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1419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包括两固定夹体和对拉螺杆组,两固定夹体对称设置在梁体和墙体两侧,且两固定夹体通过对拉螺杆组固定,梁体和墙体的模板组通过固定夹体和对拉螺杆组进行位置固定;梁体的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和一底模板,墙体的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和一墙侧封板,梁侧模板和墙侧模板一一对应设置在同一竖直面,固定夹体设置在梁体和墙体连接位置处,且固定夹体同时对梁侧模板和墙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夹具加固梁墙交接处,大大增强梁墙交接处的支模强度,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涨模、跑模情况发生,保证梁墙交接处的平整度。的平整度。的平整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施工工程中,常需对梁墙交接处进行加固施工,虽梁墙交接位置处上梁体和墙体的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仍需对梁体和墙体分别进行模具施工,故梁墙交接处平整度是影响现浇混凝土面平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0003]现有常用的加固体系,模板及木枋会在此位置断开,形成薄弱点。施工现场往往因加固不到位,导致此处涨模、跑模等问题频发。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包括两固定夹体和对拉螺杆组,两所述固定夹体对称设置在梁体和墙体两侧,且两所述固定夹体通过所述对拉螺杆组固定,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的模板组通过所述固定夹体和所述对拉螺杆组进行位置固定;
[0006]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和一底模板,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和一墙侧封板,所述底模板设置在所述梁侧模板底部,所述墙侧封板设置在所述墙侧模板靠近所述梁侧模板的端口,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一一对应同竖直面设置,所述固定夹体设置在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固定夹体同时对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
[0007]较佳的,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梁支撑架体,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墙支撑架体,所述固定夹体同时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所述墙支撑架体连接固定。
[0008]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竖直设置有若干梁定位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水平设置有若干墙定位部,所述梁定位部沿水平方向直线排列,所述墙定位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所述梁定位部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搭接固定,所述墙定位部与所述墙支撑架体搭接固定,从而保证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
[0009]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从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对应所述梁体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所述墙体设置。
[0010]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调节槽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第一对拉螺杆、第二对拉螺杆,所述第一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一调节槽内,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两端分别
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二调节槽内,所述第一对拉螺杆对应所述梁体设置,所述第二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墙体设置。
[0011]较佳的,所述第一对拉螺杆至少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二对拉螺杆至少设置有三个。
[0012]较佳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所述第三调节槽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第三对拉螺杆,所述第三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三调节槽内,一所述第三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墙侧封板顶靠设置。
[0013]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还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加强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处连接。
[0014]较佳的,所述第三加强部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所述第四调节槽沿所述第三加强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一第四对拉螺杆,所述第四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四调节槽内,所述第四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底模板顶靠设置。
[0015]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采用Q235钢板制成,厚度20mm。
[0016]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增加夹具加固梁墙交接处,大大增强梁墙交接处的支模强度,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涨模、跑模情况发生,保证梁墙交接处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安装结构正视图;
[0018]图2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局部安装结构侧视图;
[0019]图3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结构视图。
[0020]图中数字表示:
[0021]1‑
固定夹体;2

对拉螺杆组;3

梁体;4

墙体;5

梁侧模板;6

墙侧模板;7

底模板;11

第一支撑部;12

第二支撑部;13

连接部;14

梁定位部;15

墙定位部;16

第一调节槽;17

第二调节槽;18

第三调节槽;19

第三加强部;20

第四调节槽;21

第一对拉螺杆;22
‑ꢀ
第二对拉螺杆;23

第三对拉螺杆;24

第四对拉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23]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安装结构正视图;图2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局部安装结构侧视图。
[0024]本技术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包括两固定夹体1和对拉螺杆组2,两所述固定夹体1对称设置在梁体3和墙体4两侧,且两所述固定夹体1通过所述对拉螺杆组2固定,所述梁体3和所述墙体4的模板组通过所述固定夹体1和所述对拉螺杆组2进行位置固定。
[0025]所述梁体3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5和一底模板7,所述墙体4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6和一墙侧封板,所述底模板7设置在所述梁侧模板5 底部,所述墙侧封板设置在所述墙侧模板6靠近所述梁侧模板5的端口,所述梁侧模板5和
所述墙侧模板6一一对应设置在同一竖直面,所述固定夹体1设置在所述梁体3和所述墙体 4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固定夹体1同时对所述梁侧模板5和所述墙侧模板6进行夹持固定。
[0026]所述梁体3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梁支撑架体,所述墙体4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墙支撑架体,所述固定夹体1同时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所述墙支撑架体连接固定。
[0027]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结构视图;所述固定夹体1包括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连接部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1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固定夹体和对拉螺杆组,两所述固定夹体对称设置在梁体和墙体两侧,且两所述固定夹体通过所述对拉螺杆组固定,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的模板组通过所述固定夹体和所述对拉螺杆组进行位置固定;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和一底模板,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和一墙侧封板,所述底模板设置在所述梁侧模板底部,所述墙侧封板设置在所述墙侧模板靠近所述梁侧模板的端口,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一一对应设置在同一竖直面,所述固定夹体设置在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固定夹体同时对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梁支撑架体,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墙支撑架体,所述固定夹体同时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所述墙支撑架体连接固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从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对应所述梁体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所述墙体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竖直设置有若干梁定位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水平设置有若干墙定位部,所述梁定位部沿水平方向直线排列,所述墙定位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所述梁定位部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搭接固定,所述墙定位部与所述墙支撑架体搭接固定,从而保证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张伟薛志成王辉李悦赵帅程建华方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