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及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1667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和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包括:确定出行方式和通勤圈,并将通勤圈内划出职住用地,并划分小区及确定小区的权重;确定通勤的上班下班,确定出发小区数、出发小区编号和出发小区权重;确定到达小区数、到达小区编号和到达小区权重;设置通勤圈阈值时间;设置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速度,生成出行轨迹;统计生成的出行轨迹所能够到达的到达小区数及相关信息并记录;计算作为出发小区的通勤可达性指标;计算通勤上班下班可达性指标,最后可综合两者指标得到用地布局的综合评估指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更全面地对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以及用地布局进行可量化的评估,从而为规划和公共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及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和通勤交通可达性的针对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布局进行评估的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通勤主要包括上下班的出行,其移动范围形成通勤圈。通勤圈的大小与通勤时间和出行方式有关。出行方式包括步行、骑行、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和汽车等,它可以是单一的方式,也可以是数种接驳联运的方式。通勤圈内的职住用地中,用于工作场所(职)的用地称为产业用地,用于住房(住)的用地称为居住用地,这两类用地是通勤出行的主要发生地,上班通勤从居住用地流向产业用地,下班通勤则相反,从产业用地流向居住用地。职住用地是用地布局中最核心的部分,两类用地之间的通勤可达性表征两者之间联系的便捷性,是用地布局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0003]目前,一般以通勤圈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中就业人口数量的比值衡量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能够为职住用地的均衡布局提供评估。
[0004]然而,这种已有的评估方法不能对通勤圈内的职住用地的空间布局变化进行评估,不能反映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优化对用地布局合理性的提升,因而无法为用地规划和公共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0005]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能够针对用地布局调整的评估方法,以至少部分地缓解乃至消除已有方法的上述不足和缺陷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缺乏能够对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评估方法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和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
[0007]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内容中,所述的通勤可达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通勤出行能够到达目标区域广度的衡量指标,因此,职住用地布局所形成的通勤距离越短以及交通越便捷,可达性指标就越好。
[0008]本专利技术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和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评估方法以确定的出行方式,并基于待研究的目标区域确定与之对应的存在多条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和土地使用的地图,所述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一、在所述地图上根据目标区域确定通勤圈,并在通勤圈内分别划出连片的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混合用地的边界,所述混合用地指无法细分的包含产业和居住的用地。然后,将所述的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划分为多个小区;
[0011]步骤二、分别设置所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上的所述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
[0012]其中,居住用地和混合用地中的居住部分,初始权重值考虑小区所在区域的人口的密度进行设置;如果缺乏人口密度数据,则参考与所述人口密度有关的数据如小区所在区域的建筑容积率进行设置。各个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必须按同一种参照数据进行设置。在没有参考数据时,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全部按缺省值为1进行设置。
[0013]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中的产业部分,初始权重值参照所属用地中的地均产值和就业岗位密度;如果缺乏所述的数据,则参考表征地均产值和就业岗位密度的数据如产业类型、企事业单位规模等进行设置。各个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必须按同一种参照数据进行设置。没有参考数据时,初始权重值全部按缺省值为1进行设置。
[0014]所述评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三、确定上班或下班通勤,上班时,居住用地和混合用地通常为出发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则为到达用地;下班则相反,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为出发用地,居住和混合用地为到达用地;以此决定各小区作为通勤的仅出发、仅到达或者既出发又到达的小区;并且,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混合用地的小区属于既是出发又是到达的小区;
[0016]步骤四、确定通勤圈中通勤出发的小区数N
O
和小区编号i,并根据步骤二和三确定对应出发小区的初始权重;
[0017]步骤五、确定通勤圈内通勤到达的小区数N
D
和小区编号j,并根据步骤二和三确定对应到达小区的初始权重;
[0018]步骤六、设置通勤阈值时间以及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速度和出行方式的节点换乘时间,所述通道速度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0019]步骤七、在通勤圈内选择一个出发小区作为中心,并以设置的通道速度从中心出发,沿所有可能的通道同时向外前进,生成以出发小区为中心的、所选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长不超出通勤阈值时间的最短时间的出行轨迹;
[0020]步骤八、统计步骤七生成的出行轨迹所能够到达的到达小区数,记录到达小区的编号和对应的出行时间,其中针对多种方式到达的到达小区仅记录其中时间最短的出行时间;
[0021]步骤九、根据所述步骤八的数据,计算得出作为出发中心小区的通勤可达性指标,其中,计算过程由以下公式(1)

(5)定义:
[0022][0023]其中,0<t≤T,
[0024][0025]w
j
(t)=c
j
f
j
(t)
ꢀꢀꢀꢀꢀꢀꢀꢀꢀꢀꢀꢀꢀꢀꢀꢀꢀꢀꢀꢀꢀꢀꢀꢀꢀꢀꢀꢀꢀꢀꢀꢀꢀꢀꢀꢀꢀꢀꢀꢀ
(3)
[0026][0027]其中,
[0028]其中,i∈N
O
,N
O
为通勤圈的出发小区总数,针对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所选出行方式
在通勤阈值时间T内能够到达的加权到达小区数为其通过公式(1)定义,其中,通勤圈到达小区总数为N
D
,到达小区编号j∈N
D
,为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与第j个到达小区的关联系数,当通勤阈值时间T内能够从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最短时间到达的第j个到达小区时,g
ij
=1否则g
ij
=0,w
j
(t)为第j个到达小区的权重函数,j表示第j个到达小区编号,t为步骤八中所记录的与第j个到达小区对应的出行时间,并且将w
j
(t)的最大值设定为到达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c
j

[0029]并且在公式(3)中,f
j
(t)为与出行距离成反比或出行时间成反比的权重衰减函数,所述权重衰减函数大于0且不大于1,若f
j
(t)不能确定,f
j
(t)=1为函数的缺省值;
[0030]并且在公式(4)中,为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的通勤可达性指标,其定义为在上班F=1或下班F=2时T阈值时间内以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为中心的所选出行方式能到达的通勤圈的加权到达小区数与通勤圈的总加权到达小区数的比值其中所述通勤可达性指标的数值范围在0至1的区间内、并适于表征通勤圈的职住用地布局的优化程度。
[0031]可理解的是,该通勤可达性指标值越高,则表明用地的布局对于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而言越好,且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可量化地反映职住用地布局和交通系统对不同区域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职住用地划分和通勤可达性的用地布局的评估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评估方法选定至少一种出行方式,并基于待研究的目标区域确定与之对应的存在多条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和土地使用的地图,所述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所述地图上根据目标区域确定通勤圈,并在通勤圈内分别划出连片的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混合用地的边界,所述混合用地指无法细分的包含产业和居住的用地,然后,将所述的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划分为多个小区;步骤二、分别设置所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上的所述小区的初始权重系数;步骤三、确定上班或下班通勤,上班时,居住用地和混合用地通常为出发用地,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为到达用地,下班则相反,产业用地和混合用地为出发用地,居住和混合用地为到达用地,据此,决定各个小区作为通勤的仅出发的、仅到达的或者既出发又到达的小区;并且,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混合用地的小区属于既是出发又是到达的小区;步骤四、确定通勤圈中通勤出发的小区数N
O
和小区编号i,并根据步骤二和三确定对应出发小区的初始权重;步骤五、确定通勤圈内通勤到达的小区数N
D
和小区编号j,并根据步骤二和三确定对应到达小区的初始权重;步骤六、设置通勤圈阈值时间以及所选出行方式的通道速度和出行方式的节点换乘时间,所述通道速度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步骤七、在通勤圈内选择一个出发小区作为中心,并以设置的通道速度从中心出发,沿所有可能的通道同时向外前进,生成以出发小区为中心的、所选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长不超出通勤圈阈值时间的最短时间的出行轨迹;步骤八、统计步骤七生成的出行轨迹所能够到达的到达小区数,记录到达小区的编号和对应的出行时间,其中针对多种方式到达的到达小区仅记录其中时间最短的出行时间;步骤九、根据所述步骤八的数据,计算得出作为出发中心小区的通勤可达性指标,其中,计算过程由以下公式(1)

(5)定义:其中,0<t≤T,w
j
(t)=c
j
f
j
(t)
ꢀꢀꢀꢀꢀꢀꢀꢀꢀꢀ
(3)其中,其中,i∈N
O
,N
O
为通勤圈的出发小区总数,针对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所选出行方式在通勤圈阈值时间T内能够到达的加权到达小区数为其通过公式(1)定义,其中,通勤圈到达小区总数为N
D
,到达小区编号j∈N
D
,为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与第j个到达小区的关
联系数,当通勤圈阈值时间T内能够从编号为i的出发小区最短时间到达的第j个到达小区时,g
ij
=1否则g
ij
=0,w
j
(t)为第j个到达小区的权重函数,j表示第j个到达小区编号,t为步骤八中所记录的与第j个到达小区对应的出行时间,并且将w
j
(t)的最大值设定为到达小区的初始权重值c
j
;并且在公式(3)中,f
j
(t)为与出行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涵双刘冰张恺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