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385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一种过滤装置包括滤芯。滤芯包括:滤芯本体和滤芯流体管道。滤芯本体呈筒状,所述滤芯本体通过至少两个板片贴合连接构成,在所述滤芯的筒壁上设有多个过滤孔,在所述滤芯本体的筒壁上设有滤芯流体入口。滤芯流体管道与所述滤芯流体入口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过滤装置,具有以下优势:采用多个板件层叠,通过真空扩散焊的方法对层叠的板件进行加温、加压、抽真空等方式制成滤芯本体,在板件上通过蚀刻或机械加工的方法加工形成过滤孔,提高了滤芯的强度,不易变形,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不受材料的限制,降低了过滤孔的尺寸和板厚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制约性。滤孔的尺寸和板厚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制约性。滤孔的尺寸和板厚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制约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过滤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滤装置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0003]滤网是水处理或油处理行业常用的一种滤材,过滤精度高的滤材成型型式主要是烧结编制网或者膜过滤,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865180U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精过滤器用自变孔隙滤芯,包括由弹簧压板、支撑柱和连接板构成的滤芯骨架,连接板上设有过滤盘支撑块,且过滤盘支撑块与支撑柱连接,支撑柱上连接有过滤盘压块,过滤盘压块与过滤盘支撑块之间设有过滤层,过滤层包括若干个层叠排列的过滤盘;在过滤盘压块与弹簧压板之间设有大弹簧,过滤盘压块与连接板之间设有顶竿。本技术可用于在线式自清洗过滤器,在滤芯反洗时,能形成比过滤时更大的间隙,极易将滤芯中拦截下来的杂质冲洗下来,可根据不同的水质,设定不同的过滤精度。本技术结构紧凑、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清洗水量少、清洗效果极佳,可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造纸、农业灌溉等领域。过滤精度要求不高的滤材成型方式主要以冲孔板等型式的滤网。虽然该滤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佳的过滤效果,但是该专利并未公开其滤芯的结构和加工工艺,可知其采用的是现有技术的滤芯结构,与现有的适合于其结构的传统的加工工艺制成,其中烧结编织网为多层烧结而成,滤网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污物会进入滤网难以清洗,造成滤网流通能力下降。另外,冲孔板成型滤网和编制网存在共同点为结构强度较低,易变形,无法承受较高压力,传统的滤网加工方法编织网受材料限制,另外冲孔网受材料、冲孔大小和板厚等多因素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过滤装置,采用多个板件层叠,通过真空扩散焊的方法对层叠的板件进行加温、加压、抽真空等方式制成滤芯本体,在板件上通过蚀刻或机械加工的方法加工形成过滤孔,解决了冲孔板成型滤网和编制网存在共同点为结构强度较低,易变形,无法承受较高压力,传统的滤网加工方法编织网受材料限制,另外冲孔网受材料、冲孔大小和板厚等多因素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过滤装置,包括:滤芯,包括:
[0007]滤芯本体,呈筒状,所述滤芯本体通过至少两个板片贴合连接构成,在所述滤芯的筒壁上设有多个过滤孔,在所述滤芯本体的筒壁上设有滤芯流体入口;
[0008]滤芯流体管道,与所述滤芯流体入口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滤芯还包括:
[0010]底座,与所述滤芯本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0011]盖板,与所述滤芯本体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的远离所述滤芯本体的表面固定有压簧。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滤装置,还包括:
[0013]壳体,具有中空的容纳腔室,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壳体输入管道和壳体输出管道,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部,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滤芯流体管道对应于所述壳体输入管道;
[0014]端盖,扣合在所述壳体的上端,并且,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15]在所述端盖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端盖与所述滤芯的盖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压簧的自由状态的长度。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孔在流体输入侧小于在流体输出侧的孔径。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孔为在所述板片的一个表面开设的盲孔,所述板片的两个表面形成具有开口的开口表面和实体表面;
[0018]所述滤芯通过n个所述板片层叠构成,第i

1个所述板片的所述开口表面与第i个所述板片的实体表面相对层叠,其中,n≥2,2≤i≤n。
[0019]进一步的,所述板片呈圆环形,所述板片的外径为所述滤芯的直径。
[0020]进一步的,所述板片的厚度和数量根据所述滤芯的预设过滤精度和预设滤网截面率确定;
[0021]通过所述预设过滤精度确定所述过滤孔的最大尺寸。
[0022]进一步的,所述滤芯本体通过两个所述板件贴合连接后卷曲成筒状;
[0023]所述过滤孔为在所述滤芯本体的侧壁上加工的多个滤芯通孔。
[0024]进一步的,所述滤芯还包括:
[0025]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滤芯本体的靠近进水方向的一侧的表面贴合连接;
[0026]所述支撑架通过设有多个支撑架通孔的板状件卷曲形成筒状。
[0027]一种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过滤装置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0028]S100、根据滤芯直径、过滤精度和需要的滤网截面率加工预设直径、厚度的板片,在板片上通过机械加工或蚀刻方法加工过滤孔,将至少两个板片层叠形成筒状结构的滤芯本体,将底座和盖板分别设置于筒状滤芯本体的下端和上端;
[0029]S200、将滤芯放入真空扩散焊设备内,对滤芯两端施加压力,压力为 0.5MPa~50MPa,将真空扩散焊内部抽真空,真空度小于2
×
10

3Pa,对滤芯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300℃~2000℃,在预设时间内保压,直至各板片连接界面进行分子扩散在结晶形成固溶体及共晶体为止;
[0030]S300、对底座和盖板进行加工,使得底座和盖板与滤芯本体配合,加工滤芯本体的滤芯流体入口,将滤芯流体管道与滤芯流体入口焊接连接,在盖板的远离滤芯本体的表面焊接压簧;
[0031]S400、将滤芯放入壳体中,调整滤芯使得滤芯流体管道与壳体流体入口对应,将盖板扣合于壳体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盖板和壳体。
[003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过滤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33]本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采用多个板件层叠,通过真空扩散焊的方法对层叠的板件进
行加温、加压、抽真空等方式制成滤芯本体,在板件上通过蚀刻或机械加工的方法加工形成过滤孔,提高了滤芯的强度,不易变形,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不受材料的限制,降低了过滤孔的尺寸和板厚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制约性。
附图说明
[0034]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过滤装置的正视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的剖面图;
[0037]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的图2的I部放大图;
[0038]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的图2的II部放大图;
[0039]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板片的正视图;
[0040]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板片的图5的A

A剖面图;
[0041]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的图2的I部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滤芯(100),包括:滤芯本体(110),呈筒状,所述滤芯本体(110)通过至少两个板片(111)贴合连接构成,在所述滤芯(100)的筒壁上设有多个过滤孔(1111),在所述滤芯本体(110)的筒壁上设有滤芯流体入口(150);滤芯流体管道(160),与所述滤芯流体入口(15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00)还包括:底座(120),与所述滤芯本体(110)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盖板(130),与所述滤芯本体(1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130)的远离所述滤芯本体(110)的表面固定有压簧(1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210),具有中空的容纳腔室,在所述壳体(210)的侧壁上设有壳体输入管道(211)和壳体输出管道(212),所述滤芯(10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部,并且,所述底座(120)与所述壳体(210)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滤芯流体管道(160)对应于所述壳体输入管道(211);端盖(220),扣合在所述壳体(210)的上端,并且,所述端盖(220)与所述壳体(210)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所述端盖(220)与所述壳体(210)固定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端盖(220)与所述滤芯(100)的盖板(130)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压簧(140)的自由状态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孔(1111)在流体输入侧的孔径小于在流体输出侧的孔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孔(1111)为在所述板片(111)的一个表面开设的盲孔,所述板片(111)的两个表面形成具有开口的开口表面和实体表面;所述滤芯(100)通过n个所述板片(111)层叠构成,第i

1个所述板片(111)的所述开口表面与第i个所述板片(111)的实体表面相对层叠,其中,n≥2,2≤i≤n。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锋王要伟李彦默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