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脚轮,包括一壳体、一刹车件、一第一踏板及一第二踏板。该壳体设有一轮体,该轮体围绕一轴向转动。该刹车件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该第一踏板设于该壳体并可摆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该第一踏板包括一第一踩踏端及一抵顶端。该第二踏板包括一第二踩踏端与一滑动端,该第二踏板与该抵顶端相枢接,该滑动端滑设抵顶于该壳体。该滑动端滑设抵顶于该壳体。该滑动端滑设抵顶于该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脚轮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脚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具有刹车功能的脚轮,基本上是由一壳体与一枢接于壳体上的轮体所构成,壳体与轮体之间设有一刹车单元,而刹车单元为一可通过推动而压掣于轮体上的刹车板片,壳体上另外装设一踏板,当将踏板朝下摆动时踏板即可推动该刹车板片抵顶于轮体以进行刹车,踏板朝上摆动时该刹车板片即不推抵于轮体,轮体即可转动。
[0003]然而,当欲将踏板朝上摆动时,为了方便起见,使用者会使用脚背从下往上勾起踏板,如此使用具有下列缺点,其一为踏板容易刮伤皮鞋等光滑鞋面,其二为女性使用者如穿着凉鞋或室内鞋等具裸露部位的鞋子,踏板容易刮伤脚趾或脚背,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脚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轮,可在进行刹车或是解除刹车皆使用由上往下踩踏动作,以避免产生刮伤鞋面或皮肤的问题。
[000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脚轮,包括一壳体、一刹车件、一第一踏板及一第二踏板。该壳体设有一轮体,该轮体围绕一轴向转动。该刹车件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该第一踏板设于该壳体并可摆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该第一踏板包括一第一踩踏端及一抵顶端。该第二踏板包括一第二踩踏端与一滑动端,该第二踏板与该抵顶端相枢接,该滑动端滑设抵顶于该壳体。其中,当该第一踏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踩踏端与该第二踩踏端相叠合,该第一踩踏端远离该轮体,该刹车件未与该轮体接触;当该第一踏板朝该第二位置摆动时,该第一踩踏端朝该轮体摆动,该第一踏板抵顶该刹车件以使该刹车件摆动而抵顶于该轮体,该抵顶端带动该第二踏板摆动以使该第一踩踏端与该第二踩踏端相远离摆动。
[0007]较佳地,其中该刹车件通过一第一枢轴枢设于该壳体,该第一枢轴延伸方向平行该轴向。
[0008]较佳地,其中该第一踏板以一第二枢轴枢接于该壳体,该第二枢轴位于该第一踩踏端与该抵顶端之间。
[0009]较佳地,其中该抵顶端以一第三枢轴枢接于该第二踏板位于该第二踩踏端与该滑动端之间的部位,该第二踏板朝向该第一踏板一端凸设有相间隔的二结合部,该第三枢轴插设于该二结合部。
[0010]较佳地,其中该壳体包括二侧壁及一顶壁,该顶壁连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轮体枢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刹车件位于该轮体与该顶壁之间。
[0011]较佳地,其中该顶壁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两侧分别凸设有一限位挡部,该滑动端穿设有一销件,该滑动端容置于该凹槽,该顶壁另设有与该二导引挡部相间隔的一挡板,该
销件跨过该凹槽并滑设于该二限位挡部与该挡板之间。
[0012]较佳地,其中该刹车件包括一枢接部、一连接部及一制动部,该连接部位于该枢接部与该制动部之间,该连接部沿该轴向的相对两端设有二刹车片,该二刹车片相对该连接部朝该轮体方向倾斜,该枢接部通过一第一枢轴枢设于该二侧壁。
[0013]较佳地,其中该枢接部与该连接部的连接处凸设有一弹片,该弹片弹抵于该顶壁。
[0014]较佳地,另包括一轴杆,该轴杆可转动地插设于该壳体,该轴杆伸入于该壳体内的一端设有同动的一齿盘,该刹车件远离该制动部的一端设有一卡部,当该第一踏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卡部不与该齿盘相干涉,当该第一踏板摆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卡部与该齿盘相干涉。
[0015]较佳地,其中该刹车件通过一第一枢轴枢设于该壳体,该第一枢轴延伸方向平行该轴向;该壳体包括二侧壁及一顶壁,该顶壁连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轮体枢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刹车件位于该轮体与该顶壁之间;该顶壁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两侧分别凸设有一限位挡部,该滑动端穿设有一销件,该滑动端容置于该凹槽,该顶壁另设有与该二导引挡部相间隔的一挡板,该销件跨过该凹槽并滑设于该二限位挡部与该挡板之间;该刹车件包括一枢接部、一连接部及一制动部,该连接部位于该枢接部与该制动部之间,该连接部沿该轴向的相对两端设有二刹车片,该二刹车片相对该连接部朝该轮体方向倾斜,该枢接部通过一第一枢轴枢设于该二侧壁;该枢接部与该连接部的连接处凸设有一弹片,该弹片弹抵于该顶壁;另包括一轴杆,该轴杆可转动地插设于该壳体,该轴杆伸入于该壳体内的一端设有同动的一齿盘,该刹车件远离该制动部的一端设有一卡部,当该第一踏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卡部不与该齿盘相干涉,当该第一踏板摆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卡部与该齿盘相干涉;该二侧壁相远离的一侧分别设有一凹陷部,各该凹陷部可拆卸地盖设有一盖件;该二侧壁分别凸设有一耳片,该第二枢轴枢接于该二耳片。
[0016]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脚轮,可在进行刹车或是解除刹车皆使用由上往下踩踏动作,以避免产生刮伤鞋面或皮肤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分解图。
[0020]图3为图2局部放大图。
[0021]图4至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操作剖视图。
[0022]图6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操作立体图。
[0023]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俯视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壳体;11:轮体;12:轴向;14:侧壁;141:耳片;15:顶壁;16:凹槽;17:限位挡部;18:凹陷部;181:盖件;19:挡板;2:刹车件;21:枢接部;22:连接部;23:制动部;24:刹车片;25:弹片;26:卡部;27:第一枢轴;3:第一踏板;31:第一踩踏端;32:抵顶端;33:第二枢轴;4:第二踏板;41:第二踩踏端;42:滑动端;43:第三枢轴;44:结合部;45:销件;5:轴杆;51: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可能的实施形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所要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0027]请参考图1至8,其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脚轮包括一壳体1、一刹车件2、第一踏板3及一第二踏板4。
[0028]该壳体1设有一轮体11,该轮体11围绕一轴向12转动。
[0029]该刹车件2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1。
[0030]该第一踏板3设于该壳体1并可摆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该第一踏板3包括一第一踩踏端31及一抵顶端32。
[0031]该第二踏板4包括一第二踩踏端41与一滑动端42,该第二踏板4与该抵顶端32相枢接,该滑动端42滑设抵顶于该壳体1。
[0032]其中,当该第一踏板3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踩踏端31与该第二踩踏端41相叠合(如图4及6所示),该第一踩踏端31远离该轮体11,该刹车件2未与该轮体11接触,该轮体11可任意转动;当该第一踏板3朝该第二位置摆动时,该第一踩踏端31朝该轮体11摆动,该第一踏板3抵顶该刹车件2以使该刹车件2摆动而抵顶于该轮体11,该轮体11即无法任意转动以达到刹车状态,该抵顶端32带动该第二踏板4摆动以使该第一踩踏端31与该第二踩踏端41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设有一轮体,该轮体围绕一轴向转动;一刹车件,可摆动地设于该壳体;一第一踏板,设于该壳体并可摆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该第一踏板包括一第一踩踏端及一抵顶端;一第二踏板,包括一第二踩踏端与一滑动端,该第二踏板与该抵顶端相枢接,该滑动端滑设抵顶于该壳体;其中,当该第一踏板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踩踏端与该第二踩踏端相叠合,该第一踩踏端远离该轮体,该刹车件未与该轮体接触;当该第一踏板朝该第二位置摆动时,该第一踩踏端朝该轮体摆动,该第一踏板抵顶该刹车件以使该刹车件摆动而抵顶于该轮体,该抵顶端带动该第二踏板摆动以使该第一踩踏端与该第二踩踏端相远离摆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件通过一第一枢轴枢设于该壳体,该第一枢轴延伸方向平行该轴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踏板以一第二枢轴枢接于该壳体,该第二枢轴位于该第一踩踏端与该抵顶端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抵顶端以一第三枢轴枢接于该第二踏板位于该第二踩踏端与该滑动端之间的部位,该第二踏板朝向该第一踏板一端凸设有相间隔的二结合部,该第三枢轴插设于该二结合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括二侧壁及一顶壁,该顶壁连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轮体枢接于该二侧壁之间,该刹车件位于该轮体与该顶壁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顶壁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两侧分别凸设有一限位挡部,该滑动端穿设有一销件,该滑动端容置于该凹槽,该顶壁另设有与该二导引挡部相间隔的一挡板,该销件跨过该凹槽并滑设于该二限位挡部与该挡板之间。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脚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件包括一枢接部、一连接部及一制动部,该连接部位于该枢接部与该制动部之间,该连接部沿该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君涛,
申请(专利权)人:周君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