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牛柏童专利>正文

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0435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0:45
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如图2所示,主锚梁1,锚梁集成板101,主锚梁锚固段102,主锚梁锚碇103,主锚梁1的锚碇锚索104,主锚梁自由段105,次锚梁2,横向锚梁3,锚索4,横向锚梁的锚杆5,悬索形锚梁6,Ⅰ型组合体61,Ⅱ型组合体62,Ⅲ型组合体63,锚梁左转向平衡架64,锚梁右转向平衡架65,坡面线8,滑坡滑动面10,落地桩11,锚碇13,连接件16,锚梁凹位锚碇17,横向锚梁锚固段19,落地桩顶连接件20,连接器燕尾21,连接增束器22。连接增束器22。连接增束器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岩土工程领域,涉及一种边坡锚固结构,具体为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边坡支护领域,柔性边坡防护网、预应力锚索框架和抗滑桩应用得非常广泛,其中柔性边坡防护网使用于具有坍塌、崩塌、浅层滑动、危岩落石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土质或岩石边坡加固和防护,而预应力锚索框架和抗滑桩主要应用在边坡深层滑动、大型滑坡、边坡防护等工程领域。
[0003]目前的柔性防护网技术的柔性防护网以镀锌高强度钢丝绳为主要材料的的主动防护系统具有高韧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等优点。主动防护系统通过多次边坡防护工程的现场试验和对比,具有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等优点,其中主动防护网缩短了工期和施工费用。具有一次成型、施工安装周期短、施工速度快、不需要进行刷方且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形以及整个边坡联成整体的优点,但是传统柔性防护网对于大型滑坡无能为力,丝网的张拉优势不能很好地转换为对大型坡面临空方向变形的有效约束力,另外对于滑坡推力较大的边坡,丝网和锚索(锚杆)的锚固力有限,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
[0004]另一方面,在地形凸出不明显的平坦区域,锚索(锚杆)预拉力不能有效地分布到丝网的各个点,因此现有丝网与锚索(锚杆)的结合抗滑效果得不到保证。
[0005]预应力锚索(锚杆)框架和抗滑桩在滑坡和边坡病害防治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边坡病害防治效果。但是,预应力锚索框架技术和抗滑桩目前存在如下弊端:
[0006]1、框架体积大,特别是在滑坡推力较大的情况下,框架结构的钢筋混凝土体量很大,坡面混凝土面积占比大导致坡面绿化不容易实现。
[0007]2、坡面框架施工非常困难,施工速度缓慢,特别不适用于抢险或临时工程。
[0008]3、不适用于快速规模化施工,实现机械或半机械化施工非常困难。
[0009]4、对于浅层滑坍或防浅层坍塌,预应力锚索(锚杆)框架造成工程的巨大浪费,另外框架自重会导致坡面防塌效果不理想。
[0010]5、预应力锚索(锚杆)框架按照品来划分,品与品之间通过伸缩缝隔离开来,后果是一旦局部发生垮塌,附近框架起不到联合抗滑的作用。
[0011]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新型的边坡支护结构(2020111993475,2020224768983)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充分发挥柔性防护网施工速度快、有利于坡面的绿化、工程造价小以及整个坡面联成整体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预应力锚索(锚杆)锚梁框架结构中预应力锚索强大的锚固力实现对深层滑坡的治理效果,一种新型柔性边坡锚固结构(2020112978843,202022680200X)在避免了滑坡体活动对工程锚索结构破坏的同时提高了坡体的安全性,有效杜绝了滑面附近锚索锈蚀失效造成的危害,通过锚索、锚杆和锚梁之间
有效的组合有效建立起了锚梁和滑坡体之间的有力联系,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工期,增加结构的可靠性,同时为坡面绿化和环境友好提供了重要基础。
[0012]但是,上述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0013]1、锚梁、锚索和锚杆之间的连接关系仍然不能很好地将预应力锚索和锚梁拉力高效地转化为抗滑力。
[0014]2、锚梁从滑坡体内部进入稳定山体后没有设置锚固段和锚碇来为滑坡锚梁网状结构、锚索

锚杆组合体等提供足够可靠的锚固反力,进而降低工程造价。
[0015]3、锚梁结构在滑坡体前缘大部分区域设置为密布的锚梁网状结构,但实际工程中,部分滑坡体以及滑坡体外的稳定山体中不需要以辅以同样密度的锚梁网状结构,从而减少锚梁在地表埋设的开槽数量,减少对原始坡面的扰动和破坏的同时节约工程造价,因此需要在滑坡体内外的最佳位置将纵向锚梁聚合在一起并和主锚梁连接,建立有效的连接接口—锚梁集成板。
[0016]4、在滑坡区域,为节约工期,需要同时确保边坡开挖的安全与稳定,新型支护结构在边坡开挖之前就完成大部分施工,针对未完成开挖的坡面锚索需要提前完成部分工作,边坡开挖到位后尽快完成锚索工程,因此开挖坡面锚索的预施工工艺和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0017]5、对于新开挖高边坡,为减少大开挖,开挖坡面采用陡倾角,由此产生的卸荷需要得到可靠的支撑,由此需要一种新型的锚梁设置方案确保边坡的稳定。
[0018]6、没有充分考虑锚梁在平面曲线转角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锚索+锚杆组合结构对锚梁实施可靠支撑,避免后期锚梁产生变位松弛,影响锚梁对坡体预应力的持续作用;
[0019]7、没有设置便于日后对每束锚梁结构锚固力监测的锚梁集成板,易维护特征没有体现出来。
[0020]8、当在滑坡体边界内外坡面出现较大的平台或主锚梁要越过山脊时,锚梁在垂直方向会产生巨大变化,没有通过设置工程结构对锚梁竖向荷载进行卸荷处理,防止由于锚梁巨大垂直力施加在坡体而使得坡体失稳。
[0021]9、没有考虑到由于地表建筑物或特殊地形的原因,主锚梁不能在地表附近设置时,锚梁在地下通过隧锚在滑坡体范围内(或外)不动层的锚固段+锚碇实现可靠锚固。
[0022]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2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涉及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0024]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主锚梁1,锚梁集成板101,锚梁集成板架1011,次锚梁钢绞线束1012,主锚梁钢绞线束1013,锚孔1014,主锚梁锚固段102,主锚梁锚碇103,锚碇锚索104,主锚梁自由段105,次锚梁2,横向锚梁3,横向锚梁端部锚索4,横向锚梁的锚杆5,悬索形锚梁6,Ⅰ型组合体61,Ⅰ型锚杆611,Ⅰ型锚碇锚索612,Ⅰ型锚杆压头613,Ⅰ型螺栓614,Ⅱ型组合体62,Ⅱ型锚杆621,Ⅱ型锚索622,锚索转角连接623,锚固片624,Ⅱ型锚杆压头625,锚索+锚梁连接件626,次锚梁2在Ⅱ型组合体62处的分束627,锚梁压线盖6261,Ⅱ型锚垫板6262,Ⅲ型组合体63,Ⅲ型锚杆631,横向锚梁挡块632,锚固夹片
633,次锚梁2在Ⅲ型组合体63处的分束634,Ⅲ型锚碇锚索635,锚压板636,锚梁左转向平衡架64,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杆641,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索642,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43,垫块644,锚梁右转向平衡架65,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杆651,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索652,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53,丝网7,坡面线8,滑坡边界9,滑坡滑动面10,落地桩11,弹性垫层111,预埋件112,凹槽113,横向锚梁自由段12,锚碇13,隧洞14,地面建筑15,连接件16,固定螺栓161,固定压盖162,固定支板163,锚梁凹位锚碇17,锚梁凹位锚碇锚索171,连接件下盘172,连接件上盘173,锚梁凹位锚碇螺栓174,落地桩锚杆18,锚杆杆身181,预埋连接件182,横向锚梁锚固段19,落地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索形和斜拉形复合柔性边坡锚固结构,主锚梁(1),锚梁集成板(101),锚梁集成板架(1011),次锚梁钢绞线束(1012),主锚梁钢绞线束(1013),锚孔(1014),主锚梁锚固段(102),主锚梁锚碇(103),锚碇锚索(104),主锚梁自由段(105),次锚梁(2),横向锚梁(3),横向锚梁端部锚索(4),横向锚梁的锚杆(5),悬索形锚梁(6),Ⅰ型组合体(61),Ⅰ型锚杆(611),Ⅰ型锚碇锚索(612),Ⅰ型锚杆压头(613),Ⅰ型螺栓(614),Ⅱ型组合体(62),Ⅱ型锚杆(621),Ⅱ型锚索(622),锚索转角连接(623),锚固片(624),Ⅱ型锚杆压头(625),锚索+锚梁连接件(626),次锚梁(2)在Ⅱ型组合体(62)处的分束(627),锚梁压线盖(6261),Ⅱ型锚垫板(6262),Ⅲ型组合体(63),Ⅲ型锚杆(631),横向锚梁挡块(632),锚固夹片(633),次锚梁(2)在Ⅲ型组合体(63)处的分束(634),Ⅲ型锚碇锚索(635),锚压板(636),锚梁左转向平衡架(64),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杆(641),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索(642),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43),垫块(644),锚梁右转向平衡架(65),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杆(651),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索(652),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53),丝网(7),坡面线(8),滑坡边界(9),滑坡滑动面(10),落地桩(11),弹性垫层(111),预埋件(112),凹槽(113),横向锚梁自由段(12),锚碇(13),隧洞(14),地面建筑(15),连接件(16),固定螺栓(161),固定压盖(162),固定支板(163),锚梁凹位锚碇(17),锚梁凹位锚碇锚索(171),连接件下盘(172),连接件上盘(173),锚梁凹位锚碇螺栓(174),落地桩锚杆(18),锚杆杆身(181),预埋连接件(182),横向锚梁锚固段(19),落地桩顶连接件(20),连接件基板(201),落地桩顶锚垫板(202),大倾角锚固孔(203),小倾角锚固孔(204),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连接器燕尾(21),燕尾板身(211),预留孔(212),燕尾板身翼(213),燕尾板身上面(214),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连接器增束器(22),增束器扣板(221),增束孔(222),锚栓孔(223),锚栓(224),增束器下平面(225);其特征是:所述的主锚梁(1)一端先后与位于坡体稳定地层的主锚梁锚固段(102)和主锚梁锚碇(103)相连,主锚梁锚碇(103)通过设置在其侧壁或底部的锚碇锚索(104)完成了进一步的锚固作用,主锚梁(1)的另一端通过主锚梁自由段(105)与锚梁集成板(101)相连,通过锚梁集成板(101)实现了主锚梁(1),多条次锚梁(2)及悬索形锚梁(6)锚固的连接;所述的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其线型向上凸起的凸曲线,转角最大的位置设置有一根或数根落地桩(11);所述的落地桩(11)为机械成孔或人工挖孔后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桩,其桩尖需穿过下部的滑坡滑动面(10),当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在桩顶两侧的曲线和落地桩(11)的夹角不相等时,在锚梁和落地桩(11)夹角大的一侧设置有落地桩锚杆(18),落地桩(11)设置于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曲线向上凸起位置,当桩顶梁两侧锚梁的转角小于15
°
时,在落地桩(11)顶部设置有连接件(16)将锚梁和桩连接在一起,当锚梁在桩顶两侧的转角大于15
°
时,在落地桩(11)顶部设置有落地桩顶连接件(20)将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和落地桩(11)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桩顶连接件(16)由固定螺栓(161),固定压盖(162),固定支板(163)组成,其特征是:通过曲线型的固定压盖(162),固定支板(163),并通过固定螺栓(161)连接,将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固定在落地桩(11)顶部;所述的落地桩顶连接件(20)由连接件基板(201),落地桩顶锚垫板(202),大倾角锚固孔(203),小倾角锚固孔(204)组成,其特征是: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的大
倾角一侧通过连接件基板(201)上的大倾角锚固孔(203)在落地桩顶锚垫板(202)上实现锚固,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的小倾角一侧通过连接件基板(201)上的小倾角锚固孔(204)并在落地桩顶锚垫板(202)上实现锚固,连接件基板(201)套接在落地桩(11)顶部,同时将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固定在落地桩(11)顶部;所述的落地桩锚杆(18)和落地桩(11)的连接结构包括弹性垫层(111),预埋件(112),凹槽(113),锚杆杆身(181),预埋连接件(182),其特征是:落地桩锚杆(18)的预埋连接件(182)和落地桩(11)的预埋件(112)机械连接,落地桩(11)上设置有凹槽(113),并在凹槽(113)槽壁设置有弹性垫层(111);所述的锚梁集成板(101)是在锚梁集成板架(1011)上安装有不同角度的锚孔(1014),其中安装有次锚梁钢绞线束(1012),主锚梁钢绞线束(1013),悬索形锚梁(6);所述的主锚梁锚固段(102)是主锚梁(1)的钢绞线与周围土体通过钢筋混凝土或改良土等建筑材料固结在一起的结构;所述的主锚梁锚碇(103)是通过挖掘形成的隧洞或桩坑,通过合理填筑钢筋混凝土、浆砌片石、改良土等材料与坑周围土体固结在一起,并为主锚梁(1)的钢绞线提供锚固反力;所述的次锚梁(2)从下到上设置有Ⅰ型组合体(61),Ⅱ型组合体(62),Ⅲ型组合体(63),落地桩(11)及与其相连的落地桩锚杆(18),锚梁凹位锚碇(17),横向锚梁的锚杆(5),最后次锚梁(2)和悬索形锚梁(6)连接后与锚梁集成板(101)相连接或直接与锚梁集成板(101)相连接;所述的锚梁左转向平衡架(64)由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杆(641),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索(642),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43),垫块(644)组成,其特征是:锚碇的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索(642)通过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43)与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杆(641)的端部锚固连接,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置于锚梁左转向平衡架锚杆(641)顶部的垫块(644)上部;所述的锚梁右转向平衡架(65)由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杆(651),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索(652),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53)组成,其特征是:锚碇的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索(652)通过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垫板(653)与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杆(651)的端部锚固连接,主锚梁(1),次锚梁(2),悬索形锚梁(6)置于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杆(651)顶部的锚梁右转向平衡架锚索(652)上部;所述的横向锚梁(3),由中间的横向锚梁自由段(12),横向锚梁锚固段(19),横向锚梁端部锚索(4),其特征是:在横向锚梁自由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E零二D一七二零
申请(专利权)人:牛柏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