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包括通气管和纳西棉,所述通气管具有中间通孔,所述纳西棉穿插所述中间通孔且两端均从中间通孔伸出,使用时所述通气管定位在耳部的鼓膜,药物经纳西棉渗入耳部圆窗龛区,使药物持续供给圆窗龛区。该给药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持续给耳部圆窗龛区渗透给药,达到持续药物灌注的目的。到持续药物灌注的目的。到持续药物灌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耳科给药医疗器械,具体是指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难治性及老年性梅尼埃病、经治疗无效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较常见。难治性突聋及梅尼埃病指常规静脉用药无效,针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或梅尼埃病患者,由于经静脉途径全身应用激素,会引起血糖浓度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使得糖尿病突聋患者成为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相对禁忌症。因此,激素的局部应用,成为该组人群的良好选择。
[0003]难治性突发性耳聋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且具有突发性以及原因不清的特点。全身经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难以通过血
‑
迷路屏障,往往需要大剂量冲击治疗。而糖皮质激素本身可以促进糖原合成及异生,并抑制血糖的有氧氧化及无氧酵解,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为了解决该问题,激素局部注射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与全身用药相比,激素局部注射可以提高内耳的药物浓度,减少激素的用量,降低对全身血糖浓度的影响,因而具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0004]局部激素的使用主要包括耳后注射和鼓室注射。耳后注射甲强龙,体循环中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最终激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影响血糖浓度波动。鼓室注射给激素的原理是激素通过前庭窗或圆窗龛渗入内耳,从而减少内耳炎症从而防止听力进一步损失、帮助听力的恢复,另一方面可能有助于抑制或逆转受损耳蜗毛细胞的凋亡途径。动物实验证明,鼓室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提高内耳类固醇浓度,且高于全身用药。经鼓室注射甲强龙,激素仅通过鼓室粘膜、圆窗膜吸收,相对而言对血糖影响较小。因而鼓室注射作为有明确的激素使用禁忌症的患者的初始治疗方式,因鼓室给药可以维持更高的外淋巴液浓度、延长激素作用时间并避免发生严重的激素副反应。
[0005]目前鼓室给药的方式主要是鼓膜穿刺给药,传统的鼓膜穿刺给药也存在药物通过咽鼓管流失,药物经蜗窗进入内耳的剂量和作用时间难以控制,存在药物吸收效果不确切,个体差异大等缺点;且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患者需要住院或者隔天往返一次门诊才能进行,且鼓膜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疼痛不适感。
[0006]外淋巴液浓度与鼓室注射药物浓度成正相关。鼓室注射激素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针对传统鼓膜穿刺鼓室注射的缺点,我们技术的圆窗龛给药装置,只需一次在鼓膜圆窗龛区置入给药装置后,患者可以自行在家随时滴药,增加患者的便利性,且可以持续保持圆窗龛区的激素灌注,可以提高内耳类固醇浓度,增加药物持续时间,较传统的鼓膜穿刺给药,可以有更好的疗效,且减轻患者多次鼓膜穿刺的疼痛不适感,及减少患者多次往返医院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该给药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持续给耳部圆窗龛区渗透给药,达到持续药物灌注的目的。
[0008]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装置包括通气管和纳西棉,所述通气管具有中间通孔,所述纳西棉穿插所述中间通孔且两端均从中间通孔伸出,使用时所述通气管定位在耳部的鼓膜,药物经纳西棉渗入耳部圆窗龛区,使药物持续供给圆窗龛区。
[0009]本技术的的给药装置仅采用通气管和纳西棉,使用时,通气管定位在耳部的鼓膜,给药后,药物通纳西棉的渗透到达鼓膜圆窗龛区,对圆窗龛区进行持续药物灌注。该圆窗龛区给药装置是治疗内耳病包括难治性及老年性梅尼埃病,经治疗无效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的挽救性治疗的新型的给药装置。
[0010]本技术中,所述通气管为工字管。
[0011]本技术中,所述中间通孔为圆孔,中间通孔的直径为0.76mm。
[0012]本技术中,所述通气管的材质为钛。
[0013]本技术的给药装置中通气管和纳西棉可装卸,纳西棉可降解,可裁剪,窗龛区内置绵蕊吸药后膨胀并有一定溶解自我塑形而接触圆窗膜。再置放贯通中耳通气管的管蕊与圆窗内纳西棉蕊接触,达到引药灌注入中耳的目的。
[0014]该给药装置使用时,在耳部鼓膜后象限圆窗龛区,切开鼓膜,置入给药装置,通风管固定在鼓膜,部分纳西棉漏出在鼓膜表面,鼓膜通过耳道滴药后,药物通过纳西棉经通风管渗入至圆窗龛区,使激素能持续在圆窗龛区灌注,提高内耳药物浓度。通过滴药,通过灯蕊样降解材料吸收药物进入中耳内驻留圆窗龛内并接触圆窗膜的相同降材料,达到持续内耳渗透给药,解决单纯置管临床观察到由于中耳压力,药物难以通过中耳管单孔渗入中~内耳的问题。
[0015]该给药装置的前期试验已证实一天3次滴药可观察到管蕊持续药物湿润状态,解决反复回院穿注的问题,更解决持续吸药的目的。纳西棉置放中耳腔已获批准应用无耳毒性,过敏等下良反应,可降解,临床观察保持平均2周收到降解,对需要继续治疗患者可2周后经中耳管孔再次置放降解材料及管蕊,按病情增加疗程。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中通气管的零件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通气管;11、中间通孔;2、纳西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图2所示的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包括通气管1和纳西棉2,通气管1的材质为钛,通气管1具有中间通孔11,纳西棉2穿插中间通孔11且两端均从中间通孔11伸出,使用时通气管1定位在耳部的鼓膜,药物经纳西棉2渗入耳部圆窗龛区,使药物持续
供给圆窗龛区。
[0022]本实施例中,通气管1为工字管,中间通孔11为圆孔,中间通孔11的直径为0.76mm。
[0023]该给药装置使用时,通气管定位在耳部的鼓膜,给药后,药物通纳西棉的渗透到达鼓膜圆窗龛区,达到圆窗龛区持续药物灌注的效果。
[0024]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技术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部圆窗龛区持续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装置包括通气管(1)和纳西棉(2),所述通气管(1)具有中间通孔(11),所述纳西棉(2)穿插所述中间通孔(11)且两端均从中间通孔(11)伸出,使用时所述通气管(1)定位在耳部的鼓膜,药物经纳西棉(2)渗入耳部圆窗龛区,使药物持续供给圆窗龛区。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区永康,邓文婷,蔡跃新,陈越勃,庞嘉祺,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