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2653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于该框架上的电路板、位于该电路板的上方的导光板、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件及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反射片。该电路板的上方形成垫高部,该发光件设置于该垫高部上且对准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该反射片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至少一端位于该导光板与该电路板之间。借助于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使该发光件对准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从而达到改善光晕的功效。的功效。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装置,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显示面板及使用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已成为各类显示装置的主流,例如各式面板显示屏幕、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计算机及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屏等。特别是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市场需求大幅成长,为满足液晶显示装置在功能上及外观上的要求,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模组的设计也日趋多元化。
[0003]为了因应现代行动装置或各类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趋势,内部元件的尺寸与配置成为改善的重点,而层层叠置的光学元件,容易在导光板的下方形成因两种材质接合所造成的暗线或因不同反射率所造成的亮晕问题。因此,背光模组在制造时如何兼顾内部空间配置以及外观品味,为业者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窄边框趋势且外观品味更佳的背光模组。
[0005]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于框架上的电路板、位于电路板上方的导光板、设置于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件及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反射片。电路板具有第一表面、相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与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且第一表面的一侧包含靠近第一端面设置的垫高部。导光板位于电路板的第一表面的上方,并具有入光面,电路板的第二端面位于导光板的下方。至少一个发光件设置于电路板的垫高部上,且对准导光板的入光面。反射片设置于电路板的第一表面上且位于导光板与电路板之间,反射片的至少一端位于电路板的垫高部与第二端面之间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电路板的第二表面的一侧包含靠近第二端面设置的凹陷部,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凹陷部的固定胶,固定胶将电路板黏贴于框架。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电路板包括基板层及设置于基板层的一侧的垫高层,垫高部由垫高层形成,垫高层与基板层的段差小于或等于反射片的厚度。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反射片延伸至垫高层与基板层的段差处。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电路板还包括设置于基板层的另一侧的增厚层,增厚层位于垫高层的下方,第二表面包含增厚层的底面,凹陷部由增厚层与基板层的段差形成,增厚层的厚度与固定胶的厚度实质上相同。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垫高层的面积不小于至少一个发光件的底面面积。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在厚度方向上,增厚层涵盖垫高层的范围。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凹陷部与垫高部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膜片单元。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0015]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使发光件对准导光板的入光面,使得发光件的光线具有最佳的利用率,避免发光件的效率损失,且能够反射片延伸至发光件的边缘,从而减少外观亮暗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0017]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8]图2是示出该较佳实施例中的电路板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以及
[0019]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有关本专利技术的相关申请专利特色与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下参考附图所做出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0021]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2、设置于框架2上的电路板3、位于电路板3上方的导光板4、设置于电路板3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件5、用以将电路板3黏贴于框架2的固定胶6、设置于电路板3上的反射片7及设置于导光板4的出光侧的膜片单元8。以图1的角度来看,只显示一个发光件5,但在实际实施时,发光件5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且多个发光件5间隔排列于电路板3上。
[0022]电路板3具有第一表面301、相反于第一表面301的第二表面302、连接第一表面301与第二表面302的第一端面303及相对于第一端面303的第二端面304。第一表面301的一侧包含靠近第一端面303设置的垫高部305,第二表面302的一侧包含靠近第二端面304设置的凹陷部306。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3包括用以布线(layout)的基板层31、设置于基板层31的一侧的垫高层32及设置于基板层31另一侧的增厚层33,其中,第一表面301由垫高层32的表面与基板层31未被垫高层32覆盖的表面共同形成,而第二表面302由增厚层33的底面与基板层31未被增厚层33覆盖的表面共同形成。从图1的视角来看,沿厚度方向D1,增厚层33位于垫高层32的下方,垫高部305由垫高层32形成,垫高部305用以垫高发光件5相对于导光板4的高度位置,垫高层32与基板层31的段差用以容设导光板4,而由增厚层33与基板层31的段差所形成的凹陷部306用以容设固定胶6,且凹陷部306与垫高部305在厚度方向D1上不重叠,也就是说,从图1的角度来看,垫高部305与凹陷部306在左右方向上即在垂直于厚度方向D1的水平方向上互相错开。另外,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板层31可以是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垫高层32及增厚层33可以由保护胶片(coverlay)形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覆盖膜、聚亚酰胺(Polyimide,PI)覆盖膜或感光显影覆盖膜(Photoimageable Coverlay,PIC),但不限于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基板层31、垫高层32及增厚层33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0023]下面,参阅图2来说明电路板3在框架2上的固定方式。由于固定胶6只设置于凹陷部306,而不是黏贴于基板层31的整个下表面,因此在进行组装时,可以先使电路板3与框架2之间形成如图2(a)所示的倾斜角θ以进行对位,此时固定胶6不会与框架2接触,因此电路板3还可以移动。在确认黏贴位置后,再放下电路板3,使固定胶6将电路板3黏贴定位于框架
2上,形成如图2(b)所示的结构。由于增厚层33的厚度与固定胶6的厚度实质上相同,因此,基板层31可以被稳固地支撑而不会倾斜。
[0024]更详细地说,发光件5设置于垫高层32上,垫高层32的面积较佳地不小于发光件5的底面面积,因此垫高层32可以完整地支撑发光件5。另外,增厚层33位于垫高层32的下方,在厚度方向D1上,增厚层33涵盖垫高层32的范围,因此增厚层33可以完整地支撑垫高层32。因此,上述结构设计能够确保发光件5被稳固地支撑并保持水平而不倾斜,以维持最佳的出光角度。
[0025]再参阅图1,在电路板3定位完成后,再安装反射片7、导光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框架;电路板,其设置于所述框架上,并具有第一表面、相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端面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二端面,且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包含靠近所述第一端面设置的垫高部;导光板,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上方并具有入光面,所述电路板的第二端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至少一个发光件,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垫高部上,所述至少一个发光件对准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及反射片,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所述反射片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垫高部与第二端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包含靠近所述第二端面设置的凹陷部,所述背光模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固定胶,所述固定胶将所述电路板黏贴于所述框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层及设置于所述基板层的一侧的垫高层,所述垫高部由所述垫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国丰张智强钟智贤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