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6499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13
提供能够提供如下的接触件的连接器:即使在提供接触件对壳体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在本公开中提供连接器,其是具有接触件和具备能够容纳该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而组成的连接器,前述接触件具备从前述壳体的开口端向外部突出且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以及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壳体的前述内侧空间,前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前述弹簧部与前述壳体的构建前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能够在前述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接触,前述接触部分是前述壳体从前述弹簧部承受的预载承受部分,前述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包括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在剖视观察下,前述第1接触部分是最高的前述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前述第2接触部分处于比前述第1接触部分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部分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部分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


[0001]本公开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有关。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已知经由连接器使电子基材彼此互相电连接的样式。连接器具有接触件和壳体而组成。作为接触件,能够使用具备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的物体。作为壳体,能够使用具备容纳接触件且具有接触件能够沿着长轴方向上下移动的开口端的内侧空间的物体。
[0003]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如下的样式:从接触部的两侧端部分别形成有以能够与位于壳体的开口端侧的构建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接触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分,两个延伸部分在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是同一高度水平。
[000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0

5109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

1625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等新发现在以下的情况下存在改善的事项。具体而言,根据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用途,可能有时对接触件和壳体的形态造成制约。具体而言,可能有时对接触件的高度、壳体的开口端的尺寸造成制约。与此相伴地,有时需要配置能够不从位于接触件的顶端侧的接触部的两侧端部、而是仅从单侧端部与位于壳体的开口端附近的内侧形成面接触的延伸部分。
[0006]在此情况下,不仅接触件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相互接触,而且壳体承受弹簧部对接触件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成为一处。因此,在接触件的弹簧部中产生的应力分布难以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取得平衡,有可能接触件的接触部向一侧倾斜。其结果是,有可能在由于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接触件的接触部时的弹簧部的压缩而导致的长轴方向的接触部向下方移动和由于弹簧部的伸张而导致的接触部向上方移动时,该接触部摩擦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因此,作为整体,可能难以提供接触部能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的接触件。
[0007]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供如下的接触件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即使在提供接触件对壳体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连接器:其是具有接触件和具备能够容纳该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而组成的连
接器,前述接触件具备从前述壳体的开口端向外部突出且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以及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壳体的前述内侧空间,前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前述弹簧部与前述壳体的构建前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能够在前述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接触,前述接触部分是前述壳体从前述弹簧部承受的预载承受部分,前述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包括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在剖视观察下,前述第1接触部分是最高的前述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前述第2接触部分处于比前述第1接触部分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
[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接触件:其是连接器用接触件,能够容纳于具备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具有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而组成,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内侧空间,前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前述弹簧部能够在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局部区域处与前述壳体的构建前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接触,前述至少两个局部区域包括第1局部区域和第2局部区域,在剖视观察下,前述第1局部区域能够与前述壳体的前述内侧形成面在最高的高度水平接触,前述第2局部区域处于比前述第1局部区域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
[00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壳体:其是连接器用壳体,具备能够容纳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该内侧空间的构建内侧形成面能够与预载状态的前述接触件在至少两处接触,该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的前述壳体的厚度尺寸互相不同。
[0011]专利技术的效果依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的接触件:即使在提供接触件对壳体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3]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底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4]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能够视觉辨认内部剖面构造一部分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5]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0016]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接触件与壳体的接触部分的剖面图。
[0017]图6是随时间推移而示出接触件向壳体的内侧空间插入的样式的示意性剖面图。
[0018]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预载前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19]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预载完成之后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0]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附图中的各种元件只不过为了理解本公开而示意性且例示性地示出,外观或尺寸比等可能与实物不同。
[0022][连接器的整体构成]首先,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其后,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0023]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底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能够视觉辨认内部剖面构造一部分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0024]如图1

图4中示出那样,本公开的连接器100具有一体地组合的接触件10和壳体20而组成。
[0025]壳体20具备在剖视观察下能够容纳接触件10的贯通的内侧空间23(参照图4)。在此所述的“能够容纳”是指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后述的接触件10的接触部的前后、容纳作为接触件10的构成元件的弹簧部和块部的全部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在此所述的“贯通的内侧空间”是指在两端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开口的空间区域,是指以位于后述的接触件的一侧的接触部和位于另一侧的连接部能够分别从上述两个开口突出的方式构成的空间。
[0026]内侧空间23由内侧形成面27构建。内侧形成面27能够是在剖视观察下与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A(或沿着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A的中心线L或L1的方向)(参照图4、图5和图9)平行的大致直线形状。壳体20作为整体构造能够采用大致长方体形状(参照图1)。
[0027]在此情况下,上表面21的纵横尺寸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分别是5 mm

100 mm,优选10 mm

50 mm,例如15 mm。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是具有接触件和具备能够容纳该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而组成的连接器,所述接触件具备从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向外部突出且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以及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空间,所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所述弹簧部与所述壳体的构建所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能够在所述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接触,所述接触部分是所述壳体从所述弹簧部承受的预载承受部分,所述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包括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在剖视观察下,所述第1接触部分是最高的所述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所述第2接触部分处于比所述第1接触部分更低的所述高度水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以所述开口端的位置为基准,所述第1接触部分相对于所述开口端位于近侧,另一方面,所述第2接触部分相对于所述开口端位于远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接触部分和所述第2接触部分以沿着所述接触件的所述长轴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分别定位于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至少所述第1接触部分比所述开口端的轮廓线更位于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剖视观察下,所述弹簧部仅从所述接触部的一侧连续,所述接触部的另一侧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形成面隔离。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2接触部分是处于所述第1接触部分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的所述壳体的厚度尺寸互相不同。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松纪行古平善彦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