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142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升降电梯系统通常配置有缓冲器作为安全装置,缓冲器通常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内。例如国家标准GB7588

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10.3和10.4对各类缓冲器的行程或减速度都进行了规定。另外10.5.1中规定了电梯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当电梯轿厢接触到极限开关意味着,电梯轿厢已超出了正常运行的极限位置。因此现有技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电梯井道通常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底坑,用以放置缓冲器,以及留出安全距离。
[0003]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底部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井道的底坑平面或底坑中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例如速度为1m/s的电梯,其底坑深度通常要达到1.3m。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对于旧楼加装电梯和家用别墅安装电梯矛盾尤为突出。现有解决方案中,一种方式是开挖底坑,难度大成本高,另一种方式是将底层层站抬高,对空间要求以及使用便利性都不理想。
[0004]在保留缓冲器的情况下如需进一步减小底坑深度,可以考虑在电梯正常运行至最底层平层停靠时压缩缓冲器,例如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但在这种使用工况下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例如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为了实现电梯紧急状况下的安全性,其作用力必须要大于电梯轿厢和额定载重之和才能减速和制停电梯。如果电梯正常运行平层停靠时也要压缩缓冲器,过大的作用力对电梯能否正常平层以及平层时的舒适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这一挑战,现有公开技术中都未提及。
[0005]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中提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动缓冲的方式,完全依靠缓冲器对轿厢的作用力实现平层,其一导致在底层平层时的位置随轿厢内负载的不同而不同,平层精度极低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对乘客进出轿厢造成风险。其二平层时过大的减速度会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即使通过一些额外的缓冲方式也会导致轿厢平层时的上下震荡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其三这种被动方式会导致平层后电梯悬挂系统失去张紧力,一方面造成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电梯的再次启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升降组件,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
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
[0008]优选地,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为50

100毫米。
[0009]优选地,所述撞块至少为一个。
[0010]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外。
[0011]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0012]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部分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0013]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侧壁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为一体式结构。
[0016]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沿所述升降组件中心线对称布置。
[0017]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同一侧。
[0018]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异侧。
[0019]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或升降平台。
[0020]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的驱动方式为曳引式或强制驱动式。
[0021]优选地,所述撞块与电梯缓冲装置的撞击接触面上设置有缓冲材料制作的垫片。
[002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还包括:牵引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梯缓冲装置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梯缓冲装置处于被压缩状态时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0030]图8

9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0031]图10

1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0032]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六实施例示意图。
[0033]图14

1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七实施例示意图。
[0034]图16为本专利技术电梯升降组件中当升降组件为升降平台时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1
ꢀꢀꢀꢀꢀꢀꢀ
井道
ꢀꢀꢀꢀꢀꢀꢀꢀꢀꢀꢀꢀꢀꢀꢀꢀꢀꢀꢀꢀꢀꢀ
12
ꢀꢀꢀꢀꢀꢀꢀ
机房
[0037]21
ꢀꢀꢀꢀꢀꢀꢀ
轿厢
ꢀꢀꢀꢀꢀꢀꢀꢀꢀꢀꢀꢀꢀꢀꢀꢀꢀꢀꢀꢀꢀꢀ
21a
ꢀꢀꢀꢀꢀꢀ
轿底
[0038]21b
ꢀꢀꢀꢀꢀꢀ
轿壁
ꢀꢀꢀꢀꢀꢀꢀꢀꢀꢀꢀꢀꢀꢀꢀꢀꢀꢀꢀꢀꢀꢀ
21c
ꢀꢀꢀꢀꢀꢀ
地坎
[0039]21d
ꢀꢀꢀꢀꢀꢀ
轿顶
[0040]22
ꢀꢀꢀꢀꢀꢀꢀ
轿厢侧滑轮
ꢀꢀꢀꢀꢀꢀꢀꢀꢀꢀꢀꢀꢀꢀꢀꢀ
23
ꢀꢀꢀꢀꢀꢀꢀ
配重
[0041]24
ꢀꢀꢀꢀꢀꢀꢀ
配重侧滑轮
ꢀꢀꢀꢀꢀꢀꢀꢀꢀꢀꢀꢀꢀꢀꢀꢀ
25
ꢀꢀꢀꢀꢀꢀꢀ
顶部定滑轮
[0042]26
ꢀꢀꢀꢀꢀꢀꢀ
升降平台
ꢀꢀꢀꢀꢀꢀꢀꢀꢀꢀꢀꢀꢀꢀꢀꢀꢀꢀ
26a
ꢀꢀꢀꢀꢀꢀ
升降平台的承载体
[0043]31
ꢀꢀꢀꢀꢀꢀꢀ
驱动装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为50

100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至少为一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外。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部分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侧壁连接。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维良李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