一连杆的伸出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摩擦面滑动抵接的第一摩擦部,以通过所述第一摩擦部与所述第一摩擦面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以为所述转轴装置提供扭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部相对靠近所述中心转轴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摩擦部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相贴合的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一摩擦部的截面所形成的圆的圆心为同心圆。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嵌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春
申请(专利权)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