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250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包括踝关节矫正器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踝关节矫正器内通过轴承座装有齿轮,齿轮的下部固定有下齿条,齿轮的上部啮合有上齿条,上齿条与下齿条之间通过弹簧相连,通过魔术贴绑带将上齿条固定在腿部,下齿条固定在足部,足底筋膜缓解装置由垫板、碳板和矫正板组成,垫板上开设有大脚趾下沉孔、第一跖骨头下沉通孔和足跟骨下沉通孔,垫板的一侧装有大脚趾固定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踝关节矫正器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相结合,踝关节矫正器可改善患者踝关节内翻的症状,足底筋膜缓解装置能够缓解患者足底筋膜炎带来的疼痛感。者足底筋膜炎带来的疼痛感。者足底筋膜炎带来的疼痛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日常可穿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足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中足底筋膜炎便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其常见症状为足心筋膜撕裂感以及脚跟骨、第一跖骨头疼痛,严重者甚至会患上足跟骨刺。
[0003]足底筋膜炎的发病原因繁多:体重基数过大导致足弓塌陷、天生扁平足、走路时足外翻、踝关节偏离中线内旋、行走时大脚趾运动幅度过大等,这些都会使得足底筋膜过度负荷。除此之外,足底筋膜行走时会受到第一跖骨头、足跟骨和小腿三处力量的牵拉。
[0004]因此,足底筋膜炎的治疗应当充分考虑以上发病原因,从足,踝,腿三处进行体态矫正与疼痛缓解,亟需一种组合型的装置来辅助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型的足部穿戴装置,本技术将康复训练动作融入装置中,改变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姿势,纠正骨骼错位现象,为患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提供可穿戴的日间治疗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包括踝关节矫正器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踝关节矫正器用于矫正踝关节的病变,足底筋膜缓解装置用于矫正足底的病变。
[0007]踝关节矫正器包括环形外壳、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组成的壳体,第一盖板盖合在环形外壳的一端,第二盖板盖与环形外壳一体成型,环形外壳的上端开有上开口,环形外壳的下端开有下开口。
[0008]环形外壳内装有轴承座,轴承座上固定有传动轴,齿轮的中心轴孔穿装在传动轴上,三根螺栓依次穿过第一盖板、齿轮、轴承座、第二盖板后通过螺母锁止,三根螺栓围绕第一盖板的中心等角度间隔布置。
[0009]齿轮的外齿端面上固定有卡位条和下齿条,下齿条穿过下开口后向外延伸,齿轮上啮合有上齿条,上齿条穿过上开口后向外延伸,上齿条与下齿条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上齿条与下齿条之间通过弹簧相连。上齿条相对于齿轮可在规定角度内旋转,也可小幅度内旋。在使用时,通过魔术贴绑带将上齿条固定在腿部,通过魔术贴绑带将下齿条固定在足部。
[0010]足底筋膜缓解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垫板、碳板和矫正板,垫板直接与患者足底接触,垫板的上开设有大脚趾下沉孔、第一跖骨头下沉通孔和足跟骨下沉通孔。
[0011]碳板的顶面上固定有第一垫料和第二垫料,第一垫料置于第一跖骨头下沉通孔内,第二垫料置于足跟骨下沉通孔内,第一垫料和第二垫料为弹性软垫,缓冲脚底力量,缓解大脚趾关节与足跟的疼痛感。碳板质地稍硬,弹性较高可以限制足部拉伸幅度,并利于行
走。
[0012]矫正板整体内高外低,利用物理高低差,使得足部受力向外侧转移,并抬高足弓,缓解足底筋膜炎。
[0013]垫板的底部与大脚趾固定器的下部固定,大脚趾固定器的上部延伸至垫板的上方,大脚趾固定器紧邻近节拇趾骨布置。
[0014]垫板、碳板和矫正板组成足底装置,足底装置与大脚趾固定器配合,限制大脚趾的运动范围,防止大脚趾过度上翘。
[0015]大脚趾固定器的上部为弧形结构,大脚趾固定器的弧形结构与大脚趾的形状相匹配,提高患者穿戴的舒适感。
[0016]第一盖板的外端面上粘结有棉料贴片,棉料贴片的形状与第一盖板的形状相同,棉料贴片与患者足部直接接触,提高患者穿戴的舒适感。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8]一、本技术将踝关节矫正器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相结合,踝关节矫正器可改善患者踝关节内翻的症状,使得踝关节保持中线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小幅度内旋,足底筋膜缓解装置能够缓解患者足底筋膜炎带来的疼痛感。
[0019]二、本技术的足底筋膜缓解装置上设有下沉通孔和与下沉通孔相配合的弹性垫料,使得足部两个易痛处得到了缓解。
[0020]三、本技术采用大脚趾下沉设计与固定装置相配合,限制了大脚趾关节处的运动,使足部自然进行筋膜康复训练,让足底筋膜能够得到充分放松。
[0021]四、本技术的矫正板采用物理高低差鞋底设计,矫正足外翻,避免足底筋膜过度拉伸。
[0022]五、本技术在足底筋膜缓解装置的中部夹设碳板,保证鞋底硬度,避免患者走路疲劳。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5]图3为本技术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6]图4为图1中踝关节矫正器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踝关节矫正状态示意图。
[0028]图6为上齿条、弹簧与下齿条的连接位置示意图。
[0029]图中,1为踝关节矫正器,101为环形外壳,102为第一盖板,103为第二盖板,104为轴承座,105为传动轴,106为卡位条,107为下齿条,108为上齿条,109为弹簧,110为螺栓,111为螺母,112为棉料贴片,113为齿轮,2为足底筋膜缓解装置,21为垫板,22为碳板,23为矫正板,24为大脚趾下沉孔,25为第一跖骨头下沉通孔,26为足跟骨下沉通孔,27为第一垫料,28为第二垫料,29为大脚趾固定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如图1

5所示,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包括踝关节矫正器1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2,踝关节矫正器1用于矫正踝关节的病变,足底筋膜缓解装置2用于矫正足底的病变。
[0032]踝关节矫正器1包括环形外壳101、第一盖板102和第二盖板103组成的壳体,第一盖板102盖合在环形外壳101的一端,第二盖板103盖与环形外壳101一体成型,环形外壳101的上端开有上开口,环形外壳101的下端开有下开口。
[0033]环形外壳101内装有轴承座104,轴承座104上固定有传动轴105,齿轮113的中心轴孔穿装在传动轴105上,三根螺栓110依次穿过第一盖板102、齿轮113、轴承座104、第二盖板103后通过螺母111锁止,三根螺栓110围绕第一盖板102的中心等角度间隔布置。
[0034]齿轮113的外齿端面上固定有卡位条106和下齿条107,下齿条107穿过下开口后向外延伸,齿轮113上啮合有上齿条108,上齿条108穿过上开口后向外延伸,上齿条108的底部设有尺寸渐变的啮合端,啮合端置于壳体内并保证上齿条108不会脱离上开口,上齿条108与下齿条107之间形成一定夹角,如图6所示,上齿条108与下齿条107之间通过弹簧109相连。上齿条108相对于齿轮113可在规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治疗足外翻和足底筋膜炎并发症的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踝关节矫正器(1)和足底筋膜缓解装置(2);所述踝关节矫正器(1)包括环形外壳(101)、第一盖板(102)和第二盖板(103)组成的壳体,第一盖板(102)与第二盖板(103)分别盖合在环形外壳(101)的两端,所述环形外壳(101)上开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环形外壳(101)内装有轴承座(104),所述轴承座(104)上固定有传动轴(105),齿轮(113)的中心轴孔穿装在传动轴(105)上,所述齿轮(113)的外齿端面上固定有卡位条(106)和下齿条(107),所述下齿条(107)穿过下开口后向外延伸,所述齿轮(113)上啮合有上齿条(108),上齿条(108)穿过上开口后向外延伸,上齿条(108)与下齿条(107)之间通过弹簧(109)相连,三根螺栓(110)依次穿过第一盖板(102)、齿轮(113)、轴承座(104)、第二盖板(103)后通过螺母(111)锁止,三根螺栓(110)围绕第一盖板(10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宏曹舒清张钰婧陈芙蓉郭晨洁杨彬艳石一辰李嘉铖宁宇鑫苏湃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