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1279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将生态丁坝建造在河道的上游和下移处,其中所述生态丁坝包括坝地基,所述坝地基建造在河道的河底,所述坝地基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坝体,所述坝地基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和两个第二挡板,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的两端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坝体的侧壁上,所述坝地基与坝体的连接拐角处从下往上依次呈倾斜状铺设有碎石层、砂砾层和淤泥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构思巧妙,通过建造生态丁坝,可以更加有利于河漫滩鱼类的栖息,改善了航道河流中河漫滩鱼类栖息环境。航道河流中河漫滩鱼类栖息环境。航道河流中河漫滩鱼类栖息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丁坝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中航道河流多数经过人工整治改造特别是修筑防洪提两岸砼护岸渠化后,切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有机联系,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态包括岸坡和河漫滩等水生生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河流固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利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也明显地出现了退化甚至消失。
[0003]丁坝作为较为常用的河道整治建筑物在改善天然河道水深方面作用显著;同时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故亟需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对航道河流中河漫滩鱼类栖息地进行修复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将生态丁坝建造在河道的上游和下移处,其中所述生态丁坝包括坝地基,所述坝地基建造在河道的河底,所述坝地基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坝体,所述坝地基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和两个第二挡板,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的两端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坝体的侧壁上,所述坝地基与坝体的连接拐角处从下往上依次呈倾斜状铺设有碎石层、砂砾层和淤泥层,所述第一挡板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鱼类的穿过第一挡板。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淤泥层的上侧种植有水草,所述水草包括苦草、卷叶龙须草、皇冠草、细叶皇冠。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砂砾层和淤泥层之间设有防护网。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坝地基的底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倾斜设置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依次贯穿碎石层、砂砾层和淤泥层并伸出淤泥层。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坝体呈长条走道状设置,所述坝体的上侧边固定连接有护栏,所述坝体的顶部高于河流的高度。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生态丁坝还建造在河道的弯流处。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坝体和坝地基均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碎石层由天然花岗岩石组成,天然花岗岩石的粒径大于5cm。
[00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还包括生态丁坝建成后,间隔一端时间对生
态丁坝内的水生境参数、鱼类产卵、栖息情况、鱼类集合和种群动态进行监测。
[00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间隔一端时间具体为每隔一个月对生态丁坝进行监测。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通过鱼类可通过第一挡板上的通孔进入到含有水草的淤泥层处,通过将碎石层、砂砾层和淤泥层建造在第一挡板、两个第二挡板和坝体围成的空间中,形成一个人造河漫滩,进而使得鱼类在人造河漫滩中进行生活,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构思巧妙,通过建造生态丁坝,可以更加有利于河漫滩鱼类的栖息,改善了航道河流中河漫滩鱼类栖息环境。
[0018]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中生态丁坝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中生态丁坝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4]1、坝体;2、护栏;3、水草;4、限位板;5、第一挡板;6、河流;7、坝地基;8、碎石层;9、砂砾层;10、防护网;11、淤泥层;12、通孔;13、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8]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将生态丁坝建造在河道的上游和下移处,其中生态丁坝包括坝地基7,坝地基7建造在河道的河底,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坝体1,坝体1和坝地基7均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和两个第二挡板13,两个第二挡板13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5的两端侧壁上,两个第二挡板1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坝体1的侧壁上,坝地基7与坝体1的连接拐角处从下往上依次呈倾斜状铺设有碎石层8、砂砾层9和淤泥层11,碎石层8由天然花岗岩石组成,天然花岗岩石的粒径大于5cm,第一挡板5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2,通孔12用于鱼类的穿过第一挡板5;
[0029]生态丁坝建成后,每隔一个月对生态丁坝内的水生境参数、鱼类产卵、栖息情况、鱼类集合和种群动态进行监测。
[0030]具体的,淤泥层11的上侧种植有水草3,水草3包括苦草、卷叶龙须草、皇冠草、细叶皇冠。
[0031]具体的,砂砾层9和淤泥层11之间设有防护网10,防护网10可防止砂砾层9和淤泥层11流失。
[0032]具体的,坝地基7的底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倾斜设置的限位板4,限位板4依次贯穿碎石层8、砂砾层9和淤泥层11并伸出淤泥层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将生态丁坝建造在河道的上游和下移处,其中所述生态丁坝包括坝地基(7),所述坝地基(7)建造在河道的河底,所述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坝体(1),所述坝地基(7)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和两个第二挡板(13),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3)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5)的两端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在坝体(1)的侧壁上,所述坝地基(7)与坝体(1)的连接拐角处从下往上依次呈倾斜状铺设有碎石层(8)、砂砾层(9)和淤泥层(11),所述第一挡板(5)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用于鱼类的穿过第一挡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层(11)的上侧种植有水草(3),所述水草(3)包括苦草、卷叶龙须草、皇冠草、细叶皇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砾层(9)和淤泥层(11)之间设有防护网(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道整治丁坝修复河漫滩鱼类栖息地的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坝地基(7)的底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飞王震曹娟周岐兵马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