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069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包括混凝土试块以及预埋于混凝土试块内的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两端分别为加载端和自由端,L型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和自由端分别从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和侧面伸到混凝土试块外,在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铺设有垫板,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的下方有一段无粘接段,该无粘接段内套在套管内,自由端外设置有自由端锚具,加载端外设置有加载端锚具,加载端锚具内套在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中,加载端锚具和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之间设置有楔形夹片,该楔形夹片的小直径端朝下设置。能综合考虑复合纤维箍筋的直径、弯折部位的弯曲半径、弯折部位的锚固长度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纤维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复合纤维箍筋是一种各向异性的材料,因此,复合纤维箍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弯折部位的拉伸强度存在着明显的折减,这主要是由非顺纤维方向的作用力以及箍筋的弯折所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而造成的。
[0003]为准确测试复合纤维箍筋的拉伸强度,需要综合考虑复合纤维箍筋的直径、弯折部位的弯曲半径和弯折部位的锚固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可见采用传统的力学实验装置是无法对复合纤维箍筋的拉伸强度进行测试的,因此需要研制专用的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能综合考虑复合纤维箍筋的直径、弯折部位的弯曲半径、弯折部位的锚固长度的影响。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试块以及预埋于混凝土试块内的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所述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两端分别为加载端和自由端,所述L型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和自由端分别从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和侧面伸到混凝土试块外,在所述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铺设有垫板,所述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的下方有一段无粘接段,该无粘接段内套在套管内,且所述套管预埋于混凝土试块中,所述套管的上端伸到混凝土试块外且穿过垫板,所述自由端外设置有自由端锚具,所述加载端外设置有加载端锚具,所述加载端锚具内套在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中,所述加载端锚具和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之间设置有楔形夹片,该楔形夹片的小直径端朝下设置,通过楔形夹片实现穿心千斤顶与加载端锚具夹紧契合。
[0006]上述方案中:所述自由端锚具部分位于混凝土试块内。设置自由端锚具避免复合纤维箍筋与混凝土之间发生粘结滑移破坏,加强其固定及定位作用。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打磨平整,所述垫板与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使穿心千斤顶的反作用力均匀分布于混凝土表面,避免局部混凝土破坏。
[0008]所述垫板与混凝土试块上表面之间铺设一层细砂,以便均匀分布压力。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垫板为钢垫板。钢垫板强度大,更能承受穿心千斤顶的反作用力。
[0010]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测试装置构造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能够综合考虑复合纤维箍筋的直径、弯折部位的弯曲半径、弯折部位的锚固长度等各项主要参数对其拉伸强度的影响,测试装置简易高效,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0011]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3]实施例1
[0014]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由加载端锚具1、楔形夹片2、穿心千斤顶3、垫板4、套管5、L 型的复合纤维箍筋6、自由端锚具7、混凝土试块8组成。
[0015]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6预埋于混凝土试块8内,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6的两端分别为加载端和自由端,L型复合纤维箍筋6的加载端和自由端分别从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和侧面伸到混凝土试块8外,在混凝土试块8的上表面铺设有垫板4,垫板4优选为钢垫板,强度硬度更能满足实试验需求,混凝土试块8的上表面打磨平整,垫板 4与混凝土试块8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使千斤顶的反作用力均匀分布于混凝土表面,避免局部混凝土破坏。垫板4的平面尺寸与所接触的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相同,垫板4预留孔洞,方便复合纤维箍筋6和套管5穿过,孔洞尺寸略大于套管5外径。垫板4与混凝土试块8上表面之间可以铺设一层细砂,以便均匀分布压力。
[0016]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6的加载端的下方有一段无粘接段,该无粘接段内套在套管5内,套管5预埋于混凝土试块8中,套管5的上端伸到混凝土试块8外,且套管5的上端伸到垫板4上方,套管5与L 形的复合纤维箍筋6的弯折点之间有距离,为锚固段。自由端外设置有自由端锚具7,自由端锚具7部分位于混凝土试块8内。加载端外设置有加载端锚具1,加载端锚具1内套在穿心千斤顶3的中心孔中,加载端锚具1和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之间设置有楔形夹片2,该楔形夹片2的小直径端朝下设置,大直径段朝上。也就是楔形夹片2呈倒锥形,通过楔形夹片2实现穿心千斤顶3与加载端锚具1夹紧契合。
[0017]由于复合纤维箍筋为各向异性的材料,其横向抗剪及抗挤压强度较弱,为便于加载以及避免对复合纤维箍筋造成损伤,在复合纤维箍筋6的加载端设置锚具(预应力锚具),加载端锚具1兼具定位与固定作用。在穿心千斤顶3与加载端锚具1之间安装楔形夹片2,安装楔形夹片2时,使用工具令楔形夹片2与加载端锚具1、楔形夹片 2与穿心千斤顶3之间初步夹紧,在穿心千斤顶3正式施加作用力之前,先施加较小的预加力,使楔形夹片2与加载端锚具1、楔形夹片 2与穿心千斤顶3之间进一步夹紧契合,消除尺寸与安装误差影响。穿心千斤顶3中部为空心圆柱,通过楔形夹片2将穿心千斤顶3的作用传递至复合纤维箍筋6。穿心千斤顶3通过密封管线与外部液压装置相连,通过液压装置施加压力,千斤顶伸长,并将作用力传导至复合纤维箍筋。穿心千斤顶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利用套管5在埋置于混凝土试块8中的复合纤维箍筋6上设置一定长度的无粘结段,套管5 上端伸出混凝土表面,套管5下端可采用胶泥封堵密实,从而实现复合纤维筋箍筋和混凝土在无粘结段上的物理隔离。套管5下端至复合纤维箍筋6弯折部位弯起点之间为弯折部位的锚固段,通过改变套管 5的长度,可以调节弯折部位的锚固长度。在锚固段,复合纤维箍筋 6直接与混凝土粘结锚固。为避免复合纤维箍筋6与混凝土之间发生粘结滑移破坏,在复合纤维箍筋6的自由端设置自由端锚具7,自由端锚具7伸出混凝土表面一段长度,起固定及定位作用。
[0018]测试步骤
[0019](1)混凝土养护完成,达到100%设计强度后,令加载端竖直向上,将混凝土试块8置于平整、坚实的地面或操作台上。
[0020](2)将钢垫板4穿过加载端锚具和套管置于混凝土试块8的上表面,垫板与混凝土试块上表面之间铺设一层细砂,以便均匀分布压力。(3)将穿心千斤顶3穿过加载端锚具1置于钢垫板4上,在穿心千斤顶3与加载端锚具1之间安装楔形夹片2,并使楔形夹片2、加载端锚具1、穿心千斤顶3之间初步夹紧。
[0021](4)将穿心千斤顶3与液压装置相连,先施加较小的预加力,使楔形夹片2、加载端锚具1、穿心千斤顶3之间进一步夹紧契合,并消除钢垫板4、穿心千斤顶3、混凝土试块8,以及混凝土试块8 与地面或操作台之间的间隙,使测试装置各部分紧密贴合,最大限度消除尺寸与安装误差影响。同时,检查液压装置,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排除干扰。
[0022](5)预加力施加完成后开始正式加载,穿心千斤顶3的最大加载能力应高于复合纤维箍筋直线部位的极限拉伸荷载。直至复合纤维箍筋发生破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纤维箍筋拉伸强度的L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试块以及预埋于混凝土试块内的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所述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两端分别为加载端和自由端,所述L型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和自由端分别从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和侧面伸到混凝土试块外,在所述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铺设有垫板,所述L型的复合纤维箍筋的加载端的下方有一段无粘接段,该无粘接段内套在套管内,且所述套管预埋于混凝土试块中,所述套管的上端伸到混凝土试块外且穿过垫板,所述自由端外设置有自由端锚具,所述加载端外设置有加载端锚具,所述加载端锚具内套在穿心千斤顶的中心孔中,所述加载端锚具和穿心千斤顶的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宏江世永飞渭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