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726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设于通信塔中空的塔体内,塔体内设有系统设备,塔体内部设有温度检测器和风道调节机构,风道调节机构用于根据塔体内部温度调节塔体内部流场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的工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风道调节机构可根据温度检测器的监测情况适时启动,改变塔体内原有流场分布,减小塔体有效截面积,使得风道仅集中于系统设备的位置,减少气流向无用部位的流散,从而在同等流体流量耗费的情况下,提高流体的利用效率,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信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通信塔内安装有较多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热量,必须及时散热,否则极易引发用电设备负荷加重、工作效率降低乃至故障停机。对于通信塔类管状结构的设施,由于内部空间长径比较大,轴向空间虽大,径向尺寸却有限,通过管状结构的烟囱效应可进行排风散热,但当用电设备高负荷运行,或外部环境温度较高时,仅靠烟囱效应难以及时通信塔高效地散热,而如果大量设置风机虽可以加强散热能力,但这样又会增加能耗及运维成本。公开号为CN210013545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调温式通信铁塔,包括通信塔体和自动调温箱,通信塔体顶部安装有信号杆,信号杆顶部安装有信号器,通信塔体顶部焊接有放置网箱,自动调温箱底部通过支杆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安装在放置网箱内,自动调温箱内设置有制冷腔和制热腔,制冷腔与制热腔的内壁一侧分别安装有进风管一和进风管二,制冷腔与制热腔的内壁另一侧分别通过螺栓安装有风机一和风机二,风机一和风机二分别设置在进风管一和进风管二内,进风管一和进风管二顶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有冷凝器和换热器,该技术结构新颖,可通过感知温度变化自行调节温度,具有较好的保护性。但如前所述,通过增设风机虽可改善散热,但会增加能耗及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现有的通信塔若采用经济的散热技术方案则散热效率有限,若采用增设散热设备的技术方案则又会增加能耗及运维成本,为解决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又可控制能耗及运维成本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设于通信塔中空的塔体内,塔体内设有系统设备,塔体内部设有温度检测器和风道调节机构,风道调节机构用于根据塔体内部温度调节塔体内部流场分布。流体管道内,在同样流体流量下,流速与流体管道截面积成反相关的关系,本专利技术中风道调节机构即是基于该原理改善通信塔内部散热效果。通信塔内部由于长度较长,通常系统设备在通信塔内部零散分布,常态下,通过通信塔自身的烟囱效应所产生的空气流动可以满足系统设备的散热需求,但此时有相当部分气流并未直接用于与系统设备进行热交换,而是从塔体内的空隙中无障碍地通过,这部分气流散热能力实际上被浪费。当用电设备高负荷运行,或外部环境温度较高时,仅通过原有的烟囱效应已难以满足系统设备的散热要求,此时风道调节机构可根据温度检测器的监测情况适时启动,改变塔体内原有流场分布,减小塔体有效截面积,使得风道仅集中于系统设备的位置,不仅提高流体流速,而且将气流集中用于与系统设备的热交换,减少气流向无用部位的流散,从而在同等流体流量耗费的情况下,提高流体的利用效率,在不增加能耗或少量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
[0005]作为优选,所述风道调节机构包括风道隔板、导流板、导流板驱动电机和控制器,风道隔板竖直固定在塔体内壁上,导流板铰接在风道隔板上、下两端,导流板驱动电机与风道隔板传动连接,导流板驱动电机和所述温度检测器电连接在控制器上。风道隔板用于分隔塔体内腔体,在风道隔板两侧各形成一风道,其中一风道对准系统设备。当散热能力足够,不需要调节风道时,导流板竖起,保持风道隔板两侧风道都开通;当散热能力不足时,导流板在控制器控制下驱动导流板转动,偏离系统设备的风道关闭,仅保留对准系统设备的风道开通且该风道出口大小可由风道隔板的转动角度决定,从而通过风道调节机构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
[0006]作为优选,系统设备沿塔体高度方向错落布置,风道隔板位置低于系统设备,系统设备位于导流板与塔体内壁所配合形成的风道出口外。这样可避免风道隔板和系统设备在塔体轴向上发生位置重叠,提高对塔体内部空间利用率。
[0007]作为优选,风道隔板为中空结构,塔体内设有冷却液管,冷却液管内设有循环流通的冷却液,冷却液管与风道隔板连通,冷却液管上设有循环泵。必要时,冷却液管内冷却液启动循环,与风道隔板进行热交换,降低风道隔板表面温度,这样气流流经风道时也可降低温度,提高气流的降温散热能力,进一步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
[0008]作为优选,系统设备包括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分区域设置,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外均设有隔离罩。强电装置、弱电装置分区域安装可以减少相互的电磁干扰。
[0009]作为优选,系统设备包括电池、第三层设备、第二层设备和第一层设备,电池、第三层设备、第二层设备和第一层设备在塔体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第三层设备包括模块化开关电源和动环监控单元FSU,第二层设备包括直流配电单元、电源分配单元DCDU、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BU、分组传送网PTN和光纤盒,第一层设备包括直流配电单元、电源分配单元DCDU和光纤盒。
[0010]作为优选,塔体内设有由角钢和方管构成的设备支架,系统设备固定在设备支架上。
[0011]作为优选,塔体顶部设有无动力风帽。风帽可产生顶吸抽风作用,强化单管塔的烟囱效应。
[0012]作为优选,塔身内壁涂有防火涂料,塔身内还悬挂有灭火装置。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本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的消防功能。
[0013]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所有系统设备正常稳定运行时塔体内部温度变动范围,设置风道调节启动阈值;步骤二.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到塔体内部温度未超过风道调节启动阈值时,导流板驱动电机保持停止,使风道隔板上、下端的导流板均处于竖直状态;步骤三.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到塔体内部温度超过风道调节启动阈值时,导流板驱动电机启动,使风道隔板上端的导流板向邻近的系统设备转动,使风道隔板一侧与塔体内壁间的风道出口缩小,同时风道隔板下端的导流板向另一方向转动,使风道隔板另一侧与塔体内壁间的风道入口封闭。
[0014]通过本工作方法,风道调节机构适时启动,改变塔体内原有流场分布,减小塔体有
效截面积,使得风道仅集中于系统设备的位置,实现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又可控制能耗及运维成本的专利技术目的。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通信塔内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中风道调节机构可根据温度检测器的监测情况适时启动,改变塔体内原有流场分布,减小塔体有效截面积,使得风道仅集中于系统设备的位置,减少气流向无用部位的流散,从而在同等流体流量耗费的情况下,提高流体的利用效率,提高塔体内散热效率。
[0016]节约能耗。本专利技术采用风道调节机构通过流场的合理分布,而不是通过简单地增设风机以改善散热,从而用更节能的方式提高通信塔内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通信塔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通信塔内的布置示意图;图4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通信塔内部系统设备的布置示意图;图5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通信塔内部系统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设于通信塔中空的塔体(1)内,塔体(1)内设有系统设备(6),其特征是塔体(1)内部设有温度检测器和风道调节机构,风道调节机构用于根据塔体(1)内部温度调节塔体(1)内部流场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风道调节机构包括风道隔板(2)、导流板(3)、导流板驱动电机(4)和控制器,风道隔板(2)竖直固定在塔体(1)内壁上,导流板(3)铰接在风道隔板(2)上、下两端,导流板驱动电机(4)与风道隔板(2)传动连接,导流板驱动电机(4)和所述温度检测器电连接在控制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是系统设备(6)沿塔体(1)高度方向错落布置,风道隔板(2)位置低于系统设备(6),系统设备(6)位于导流板(3)与塔体(1)内壁所配合形成的风道出口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是风道隔板(2)为中空结构,塔体(1)内设有冷却液管(5),冷却液管(5)内设有循环流通的冷却液,冷却液管(5)与风道隔板(2)连通,冷却液管(5)上设有循环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是系统设备(6)包括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分区域设置,强电装置和弱电装置外均设有隔离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塔高效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是系统设备(6)包括电池、第三层设备、第二层设备和第一层设备,电池、第三层设备、第二层设备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平陈建明陈江棋陈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宝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