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硬化物、层叠体、硬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646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制作具有一定的加工性、粘性、耐擦伤性的硬化物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所述组合物的硬化物、层叠体及硬化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供的解决手段是一种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包括:作为含有含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成分的自由基聚合物(a1)与α,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硬化物、层叠体、硬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硬化物、层叠体、硬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各种塑料被利用于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电制品的主体及其遥控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输入板、个人电脑等信息终端机的框体及显示器、汽车零件、汽车内饰材料等多领域。塑料具有加工性、透明性、轻量性、廉价等优点,但与玻璃材料相比具有柔软且容易划伤的缺点。
[0003]为了改良这些缺点,在塑料表面涂布硬涂剂,在不损害塑料所具有的优点的情况下,改善表面的耐擦伤性。作为此种硬涂剂,可使用硅酮系、丙烯酸系、三聚氰胺系树脂等。其中,就硬化时间、原料成本等观点而言,使用可通过紫外线等活性能量线来硬化的丙烯酸系树脂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成为主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

135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5]在使用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情况下,若在塑料的成形加工前涂敷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并照射活性能量线使其交联硬化,则可通过提高树脂的交联密度来改良耐药品性、耐擦伤性。另一方面,以所述方式交联硬化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加工性差。为了应对此种加工性的问题,在塑料的成形加工后会实施通过涂装等来赋予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1)。但是,所述方法中,涂布的工序变多、在加工品的曲面部发生涂敷不均、良率差成为问题。
[0006]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塑料或膜的成形加工前涂敷,且兼具加工性与耐擦伤性等涂膜硬度的硬涂剂。
[0007]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制作具有一定的加工性、粘性、耐擦伤性的硬化物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所述组合物的硬化物及层叠体。[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08]本专利技术人们进行了努力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规定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可解决所述课题。
[0009]即,本专利技术涉及以下的项目1~项目11。(项目1)一种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包括:作为含有含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成分的自由基聚合物(a1)与α,β

不饱和羧酸(a2)的反应产物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B)、及
三聚氰胺树脂(C)。(项目2)根据项目1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A)成分的羟基浓度为1.1mmol/g以上且5mmol/g以下,(A)成分的(甲基)丙烯酸当量为150g/eq以上且1,000g/eq以下,且(B)成分具有3个以上且30个以下的(甲基)丙烯酰基。(项目3)根据项目1或2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A)成分与(B)成分的质量比(固体成分换算)为(A)/(B)=10/90~99/1。(项目4)根据项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质量%,(C)成分的含量(固体成分换算)为1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项目5)根据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光聚合引发剂(D)。(项目6)根据项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含氟化合物(E)。(项目7)根据项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无机微粒子(F)。(项目8)一种部分硬化物,其是将根据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加热而获得,且断裂伸长率为40%以上。(项目9)一种硬化物,其是根据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的硬化物。(项目10)一种层叠体,在基材表面的至少一个面具有根据项目8所述的部分硬化物或根据项目9所述的硬化物。(项目11)一种方法,其中在对根据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来进行部分硬化后,照射活性能量线来进一步硬化。[专利技术的效果][0010]本专利技术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含有所述组合物的硬化物及层叠体具有一定的加工性、粘性、耐擦伤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整体中,各物性值、含量等数值的范围可适当(例如自下述各项目中记载的上限及下限的值中选择)设定。具体而言,关于数值α,在数值α的下限例示A1、A2、A3等,数值α的上限例示B1、B2、B3等的情况下,数值α的范围可例示A1以上、A2以上、A3以上、B1以下、B2以下、B3以下、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等。此外,本专利技术中所谓“~”,以包含其前后所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的含义使用。
[001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以下也称为“树脂组合物”),包括:作为含有含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成分的自由基聚合物(a1)(以下也称为“(a1)成分”)与α,β

不饱和羧酸(a2)(以下也称为“(a2)成分”)的反应产物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以下也称为“(A)成分”)、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B)(以下也称为“(B)成分”)、及三聚氰胺树脂(C)(以下也称为“(C)成分”)。此外,(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另外,(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0013]<(A)成分>(A)成分是作为(a1)成分与(a2)成分的反应产物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作为(A)成分,共聚物还可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0014]<(a1)成分>(a1)成分是含有含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成分的自由基聚合物。作为含有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以下也称为“(a1

1)成分”),可使用各种公知的物质。
[0015]作为(a1

1)成分,可例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α

乙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α

正丙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α

正丁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4

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3,4

环氧环己烷)
‑1‑
基]甲酯等。作为(a1

1)成分所例示的物质及作为(a1

1)成分公知的物质可单独使用,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就获得容易性及耐擦伤性的方面而言,(a1

1)成分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0016](a1)成分的结构单体中除了(a1

1)成分以外,也可同时含有不含环氧基的能够共聚的单体(以下也称为“(a1

2)成分”)。作为(a1

2)成分,可使用各种公知的物质。
[0017]作为(a1

2)成分,可例示:含有苯乙烯、α

甲基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包括:作为含有含环氧基的单(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成分的自由基聚合物(a1)与α,β

不饱和羧酸(a2)的反应产物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A)、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B)、及三聚氰胺树脂(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A)成分的羟基浓度为1.1mmol/g以上且5mmol/g以下,(A)成分的(甲基)丙烯酸当量为150g/eq以上且1,000g/eq以下,且(B)成分具有3个以上且30个以下的(甲基)丙烯酰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以固体成分换算(A)成分与(B)成分的质量比为(A)/(B)=10/90~99/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活性能量线硬化型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A)成分及(B)成分的总量100质量%,以固体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斧拓冶田中谅佐藤仁宣小谷野浩寿
申请(专利权)人: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