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827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涉及手术器械技术领域。手柄部,所述手柄部的尾端通过负压管连接有负压吸引器,所述手柄部设置有中空气道;吸附软管,所述吸附软管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头端、并与所述中空气道相接,所述吸附软管周向阵列有若干沿吸附软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褶皱,所述条形褶皱可展开以增大所述吸附软管的内径尺寸。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吸附软管送至黏膜表面,并通过手柄部轻轻按压吸附软管,使吸附软管的条形褶皱像扇子一样展开贴合在黏膜,再开启负压吸引器,牢固吸引黏膜,从而实现无损伤夹持黏膜。从而实现无损伤夹持黏膜。从而实现无损伤夹持黏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术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

技术介绍

[0002]消化管位置改变如食管裂孔疝、消化管的扭转、套叠、崁顿、或梗阻等,严重可导致急腹症,需通过外科手术才能治疗;消化内镜领域,由于目前对于黏膜的夹持或吸附存在损伤,且面积有限,没有无损伤黏膜任意夹持器械;目前治疗上述消化管位置改变在外科手术干预之前,以观察为主,并无有效办法,若能及时恢复消化管位置,将避免急腹症的发生;另外发生相应急腹症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干预,但外科手术伤害大,成本高,后期还有引发并发症的危险。
[0003]为此,本申请设计了一件可以大面积无损伤抓持黏膜的器械,通过本器械吸附黏膜,并操作内镜带动被吸附黏膜所在位置处发生移位的消化管壁至正确解剖位置,即实现内镜下消化管复位,将及时简单安全有效解决上述疾病,避免或解除相应急腹症,而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也就避免了外科切除或外科术后的并发症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包括:
[0007]手柄部,所述手柄部的尾端通过负压管连接有负压吸引器,所述手柄部设置有中空气道;
[0008]吸附软管,所述吸附软管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头端、并与所述中空气道相接,所述吸附软管周向阵列有若干沿吸附软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褶皱,所述条形褶皱可展开以增大所述吸附软管的内径尺寸。
[0009]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软管远离手柄部的一端设置有管口,所述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网孔膜。
[0010]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软管的外壁周向阵列有若干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包括硬质条段和软质条段,所述硬质条段的尾端与所述手柄部一体成型,所述软质条段设置于硬质条的头端。
[0011]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的条形褶皱之间。
[0012]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的尾端设置有螺纹连接头。
[0013]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软管套设于手柄部的头端内壁,二者螺纹连接。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通过将吸附软管送至黏膜表面,并
通过手柄部轻轻按压吸附软管,使吸附软管的条形褶皱像扇子一样展开贴合在黏膜,再开启负压吸引器,牢固吸引黏膜,从而实现无损伤夹持黏膜。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吸附软管在非展开状态下的管口结构示意图。
[0019]图标:1

手柄部,2

螺纹连接头,3

吸附软管,4

条形褶皱,5

支撑条,501

硬质条,502

软纸条,6

网孔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包括手柄部1、负压吸引器(图中未示出)以及吸附软管3,其中:
[0024]手柄部1延其轴向开设有中空气道,手柄部1的尾端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有螺纹连接头2,螺纹连接头2通过负压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负压管可以从螺纹连接头2自由取下,以使得吸附器在不使用的时候方便存放。
[0025]吸附软管3的一端以过盈的方式插接有螺纹头,吸附软管3通过螺纹头与手柄部1的头端一侧的中空气道螺纹连接,从而吸附软管3固定于手柄部1的头端。软管周向阵列有若干条形褶皱4,大约数量为6

8个,条形褶皱4与现有的波纹管褶皱相同,只是现有波纹管褶皱沿管体一圈一圈设置,而本实施例中,条形褶皱4沿吸附软管3的径向方向延伸,基于条形褶皱4像折扇的扇叶一样存在,使得吸附软管3可以展开以增大其管径尺寸。
[0026]此外,在吸附软管3的外侧壁周向阵列有若干支撑条5,每相邻的两个条形褶皱4之间设置一个支撑条5,支撑条5粘接于吸附软管3的外壁,每个支撑条5的长度为1

2.5cm,与吸附软管3的尺寸相当,支撑条5包括硬质条501和软质条两部分组成,其中,硬质条501的材料与手柄部1材料相同,二者一体成型,在硬质条501远离手柄部1的一侧开设有插槽,软质条过盈的插接于插槽内,当把吸附软管3贴合于黏膜,并稍微用力按压吸附软管3时,软质条
往外展开,从而使条形褶皱4打开,而由于在硬质条501处的存在,硬质条501所在区域的吸附软管3维持原状,于是整个吸附软管3形成一个管径由管口向硬质软管所在位置逐渐减小的喇叭状,口部大,增加与黏膜的吸附面积,从而更有助于吸附住黏膜。
[0027]同时,在吸附软管3的管口处内壁面还粘连有网孔膜6,网孔膜6孔隙致密,可以在连接负压时,吸住黏膜,又不使黏膜穿过布制品小空隙,网孔膜6所围成的面积大于管口处的区域面积,这样当网孔膜6内吸附有黏膜时,就会自然形成荷叶形一样的弧形曲面,这样有利于一部分黏膜无损伤的吸在网孔膜6里面,更利于牢固的抓起黏膜。
[0028]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其使用方法及工作远离是:
[0029]将此吸附器伸入内镜活检孔道,随内镜进入消化道,送至欲吸附黏膜的上方,将吸附器伸出内镜活检孔道,此时条形褶皱4未展开,通过操控内镜,使吸附软管3的先端(即管口端)轻轻贴在黏膜表面,然后助手在内镜手柄端,操作吸附器的手柄部1把吸附器继续送入,因为吸附软管3有一定韧性,压力可以传递到先端,于是a端受压,条形褶皱4如折扇的扇叶一样被打开,这时管口内的网孔膜6也被打开,在确认与黏膜贴合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部(1),所述手柄部(1)的尾端通过负压管连接有负压吸引器,所述手柄部(1)设置有中空气道;吸附软管(3),所述吸附软管(3)设置于所述手柄部(1)的头端、并与所述中空气道相接,所述吸附软管(3)周向阵列有若干沿吸附软管(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褶皱(4),所述条形褶皱(4)可展开以增大所述吸附软管(3)的内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软管(3)远离手柄部(1)的一端设置有管口,所述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网孔膜(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无损伤黏膜吸附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兵杨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