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健专利>正文

悬浮式双道巴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200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浮式双道巴士,包括轨道以及车体,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单轨,车体的下方形成位于两个单轨之间、且供车辆通过的过车空间,车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与单轨滚动配合的动力轮,单轨上嵌装有两个底磁铁,车体的底部设有两个顶磁铁,顶磁铁与对应的底磁铁之间形成朝向车体外上方的电磁排斥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利用两个单轨分别支撑于车体下方两侧,并在两个单轨之间形成过车空间,提高了路面的利用效率,单轨上嵌装的两个底磁铁与车体底部的两个顶磁铁分别具有电磁排斥作用,使车体具有向上的悬浮力,以降低车体与单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提升了车体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浮式双道巴士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磁悬浮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悬浮式双道巴士。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交通领域技术的发展,双道巴士的出现有效的减少了道路资源的占用。占用更少的道路资源,就意味着动力系统要更窄,对动力的要求就会更苛刻。在狭小的空间里既要保证足够的动力,还要保证车辆良好的制动性能,同时,还要使车辆不能太颠簸,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0003]摩擦力是普通列车的基本动力,但在磁悬浮的领域恰恰是要消灭摩擦力,甚至是消除行驶中空气产生的阻力,以适合中低速列车的需求,但是消除摩擦力会降低车辆运行的稳定性,二者之间难以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浮式双道巴士,能够通过顶磁铁和底磁铁的设置降低形成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少能源的耗用,又能保证行车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悬浮式双道巴士,包括轨道以及车体,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单轨,车体的下方形成位于两个单轨之间、且供车辆通过的过车空间,其特征在于,车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与单轨滚动配合的动力轮,单轨上嵌装有两个对称布设的底磁铁,车体的底部设有对称设置于动力轮两侧、且与两个底磁铁一一对应的顶磁铁,顶磁铁与对应的底磁铁之间形成朝向车体外上方的电磁排斥力。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单轨上设有开口向上、且沿单轨的走向延伸的引导槽,动力轮上设有向外周凸起、且位于引导槽内的引导部,引导部的外周壁与引导槽的槽底壁滚动配合。
[0007]一些实施例中,单轨的顶面向上弧形凸起,引导槽位于单轨宽度方向的中部,两个底磁铁对称分布于引导槽的两侧,底磁铁的顶面平行于单轨的弧形凸起的切向设置。
[0008]一些实施例中,悬浮式双道巴士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动力轮前后两侧、且滚动连接于引导槽内的导向轮,两个导向轮对称分布于动力轮的前后两侧。
[0009]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轮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主轴,主轴上转动连接有分别向前后两侧延伸以安装导向轮的安装架,两个导向轮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架的前后两端。
[0010]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供主轴贯穿的长槽孔,主轴滑动连接于长槽孔内,安装架与主轴之间还设有弹性件,弹性件沿主轴的径向延伸,用于弹性连接主轴以及安装架。
[0011]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上设有向主轴的下方延伸的延伸板,长槽孔贯穿延伸板设置,延伸板的下端设有向车体的外侧凸起的抵接板,车体的底部设有套设于主轴上的支架板,弹性件的下端抵接于抵接板上、上端抵接于支架板的下缘。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体的底部还设有位于动力轮前侧的清障器,清障器
具有向前下方延伸至引导槽内以清除引导槽内杂物的清理臂。
[0013]一些实施例中,清理臂的两侧还分别设有与单轨的顶面滑动配合的配合部,配合部自靠近清理臂的一侧至远离清理臂的一侧逐渐向外后方弧形倾斜。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体的下部分别设有能够下降至与单轨抵接配合的落地制动板,单轨的底部还设有若干个分别垂直于单轨的走向设置的短枕。
[0015]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利用轨道的两个单轨分别支撑于车体下方两侧,并在两个单轨之间形成可供其他车辆行走的过车空间,提高了路面的利用效率,单轨底部嵌装的两个底磁铁与车体底部的两个顶磁铁具有磁性排斥作用,使车体具有向上的悬浮力,以降低车体与单轨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提升了车体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使用状态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2中悬浮式双道巴士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中悬浮式双道巴士另一个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4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3中单轨以及车体的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4]1、单轨;11、引导槽;12、短枕;13、超导;2、车体;21、支架板;22、过车空间;3、动力轮;31、主轴;4、底磁铁;5、顶磁铁;6、导向轮;7、安装架;71、长槽孔;72、延伸板;73、抵接板;8、弹性件;9、清障器;91、清理臂;92、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进行说明。悬浮式双道巴士,包括轨道以及车体2,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单轨1,车体2的下方形成位于两个单轨1之间、且供车辆通过的过车空间22,车体2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与单轨1滚动配合的动力轮3,单轨1上嵌装有两个对称布设的底磁铁4,车体2的底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于动力轮3两侧、且与两个底磁铁4一一对应的顶磁铁5,顶磁铁5与对应的底磁铁4之间形成朝向车体2外上方的电磁排斥力。
[0028]本实施例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利用轨道的两个单轨1分别支撑于车体2下方两侧,并在两个单轨1之间形成可供其他车辆行走的过车空间22,提高了路面的利用效率,单轨1底部嵌装的两个底磁铁4与车体2底部的两个顶磁铁5具有磁性排斥作用,使车体2具有向上的悬浮力,以降低车体2与单轨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提升了车体2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悬浮式双道巴士,包括轨道以及车体,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单轨,所述车体的下方形成位于两个所述单轨之间、且供车辆通过的过车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单轨滚动配合的动力轮,所述单轨上嵌装有两个对称布设的底磁铁,所述车体的底部设有对称设置于所述动力轮两侧、且与两个所述底磁铁一一对应的顶磁铁,所述顶磁铁与对应的所述底磁铁之间形成朝向所述车体外上方的电磁排斥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轨上设有开口向上、且沿所述单轨的走向延伸的引导槽,所述动力轮上设有向外周凸起、且位于所述引导槽内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底壁滚动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轨的顶面向上弧形凸起,所述引导槽位于所述单轨宽度方向的中部,两个所述底磁铁对称分布于所述引导槽的两侧,所述底磁铁的顶面平行于所述单轨的弧形凸起的切向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式双道巴士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动力轮前后两侧、且滚动连接于所述引导槽内的导向轮,两个所述导向轮对称分布于所述动力轮的前后两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浮式双道巴士,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轮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主轴,所述主轴上转动连接有分别向前后两侧延伸以安装所述导向轮的安装架,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转动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健
申请(专利权)人:宋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