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6075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包括沿基坑壁设置的支护桩,相邻支护桩之间设有柱间止水桩,支护桩后侧的基坑壁内设有柱后止水桩;沿基坑壁顶部设有排水明沟,排水明沟与基坑外的排水系统相连,沿基坑壁底部设有外侧排水盲沟,外侧排水盲沟沿线间隔设有外侧集水井;所述外侧排水盲沟底部设有第一排水连管,第一排水连管与外侧集水井的交汇处连接有第一抽水管,第一抽水管向下延伸至外侧集水井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连管上连接有排水总管,排水总管的一端延伸至基坑外后连接有沉降池,排水总管上设有抽水泵,沉降池上设有排污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截排水效果好,施工安全性高,施工方便的特点,适合在高地下水水位区域施工。水水位区域施工。水水位区域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截排水系统,特别是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大型建筑场地施工时向下开挖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施工土坑,当基坑开挖深度低于地下水水位埋深时,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会汇集至基坑内,此时基坑外侧周围的地基内的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严重时会造成周边地基下沉,对周边建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地下水汇集至基坑中之后,会严重影响基坑的开挖和后期施工。因此,基坑开挖前后对基坑周围进行地下水的截排非常必要,不仅能够保障施工安全,同时,还能方便基坑的施工。
[0003]现目前基坑截排水方法众多,但基本上都离不开止水桩、集水井和排水系统这些常规的截排水设施。在一般的基坑施工中,通过在支护桩后设置一排止水桩,然后在基坑壁底部设置排水盲沟和集水井吗,通过抽水泵排水就能够满足基本的施工要求。但是,在高地下水位区域施工时,地下水通常量较大,水压较高,按照常规的支护截排水结构进行布置,并不能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的截排水系统进行重新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本技术具有截排水效果好,施工安全性高,施工方便的特点,适合在高地下水水位区域施工。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包括沿基坑壁设置的支护桩,相邻支护桩之间设有柱间止水桩,支护桩后侧的基坑壁内设有柱后止水桩;沿基坑壁顶部设有排水明沟,排水明沟与基坑外的排水系统相连,沿基坑壁底部设有外侧排水盲沟,外侧排水盲沟沿线间隔设有外侧集水井;所述外侧排水盲沟底部设有第一排水连管,第一排水连管与外侧集水井的交汇处连接有第一抽水管,第一抽水管向下延伸至外侧集水井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连管上连接有排水总管,排水总管的一端延伸至基坑外后连接有沉降池,排水总管上设有抽水泵,沉降池上设有排污管。本方案通过设置柱间止水桩和柱后止水桩两层止水层,并结合排水明沟和集水井排水盲沟两个排水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截排水的效果,保证了基坑内外的施工安全,并且方便基坑内的正常施工,在一些高地下水水位区域施工时非常适用。
[0006]为了提高明排水效果,前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所述排水明沟为砖砌结构,排水更加顺畅,渗水更少。
[0007]为了避免堵塞,进一步提高明排水效果,前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所述排水明沟的顶部设有水沟盖板,避免粗沙石和垃圾进入排水明沟内造成堵塞。
[0008]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坑内的集排水效果,保证基坑内顺利施工,前述的高地下水水
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所述基坑的底部的中间区域设有中心排水盲沟,中心排水盲沟沿线设有中心集水井,中心排水盲沟底部设有第二排水连管,第二排水连管与所述第一排水连管连通,第二排水连管与中心集水井的交汇处连接有第二抽水管,第二抽水管向下延伸至中心排水盲沟的底部,通过在基坑内的中部设置集水井和排水盲沟,能够避免基坑内出现大面积积水,使基坑内施工更加顺利,对于工程的整体效益的影响更小。
[0009]为了方便截排水系统的施工,前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所述中心排水盲沟以及外侧排水盲沟内采用回填碎石进行填充,施工更加方便,排水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0010]为了进一步方便截排水系统的施工,前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排水泵,排水泵远离沉降池的一侧的排污管上经三通阀连接有回灌管,回灌管的端部延伸至设于基坑外的水位观测井内,通过将回灌管与排水管集成共用,并将水位观测井同时用作回灌井,极大的减少了截排水系统的施工量,施工更加方便。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具有截排水效果好,施工安全性高,施工方便的优点,适合在高地下水水位区域施工。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为基坑部分的截排水系统的集水井和排水沟剖视图;
[0015]附图3为基坑部分的截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剖视图;
[0016]附图4为基坑部分的截排水系统的平面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

支护桩,2

柱间止水桩,3

柱后止水桩,4

排水明沟,5

外侧排水盲沟,6

外侧集水井,7

第一排水连管,8

第一抽水管,9

排水总管,10

沉降池,11

抽水泵,12

排污管,13

水沟盖板,14

中心排水盲沟,15

中心集水井,16

第二排水连管,17

第二抽水管,18

回填碎石,19

排水泵,20

三通阀,21

回灌管,22

水位观测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19]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0]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如附图1

4所示,包括沿基坑壁设置的支护桩1,相邻支护桩1之间设有柱间止水桩2,支护桩1后侧的基坑壁内设有柱后止水桩3;沿基坑壁顶部设有排水明沟4,排水明沟4与基坑外的排水系统相连,沿基坑壁底部设有外侧排水盲沟5,外侧排水盲沟5沿线间隔设有外侧集水井6;所述外侧排水盲沟5底部设有第一排水连管7,第一排水连管7与外侧集水井6的交汇处连接有第一抽水管8,第一抽水管8向下延伸至外侧集水井6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连管7上连接有排水总管9,排水总管9的一端延伸至基坑外后连接有沉降池10,排水总管9上设有抽水泵11,沉降池10上设有排污管12。
[0021]施工过程:按规划确定好基坑开挖边界,沿支护桩1、柱间止水桩2和柱后止水桩3的施工位置打入相应的支护桩1、柱间止水桩2和柱后止水桩3,形成支护和止水结构,然后
开挖基坑,并沿基坑壁顶部开挖300mm*300mm的排水明沟4,对于空间不足处采用的PVC管代替排水明沟4,将排水明沟4引流至外部的排水系统,当基坑开挖至底部后,在基坑壁的底部沿基坑壁开挖300mm*300mm的外侧排水盲沟5以及直径1m、深2m的外侧集水井6即可。地下水和降水流到基坑内后经外侧排水盲沟5汇流至外侧集水井6内,通过抽水泵11抽至沉降池10内进行沉降,然后经排污管12自然排放即可。
[002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明沟4的底部和侧壁用砖砌结构进行施工。
[002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明沟4的顶部设有水沟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基坑壁设置的支护桩(1),相邻支护桩(1)之间设有柱间止水桩(2),支护桩(1)后侧的基坑壁内设有柱后止水桩(3);沿基坑壁顶部设有排水明沟(4),排水明沟(4)与基坑外的排水系统相连,沿基坑壁底部设有外侧排水盲沟(5),外侧排水盲沟(5)沿线间隔设有外侧集水井(6);所述外侧排水盲沟(5)底部设有第一排水连管(7),第一排水连管(7)与外侧集水井(6)的交汇处连接有第一抽水管(8),第一抽水管(8)向下延伸至外侧集水井(6)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连管(7)上连接有排水总管(9),排水总管(9)的一端延伸至基坑外后连接有沉降池(10),排水总管(9)上设有抽水泵(11),沉降池(10)上设有排污管(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明沟(4)为砖砌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地下水水位基坑支护截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明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加乔许汉华郑晓军林啸鸣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有色地质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