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642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包括盾构隧道和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第一支护体系和第二支护体系,所述第一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盾构隧道两侧的若干内支护桩,若干个内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位于盾构隧道两侧的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内围梁,所述盾构隧道的上方设有土体加固层,所述第二支护体系包括若干外支护桩,若干个外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外支护桩与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外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外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外围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智城市轨道交通
,特别涉及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公共交通压力的增大,以地铁建设为主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压力。导致了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会越来越多。
[0003]传统的施工方法是通过增加搅拌桩等对施工区域的盾构隧道周边土体进行加固,然后再对基坑进行围护,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土体的侧移对盾构区侧壁产生的影响,但此维护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盾构区周边的桩维护结构只对施工区域的盾构区进行了维护,而整个盾构区隧道是一个整体,某一区域的土方开挖及某一区域的结构施工会对整个盾构区产生一个整体的影响,若在施工过程中只对施工区域进行维护,其他非施工区域将会处于失控状态,尤其是在非施工区域与施工区域交接处极易因为变形程度不同造成此处盾构区的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包括盾构隧道和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第一支护体系和第二支护体系,所述第一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盾构隧道两侧的若干内支护桩,若干个内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位于盾构隧道两侧的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内围梁,所述盾构隧道的上方设有土体加固层,所述第二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护桩外侧的若干外支护桩,若干个外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外支护桩与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外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外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外围梁。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支护机构,根据实际环境的不同,在临近盾构隧道处设置第一支护体系以及在远离盾构隧道处设置第二支护体系,将盾构隧道的两侧的内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将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从而构成第一支护体系,从而提高了内支护桩结构的安全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内支护桩的桩身内力以及内支护桩的变形,降低造价,并且在所述盾构隧道和内横梁之间设有土体加固层,从而能够减少土体开挖卸载时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并且由于盾构隧道的两侧存在土压力,因此在远离所述盾构隧道的地区,设置外支护桩和外围梁,从而保证盾构隧道处基坑的安全。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相邻两个所述内横梁之间设有连梁。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土体加固层通过三轴搅拌桩土体加固而形成。通过上述改进,能够使得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支护桩和外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基础底板。通过上述改进,能够尽量减少基坑卸载对下方盾构隧道回弹的影响。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基础底板的下方设有底板垫层。通过上述改进,便于基础底板的设置。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基础底板的端部与内支护桩和外支护桩之间设有换撑带。从而保证临时性内支撑拆除后,工程施工能继续安全顺利地进行。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横梁和外横梁分别为钢筋砼内支撑结构。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每一所述内支护桩的外侧贴合设有内止水帷幕,每一所述外支护桩的外侧贴合设有外止水帷幕。通过上述改进,能够挡土挡水,抵抗土体侧向变形。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支护桩为钻孔灌注桩,所述外支护桩为SMW工法桩。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平面图。
[0018]图中,1、盾构隧道;2、内支护桩;3、内横梁;4、内围梁;5、土体加固层;6、外支护桩;7、外围梁;8、外横梁;9、基础底板;10、底板垫层;11、换撑带;12、内止水帷幕;13、外止水帷幕;14、连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阐释。
[0020]参见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盾构隧道1基坑支护机构,包括盾构隧道1和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设置于临近盾构隧道1的第一支护体系和远离所述盾构隧道1的第二支护体系,所述第一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盾构隧道1两侧的若干内支护桩2,并且若干个内支护桩2沿盾构隧道1的长度方向排布,位于盾构隧道1两侧的两个内支护桩2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3,相邻两个所述内横梁3之间沿纵向设有连梁14,位于盾构隧道1同侧的相邻两个内支护桩2之间沿纵向设有内围梁4。
[0021]所述第二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护桩2外侧的若干外支护桩6,若干个外支护桩6沿盾构隧道1的长度方向排布,位于盾构隧道1同侧的相邻两个外支护桩6之间设有外围梁7,所述内支护桩2和外支护桩6之间设有外横梁8,以加强整体强度。
[0022]所述盾构隧道1和内横梁3之间土体加固层5,所述土体加固层5通过三轴搅拌桩土体加固而形成,能够使得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所述内支护桩2和外支护桩6之间横向设有基础底板9。能够尽量减少基坑卸载对下方盾构隧道1回弹的影响。所述基础底板9的下方设有底板垫层10。通过底板垫层10,便于基础底板9的设置。所述基础底板9的端部与内支护桩2和外支护桩6之间设有换撑带11。从而保证临时性内支撑拆除后,工程施工能继续安全顺利地进行。所述内横梁3和外横梁8分别为钢筋砼内支撑结构。能够保证整体强度,每一
所述内支护桩2的外侧贴合设有内止水帷幕12,每一所述外支护桩6的外侧贴合设有外止水帷幕13。通过上述改进,能够挡土挡水,抵抗土体侧向变形。所述内支护桩2为钻孔灌注桩,作业方便,工艺成熟,施工速度快,并且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所有内支护桩2均进入好土层土一定的深度,以减小基坑开挖期间立柱的沉降。所述外支护桩6为SMW工法桩,桩身强度高,止水效果好。
[0023]本技术的支护机构,根据实际环境的不同,在临近盾构隧道1处设置第一支护体系以及在远离盾构隧道1处设置第二支护体系,将盾构隧道1的两侧的内支护桩2沿盾构隧道1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将两侧的两个内支护桩2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3,同侧的两个内支护桩2之间纵向设有内围梁4,从而构成第一支护体系,从而提高了内支护桩2结构的安全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内支护桩2的桩身内力以及内支护桩2的变形,降低造价,并且在所述盾构隧道1和内横梁3之间设有土体加固层5,从而能够减少土体开挖卸载时对盾构隧道1的影响,并且由于盾构隧道1的两侧存在土压力,因此在远离所述盾构隧道1的地区,设置外支护桩6、外围梁7和外横梁8,以增加整体结构的强度,从而保证盾构隧道1处基坑的安全。
[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包括盾构隧道和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机构包括第一支护体系和第二支护体系,所述第一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盾构隧道两侧的若干内支护桩,若干个内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位于盾构隧道两侧的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内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内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内围梁,所述盾构隧道的上方设有土体加固层,所述第二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护桩外侧的若干外支护桩,若干个外支护桩沿盾构隧道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外支护桩与内支护桩之间横向设有外横梁,位于盾构隧道同侧的相邻两个外支护桩之间沿纵向设有外围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内横梁之间设有连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盾构隧道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护桩和外支护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黎锋汪静华李科杰吴艳萍金超戴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建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