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牛柏童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772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28
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主锚梁1,原坡面线2,次级锚梁3,刷方线a4,落地抗滑桩5,传统的刷方线6,横向锚梁7,假定的滑面8,锚索+锚杆组合体9,落地锚索10,落地锚索锚固段11,横向锚梁锚杆12,锚杆14,锚索锚梁15,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段173。段17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岩土工程领域,涉及一种边坡病害防治工程,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

技术介绍

[0002]在边坡支护领域,而预应力抗滑桩主要应用在边坡深层滑动、大型滑坡、边坡防护等工程领域。
[0003]抗滑桩在滑坡和边坡病害防治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边坡病害防治效果。但是,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目前存在如下弊端:
[0004]1、抗滑桩体积大,特别是在滑坡推力较大的情况下,抗滑桩结构的钢筋混凝土体量很大,造成工程材料的巨大浪费。
[0005]2、坡面抗滑桩施工非常困难,施工速度缓慢,特别是人工挖孔环节,危险性很大,导致事故频发,不适用于抢险或临时工程。
[0006]3、不适用于快速规模化施工,实现机械或半机械化施工非常困难。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复合边坡支护结构(2021212891924,2021106450505)在避免了滑坡体活动对工程锚索结构破坏的同时提高了坡体的安全性,有效杜绝了滑面附近锚索锈蚀失效造成的危害,通过锚索、锚杆和锚梁之间有效的组合有效建立起了锚梁和滑坡体之间的有力联系,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工期,增加结构的可靠性,同时为坡面绿化和环境友好提供了重要基础。
[0008]1、施工工期
[0009]抗滑桩施工周期长,大型抗滑桩施工工期往往在半年以上,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复合边坡支护体系往往工期不到一半。
[0010]2、施工安全原因
[0011]抗滑桩往往设置在半山腰,人工挖孔以及钢筋笼安装事故频发,施工期的安全隐患问题极为突出,锚梁网构隐型支护体系大部分为地表工程,锚索由专有设备完成,施工安全可以保证。
[0012]3、结构安全
[0013]传统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锚索工程穿越滑面,可靠性难以保证:
[0014]传统抗滑桩往往要配合预应力锚索工程实现抗滑桩受力体系的优化,节约工程造价,同时控制坡面形变,但是预应力锚索是穿越于滑坡滑面的隐蔽工程,预应力锚索穿越滑面的位置与抗滑桩之间有一段距离,一旦坡体上方挤压变形锚索在滑面位置出现变形和滑移,锚索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锚索失效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影响是致命的,其安全耐久性将大打折扣。
[0015]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复合边坡支护结构的预应力锚索绝大部分设置在稳定山体,稳定山体的锚索锚固段锚固效果好,锚固在稳定山体的锚索拉力通过锚梁传递给滑坡,锚梁为地表工程,出现变形即可实施修复维护,影响到工程体系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大
大减少。
[0016]4、造价原因
[0017]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支护结构的锚固力主要通过悬索形主锚梁提供,预应力锚索承担不大于1/3的滑坡推力,同时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原则上大部分反力由次锚梁的锚碇提供,传统的抗滑桩造价高,而同样安全设计等级的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支护体系可节约工程造价20%以上。
[0018]新型技术中的锚梁通过山体两侧的锚碇和锚固段的设置,为坡体稳定提供了足够的锚固力,同时在竖向和水平双向控制了边坡的位移:横向锚梁通过预应力限制了坡体各部分的水平位移,从而实现了对边坡多维控制的目的,强大的坡面控制优势为坡体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减少高边坡大开挖,大大降低工程造价,同时避免了大开挖对自然坡面的破坏。
[0019]但是,作为高边坡工程,悬索形和斜拉形柔性支护体系采用了落地桩,在高边坡或滑坡的陡倾角前缘,落地桩除了承担竖向荷载以外,落地桩横向抵抗坡体向外挤压变形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落地桩作为抗滑桩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桩顶次级锚梁的锚碇为坡体的锚固提供固着拉力,因此新型抗滑结构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0020]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完善上述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0022]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主锚梁1,原坡面线2,次级锚梁3,刷方线a4,落地抗滑桩5,落地抗滑桩5自由段51,落地抗滑桩5锚固段a52,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传统的刷方线6,横向锚梁7,假定的滑面8,锚索+锚杆组合体9,锚杆a91,锚索a92,转接延伸段93,落地锚索10,落地锚索锚固段11,横向锚梁锚杆12,桩顶锚固结构54,锚杆14,上表面141,凹槽142,锚索锚梁15,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主锚梁1的副梁19,落地抗滑桩5和锚杆14的端部连接结构18,丝网20。
[0023]其特征是:所述的主锚梁1为两端通过与主锚梁1相连的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是埋设于地表附近的一条或多条悬索形锚梁。
[0024]所述的次级锚梁3为锚固在落地抗滑桩5桩顶侧面,其钢绞线数量取决于滑坡体的滑坡推力,坡体在传统的刷方线6以上部分为滑体,滑体的滑面为假定的滑面8。
[0025]所述的锚索锚梁15是由落地锚索10的自由段、锚索a92自由段的转接延伸段组合在一起的锚梁组合体,锚索锚梁15的上端锚固在落地抗滑桩5桩顶面。
[0026]所述的落地抗滑桩5由落地抗滑桩5自由段51,落地抗滑桩5锚固段a52,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桩顶锚固结构54组成,为人工或机械成孔的桩,其桩顶锚固连接有次级锚梁3,锚索锚梁15,以及通过落地抗滑桩5和锚杆14的端部连接结构18连接的锚杆14,桩身位置通过压力接触连接的锚杆a91,设置在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落地抗滑桩5最下端为端部扩大结构。
[0027]所述的落地抗滑桩5和锚杆14的端部连接结构18,包括上表面141,凹槽142,落地抗滑桩5的桩顶锚固结构54,锚杆14的端部是凹槽结构,其上表面141,落地抗滑桩5的上端桩顶锚固结构54为扩大结构,在连接时,锚固结构54置于凹槽142内及上表面141,当通过对
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施加体内预应力时,落地抗滑桩5收缩产生对上表面141的压力。
[0028]所述的主锚梁1的副梁19,其特征是:主锚梁1的副梁19一端或两端连接在主锚梁1上的附加悬索形主锚梁,在主锚梁1的基础上增加的悬索形锚梁以适应实际地形的变化,主锚梁1的副梁19连接有次级锚梁3。
[0029]所述的锚碇17由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其特征在是:主锚梁1的锚固段16延伸段首先穿过锚碇过渡段172,锚固在锚碇扩大段173内,锚碇填充段171是锚碇基坑开挖阶段形成的竖向通道,在锚碇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施工完成后予以回填,锚固段16延伸段穿过人工或机械成孔通道并进一步穿过锚碇过渡段172,锚固段16的延伸段也属于锚固段16。
[0030]本技术为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所述的主锚梁1为两端通过与主锚梁1相连的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抗滑桩支护体系,包括主锚梁(1),原坡面线(2),次级锚梁(3),刷方线a(4),落地抗滑桩(5),落地抗滑桩(5)自由段(51),落地抗滑桩(5)锚固段a(52),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传统的刷方线(6),横向锚梁(7),假定的滑面(8),锚索+锚杆组合体(9),锚杆a(91),锚索a(92),转接延伸段(93),落地锚索(10),落地锚索锚固段(11),横向锚梁锚杆(12),桩顶锚固结构(54),锚杆(14),上表面(141),凹槽(142),锚索锚梁(15),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主锚梁(1)的副梁(19),丝网(20);其特征是:所述的主锚梁(1)为两端通过与主锚梁(1)相连的锚固段(16)、锚碇(17),锚碇填充段(171),锚碇过渡段(172),锚碇扩大段(173)锚固在稳定山体的稳定地层中,是埋设于地表附近的一条或多条悬索形锚梁;所述的次级锚梁(3)为锚固在落地抗滑桩(5)桩顶侧面,钢绞线数量取决于滑坡体的滑坡推力,坡体在传统的刷方线(6)以上部分为滑体,滑体的滑面为假定的滑面(8);所述的锚索锚梁(15)是由落地锚索(10)的自由段、锚索a(92)自由段的转接延伸段组合在一起的锚梁组合体,锚索锚梁(15)的上端锚固在落地抗滑桩(5)桩顶面;所述的落地抗滑桩(5)由落地抗滑桩(5)自由段(51),落地抗滑桩(5)锚固段a(52),落地抗滑桩(5)体内锚索b(53),桩顶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E零二D一七二零
申请(专利权)人:牛柏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