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912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室内地面的排水的一种地漏。存水槽3边缘呈“V”形向下倾斜形成正方形斗状,呈灯笼状(两头向内收缩,中间鼓起来)的返水碗8从折点10处呈一定的角度分成上封17和下封18两端向内收缩的两个部分,当排水时,上封17被压迫弯曲,折点10向内移位,连接在折点10呈一定角度的下封18被随着一起向上移动,达到排水阻力最小。存水槽存水被完全罩在返水碗以内的空间里,防止存水干涸。这种地漏由上封、下封和水封组成的三道防臭系统,排水道宽敞无阻挡可以形成虹吸排水,是不堵塞免清洗的地漏。是不堵塞免清洗的地漏。是不堵塞免清洗的地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漏


[0001]本专利技术用于室内地面的排水的地漏。

技术介绍

[0002]专利申请号2020201585511的地漏小存水槽结构解决了存水槽存水不再接触室内空气,即在返水碗外的存水槽范围没有存水存在,这是一种结构简单的防干涸措施。但这种结构的硅胶返水碗很难保证完全与小存水槽壁进行严格的封闭,可以产生的缝隙使小存水槽的水面被暴露在空气中,造成小存水槽水有逐渐被蒸发掉的可能,因此防存水干涸可靠性相对不稳定。另外,该地漏的上封和下封存在两个折弯点(折点),排水水压需要分别两次压开上封和下封阀门,相对增加了排水阻力和结构相对复杂。
[0003]专利申请号202021769220的硅胶返水碗向下垂直的的底端设有向内呈一定角度的可以调节收缩(折叠)接触面,利用其弹力来调节底端头始终与存水槽内底面相接触,可以保持阀门绝对的密封状态。但这种结构对上述的小存水槽结构没有太大的意义。
[0004]地漏专利技术100年来,惯用思维是地漏盖要低于地面的平面或保持与地面在同一平面上,普通技术人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排水,而地漏盖如果高于平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想都不用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机械和水封两种方式的防臭系统,排水道大门洞开,宽敞无阻挡可以形成虹吸排水的排水系统,具有不堵塞免清洗的效果,排水快,防臭结构更加简单可靠,外观更加美观的地漏。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存水槽3内设下水口1,下水口1呈相应宽度的圆孤状凸起的凸台16,存水槽3底部的下水口1设有相应宽度的圆环凹槽用于与建筑下水管相接,存水槽3上设地漏盖5,地漏盖5下设硅胶返水碗8,返水碗8裙部的底端与存水槽3底部接触形成封闭面,硅胶返水碗8上平面设凹凸的空气能量减缓装置6,其特征是,存水槽3四边缘槽壁呈“V”形向下倾斜形成正方形斗状:一种实施例是,返水碗8向内呈角度的底端2的其角度与正方形斗状存水槽3倾斜角度相同,返水碗8向下垂直部分的角度略微向外偏向相应角度,安装后受到“V”开形存水槽3的限制产生了垂直状态,这种垂直状态产生了弹性势能,使底端2紧紧相贴合在“V”形存水槽3的槽臂上;另一种实施例是,返水碗8呈灯笼状,返水碗8的裙部的折点10设在约中间部,呈灯笼状的返水碗8从折点10处分成上封17和下封18两个部分,上封17和下封18的两端向内收缩呈灯笼状,上封17的上端与顶平面处的尺寸略长,在使用时形成弹性势能,这种弹性势能使与“V”形存水槽3槽臂角度相同的下封18紧紧的贴向呈“V”形向下倾斜的存水槽3槽壁上。
[0007]以上实施例基础上还有如下实施例:地漏盖5外边缘大于存水槽3外边缘,在四边伸出存水槽3外边缘相应长度。
[0008]地漏盖5排水道4外边缘设插入端7,插入端7与存水槽3边缘形成配合连接关系。
[0009]地漏盖5外边缘与存水槽3外边缘对齐,地漏盖5平面上设悬挂硅胶返水碗8的悬挂孔14,硅胶返水碗8上设弹性圆柱15,弹性圆柱15挤进悬挂孔14内实现两者连接。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存水槽下端呈“V”形向下倾斜形成正方形斗状的结构,缩小了存水槽的相对多余的存水量,即把返水碗以外的能存水的凹槽取消,使存水槽用于封闭返水碗的存水,被完全罩在返水碗以内的空间里,这样可以避免存水槽的存水直接接触室内空气,防止存水干涸,保证水封封闭的效果;返水碗向内呈角度的底端,其角度与斗状存水槽倾斜角度相同,两个平面紧密相贴合的结构,形成了第一道封闭面;第二,可以利用返水碗裙部的弹力使向内呈角度的底端封闭底端(尖端)紧紧的贴合在斗状存水槽底面上,形成了第二道封闭面。具有两个可靠封闭面的返水碗可以完全把存水槽的存水封闭起来,不但避免存水干涸,还能使存水始终把返水碗的底端密封起来(水封);存水槽下端呈“V”形向下倾斜形成正方形斗状的结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从排水口进来的水延着斜坡直接冲向返水碗阀门,使阀门迅速的打开,是一种阻力最小的排水通道,近视于直排,减小了排水阻力;在存水槽内设一个可以折叠的返水碗,相等于整个排水通道,大门洞开,是一种直排的方式,从地漏盖上的排水道,到存水槽内的排水道的截面都大大的大于下水口的排水直径截面,下水口的直径又与建筑排水道管相同,所以会产生虹吸排水现象,这是理想地漏最需要的排水方式,而这种排水方式,现有技术的地漏,排水通道狭窄,全部都达不到传虹吸效果;地漏盖外边缘大于存水槽外边缘的结构覆盖了存水槽的外边缘结构,第一可以省去存水槽的上边缘外露的问题,使存水槽完全可以使用耐腐蚀,寿命长的塑料件,而只用地漏盖一件来采用的装饰贵重金属,就可以完全解决地漏的整体外观;第二,可以解决在安装工艺的复杂化,传统地漏边缘与地砖的边缘要求有严格的缝隙配合,否则影响美观。而本结构地漏盖是盖在地砖上,其地漏盖的不锈钢边缘就是外观。用高于地面一毫米的不锈钢直接压在地砖上不可思议的结构,是因为地漏附近的地面是漏斗形地面,具有势能的水完全可以轻松的通过一毫米的不锈钢地漏盖面进入排水道,这种结构克服了普通技术人员的盖只能低不能高出地砖的技术偏见;地漏盖排水道外边缘设插入端,插入端与存水槽边缘形成配合连接关系的结构,可以使不好固定的地漏盖,用就简单的方法与存水槽实现牢固的连接,可以防止老鼠从下水道上来;第二,人在走动时,保持地漏盖就是一个坚固的地面,而需要取下时,这个结构在操作上简单,只要用点力就可以取下,避免用螺丝固定的繁琐的工序;上封和下封两端向内收缩形成呈灯笼状的返水碗,当上封弯曲排水时,由于折点存在一个角度,下封在没用水压的情况下,也随波逐流自然抬起,相当于下封减小的排水阻力,当水流增加到大流量时,下封自身也开始向上弯曲,这种弯曲的起点是远离了折点原来的位置,形成了船体被浮力向上抬高,是一个漂起来的状态,这种阻力当然是最小的。这种两级阀门消耗了最小的作用力,相对阻力达到了最小,就同时开启的方式,使排水道完全实现大门洞开的无弯道的直排水结构。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2]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3是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4是呈灯笼状返水碗的示意图。
[0013]图中,1、下水口,2、底端,3、存水槽,4、排水口,5、地漏盖,6、气囊,7、插入端,8、返水碗,9、柱套,10、折点、11、支承柱,12、圆孔,13、斜阀,14、悬挂孔,15、圆柱,16、凸台,17、上封,18、下封。
[0014]参照附图1、附图2,存水槽3呈正方形,上端呈盒状,下端呈漏斗状。在存水槽3底部中心处设下水口1,下水口1边缘的上面呈相应宽度的圆孤状凸起的入水坡、台顶高点、漏斗口的凸台16,下水口1边缘的上面(底部背面)设有相应宽度的圆环凹槽(实际是上面入水坡、台顶、漏斗凹凸状自然形成的),建筑排水管正好可以接入这个调整量较大的圆环凹槽内,方便安装。存水槽3上设地漏盖5,地漏盖5下设盒状硅胶返水碗8(实际是一种立阀门,或叫折叠返水碗。因为它是从传统的返水碗演变过来的立阀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漏,存水槽3内设下水口1,下水口1呈相应宽度的圆孤状凸起的凸台16,存水槽3底部的下水口1设有相应宽度的圆环凹槽用于与建筑下水管相接,存水槽3上设地漏盖5,地漏盖5下设硅胶返水碗8,返水碗8裙部的底端与存水槽3底部接触形成封闭面,硅胶返水碗8上平面设凹凸的空气能量减缓装置6,其特征是,存水槽3四边缘槽壁呈“V”形向下倾斜形成正方形斗状:返水碗8向内呈角度的底端2的其角度与正方形斗状存水槽3倾斜角度相同,返水碗8向下垂直部分的角度略微向外偏向相应角度,安装后受到“V”开形存水槽3的限制产生了垂直状态,这种垂直状态产生了弹性势能,使底端2紧紧相贴合在“V”形存水槽3的槽臂上;返水碗8呈灯笼状,返水碗8的裙部的折点10设在约中间部,呈灯笼状的返水碗8从折点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建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预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