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619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采用成孔装置在桩位处成孔,并沉入至第一扩径位置;b.在第一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成孔装置对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一扩径结构;c.采用穿透装置对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的同时,穿透流塑状混凝土体;d.将成孔装置向下沉入至第二扩径位置;e.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成孔装置对流塑状混凝土体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二扩径结构;f.重复上述步骤c至e,直至完成底部扩径位置处的底部扩径结构的施工,此后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完成灌注桩的桩身施工。上述方法避免了径向扩大结构的位置相对于设计位置发生竖向偏移,且成型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到设计要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地基施工中,为了灌注桩的承载力,往往会在桩底通过施工形成径向扩大的结构;然而,为了进一步增加桩体的承载力,中国专利文献CN 107794918A、CN 102444120A和CN111395312A,分别公开了一种在桩底和桩身处均形成有径向扩大结构的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及其采用该方法施工得到的桩体。该专利文献介绍的施工方法在形成径向扩大结构的顺序是从桩底开始自下而上通过夯击形成。采用该施工方法施工得到的桩体存在以下缺点:
[0003]在针对中、上部径向扩大结构进行挤扩时,由于该部的混凝土为未干硬混凝土,即流塑状混凝土,这种状态的混凝土在锤击作用下往会将力较大程序向下传导至下段未干硬混凝土,从而造成对其下段未干硬混凝土的挤扩,而并不能在挤扩处将力较大程度向径向传导,这样一来会影响中、上部扩大头的扩大效果,即,径向扩大结构成型的位置相对于设计位置发生竖向偏移,且实际成型尺寸很有可能比设计尺寸小,无法达到设计要求;进而导致桩体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避免在采用流塑状混凝土对灌注桩进行多段径向扩大结构施工的过程中,造成径向扩大结构的位置容易相对于设计位置发生竖向偏移,且成型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从而提供一种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a.采用成孔装置在桩位处成孔,并沉入至第一扩径位置;
[0007]b.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一扩径结构;
[0008]c.采用穿透装置对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的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的同时,穿透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
[0009]d.将所述成孔装置向下沉入至第二扩径位置;
[0010]e.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二扩径结构;
[0011]f.重复上述步骤c至e,直至完成底部扩径位置处的底部扩径结构的施工,此后灌入所述流塑状混凝土,完成所述灌注桩的桩身施工。
[0012]上述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穿透装置包括相互套合的
内套管部件和外套管部件。
[0013]上述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成孔装置包括相互套合的内套管部件和外套管部件。
[0014]上述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在上述步骤f后还包括将钢筋笼插入到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中的步骤。
[0015]上述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外套管部件至少包括横截面外轮廓为圆形或非圆形的部分,其中,所述非圆形包括三角形或多边形。
[0016]上述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包括上拔所述外套管部件,同时下压或锤击所述内套管部件,以对所述流塑状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
[0017]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1、本专利技术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首先进行扩径的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并非为灌注桩的底部位置,即,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本专利技术优先在桩体的上部位置进行扩径,按至上而下的扩径顺序进行;为实现这种扩径顺序,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在完成第一扩径结构后采用穿透装置穿透所述第一扩径结构的方式,使得第一扩径结构的流塑状混凝土保持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进而在穿透所述第一扩径结构以后,且对所述第二扩径位置进行径向施工时,至少不会影响第一扩径结构的竖向位置;进而有效地避免在采用流塑状混凝土对灌注桩进行多段径向扩大结构施工的过程中,造成径向扩大结构的位置容易相对于设计位置发生竖向偏移,且成型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拔力。
[0019]2、在桩身中增设钢筋笼,可以有效地提高桩身的抗拔力。
[0020]3、所述外套管部件至少包括横截面外轮廓为圆形或非圆形的部分,其中,所述非圆形包括三角形或多边形,可以满足不同的桩体形状的设计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a.采用成孔装置在桩位处成孔,并沉入至第一扩径位置;
[0023]b.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一扩径结构;
[0024]c.采用穿透装置对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的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的同时,穿透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
[0025]d.将所述成孔装置向下沉入至第二扩径位置;
[0026]e.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二扩径结构;
[0027]f.重复上述步骤c至e,直至完成底部扩径位置处的底部扩径结构的施工,此后灌入所述流塑状混凝土,完成所述灌注桩的桩身施工。
[0028]本专利技术的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中,首先进行扩径的所述第一扩
径位置并非为灌注桩的底部位置,即,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本专利技术优先在桩体的上部位置进行扩径,按至上而下的扩径顺序进行;为实现这种扩径顺序,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在完成第一扩径结构后采用穿透装置穿透所述第一扩径结构的方式,使得第一扩径结构的流塑状混凝土保持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进而在穿透所述第一扩径结构以后,且对所述第二扩径位置进行径向施工时,至少不会影响第一扩径结构的竖向位置;进而有效地避免在采用流塑状混凝土对灌注桩进行多段径向扩大结构施工的过程中,造成径向扩大结构的位置容易相对于设计位置发生竖向偏移,且成型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情况。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拔力。
[0029]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成孔装置可以为相互套合的内套管部件和外套管部件,也可以为其它可以达到相同或相似效果的成孔装置。所述穿透装置可以为相互套合的内套管部件和外套管部件,也可以为其它可以达到相同或相似效果的穿透装置。当所述成孔装置与所述穿透装置不同时为相互套合的内套管部件和外套管部件时,在达到相同或相似效果的情况下,仅会增加装置更换的操作,但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段扩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采用成孔装置在桩位处成孔,并沉入至第一扩径位置;b.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一扩径结构;c.采用穿透装置对所述第一扩径位置处的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进行径向挤扩的同时,穿透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d.将所述成孔装置向下沉入至第二扩径位置;e.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灌入流塑状混凝土,并通过操作所述成孔装置在所述第二扩径位置处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施加竖向向下的作用力,对所述流塑状混凝土体进行径向挤扩,形成第二扩径结构;f.重复上述步骤c至e,直至完成底部扩径位置处的底部扩径结构的施工,此后灌入所述流塑状混凝土,完成所述灌注桩的桩身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献刚熊小林刘斌张东海付豫楹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基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